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统编版2024年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同步训练

阅读中学习方法。

难忘的两分

期中考试,我数学得了98分,排列全班第一名。放学后,我拿着试卷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一进门,就眉飞色舞地对妈妈说:“妈,我又拿了个‘冠军’!”

妈妈接过试卷看了一眼,高兴得两眼眯成了一条缝。她赶紧围上围裙说:“妈妈给你煮两个大鸡蛋慰劳慰劳你。”那顿饭吃得特别香。饭后,我要妈妈在试卷上签字。妈妈有个习惯,凡是她签字的卷子,她都要认真检查一遍。

妈妈检查完我的试卷,意外地发现一道小题答错了,老师没有发现。诚实的妈妈没有隐瞒我的错误,在我的试卷上写了如下一段话:“发现一处差错,应扣两分,请老师验证。”落款是妈妈的名字。我看了妈妈写给老师的话,沉不住气了,向妈妈提出了“抗议”。妈妈说:“那好,是对是错,咱们再算一遍吧!”算的结果,还是我错了,把7.89写成了78.9。妈妈说:“服气了吧?拿去让老师重新给你判分吧!”重判,重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减去两分,意味着我的第一名不翼而飞!我觉得还是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好,反正我自己已经知道错了,这次就维持原判分数得了,然而妈妈不同意。妈妈透过这应该减去的两分,似乎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妈妈说:“数学成绩可以用分数来计算,而诚实——一个人最可贵的美德,却是用分数难以计算的。把实情告诉老师,你失去的是不应该得到的两分,而得到的却是无论多少个两分也换不来的诚实呀!孩子,你是要虚假的两分呢,还是要可贵的诚实呢?”

妈妈的一番话,使我深受教育,我自然要可贵的诚实。透过这难忘的两分,我看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

(1)、在下面括号中标注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① “我”在妈妈的教育下决定把实情告诉老师,宁愿失去第一名的佳绩也要拥有可贵的诚实。

② “我”的数学得了98分,妈妈为“我”的试卷签字。

③妈妈发现“我”试卷上的错误,要“我”向老师说实情。起初“我”不太乐意,但是妈妈的教育让“我”深受启发,决定做个诚实的孩子。

(2)、请写出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3)、文中作者是通过的事情,告诉我们:
举一反三
你在展厅看到了下面的作品,请你读一读,回答问题。

天宫课堂

佚名

①2021年12月9日,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3名航天员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一课。这堂课,你也许看过了。不过,你知道航天员是怎么备课的吗? 老师讲课,需要提前备课,太空课也不例外。不过,航天员备课更复杂,要和专家团队一起研究。那就来说说“天宫课堂”的重头戏————实验课吧! 教具太重,不行。往太空运东西太贵了。一公斤的运费,比一公斤黄金贵得多。不安全,也不行! 像磁铁这样的,最好不要带到空间站。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行,那什么样的实验能行呢? 从地面到天上,最好有点不一样。经过层层筛选,太空课程表终于定了下来。

②太空课备好了,可是,该怎么上课呢? 中国空间站在400千米外的太空高速飞行。40多分钟的太空课上完,它能绕地球飞半圈。老师在太空“飞”,学生在地球坐,想要像上网课那样,“面对面”互动,可不简单。好在,有“天链”卫星家族。 它们在离地面

3.6万千米的太空轨道飞行。 家族里的卫星,个个是通信高手。这次,家族派出了两颗卫星。它们在空间站和地面之间,架起了一条通信天路,为“天宫课堂”服务。

③终于,可以开课了。丁零零,上课啦! 3名航天员老师,把同学们带入了奇妙的太空。你看,王亚平老师借助金属环,做了一个大水球。放个泡腾片看看,泡腾片打着嗝,咕嘟嘟冒泡。在地球上,泡泡总是迫不及待地要从水里逃跑。可是,太空是微重力,它们懒洋洋不想动。这下,水球被泡泡占领,成了气泡球。有时,微重力也麻烦。地球上,人们随随便便就能转身。到了太空,这竟然成了难事儿。叶光富老师左扭扭、

右扭扭,上半身和下半身总是闹别扭,不愿意一起转。

④课程结束了,同学们对太空的好奇,却没有停。图书馆里,太空书籍大受欢迎;实验室里,和太空的对比实验,格外热门。没准儿,未来的航天员就在这些同学中间呢!

阅读(三)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ㅤㅤ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夜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ㅤㅤ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ㅤㅤ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ㅤㅤ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ㅤㅤ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也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ㅤㅤ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ㅤㅤ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ㅤㅤ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ㅤㅤ“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zhènhàn( ),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yùnwèi( )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