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材料二:

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各地中小学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某校结合“种植”劳动特色课程,制订了学习方案(见下表),目的在于为学生真正“走进田间”提供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各种种植实践问题。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表1:“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习方案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数学

不规则图形面积

计算种植园各区域的面积

统筹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物理

测量

测量种植园的温度和湿度

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生物学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制作植物标识牌

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编辑种植园宣传稿

总结种植经验宣传种植知识

材料三:

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相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面对以上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 B、由材料一可知,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C、材料二某校制定的劳动教育学习方案中提到,可以通过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的方式,在化学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 D、从材料三可知,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2)、请你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劳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3)、面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班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说说实施劳动教育的相关途径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来了”的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在某网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 【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来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天。对一名航天员来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来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网友跟帖】

千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娥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 【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网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节选自:习近平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图:2013-2020年海外汉语学习人数(单位:亿人)(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三类赛事中最早举办的,自2002年开展,至今已经是第20届了。20年来,“汉语桥”大赛已成为各国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被誉为国际中文教育界的“奥林匹克”,成为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2022年“汉语桥”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学生夏令营开幕式日前在线上成功举行。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希望英国学生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过去、读懂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在合适的时候到中国实地感受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英国教育部学校事务部长罗宾·沃克在致辞中表示,学习中文不但能够让英国的青少年拓展眼界,获得就业优势,还能让两国人民结为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中文培优”项目旨在2023年前培养9000名能够熟练使用中文的英国中学生。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环节,“汉语桥”中文培优夏令营每年组织掌握一定中文基础的英国学生进行集中研修。去年该活动首次以线上形式举办,反响良好,今年继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活动。

(选自: 中国日报2022年7月《“汉语桥”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学生在线夏令营正式启动》)

材料三:

近年来,在文物传播领域,3D数字动画技术,VR、AR等技术的运用,激活沉睡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用高科技手段,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人们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在网络“展示”,在云端“漫游”,与文化长谈,我们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非遗在保持技艺传承的前提下,改进产品设计,既有传统根基,也有当代面貌,让“旧艺”穿上了“新衣”。千年敦煌壁画化为足尖芭蕾,广东非遗“醒狮”打造热门动漫IP……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把传统与现代结合,给了文化生命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时代的大幕开启,呼之欲出的是饱含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看似“逆向”的新一代,恰恰展露“顺势”的新潮流。从参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登上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展示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参与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表演……“国风热”“国潮热”激发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4月19日《好评中国丨融通古今,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澄城刺绣

【材料一】

①澄城刺绣是流行于陕西省澄城县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澄城地区,刺绣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②澄城刺绣题材广泛,布局密实,纹样简洁大方,色彩明快艳丽,构思充满天真烂漫的想象,流动飞扬中透着沉稳与敦厚,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的讴歌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承载着诸多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的澄城刺绣生动反映着陕西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具有民俗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③目前,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社会习俗的淡化、现代机绣产品的冲击等现实原因导致澄城刺绣出现传承危机,亟待保护抢救。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二】

①澄城刺绣,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是她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在农耕生产和生活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子庆寿、丧俗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都以实用与观赏并举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②刺绣品极为丰富,按使用功能划分主要有:枕顶、云肩、背心、烟袋、裙子、绣鞋、被面、信插、绣球、荷包、裤带、屏帐、桌布、围裙等。

③刺绣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福禄寿喜、戏文典故、生活风情、动物花鸟等;多以子孙繁衍、功名利禄、祈福消灾为主要表现题材,涵盖了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愿望。

④澄城刺绣的基本特征是针工细腻,花形简洁明快,配色和谐大气,并注入深刻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A】它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民众艺术,质朴而自然,奔放而抒情,热烈而肃穆,【B】体现着含蓄、敦厚、以理节情的美学法则,【C】表现出北方人民的淳朴情怀,倾泻着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材料三】

①澄城刺绣非遗传承人——绣娘武麦花

②武麦花说这两年像做梦一样。2015年10月,她在澄城县老年大学上刺绣班,被选中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文化部主办的首批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毕业汇报时,她的作品一鸣惊人。接着,文化部、清华大学等力量推着她走,要将澄城刺绣打造成非遗创新典范。

③“去年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全省非遗刺绣培训班,今年7月去江南大学参加非遗培训,主要学习服装设计。”两年的多次学习让武麦花思如泉涌,她将澄城刺绣应用到十几个种类,开发出几十个新样品。在开发艺术性文创日用品目标下,她的众多设计里虎头眼罩最受关注。

④让澄城绣娘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让传统非遗融入生活从而改变非遗技艺的未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武麦花还将更加传统的图案纹样发掘出来,她想把创意的根在澄城刺绣的土壤中埋得更深,因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发布的《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指出要以“非遗”为核心,带动“文化扶贫”,还从“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扩大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四个方面指导“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文化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人员就业难、收入少的难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庆假期,深圳铁路即迎来出行高峰,返乡流、探亲流、旅游流、商务流等客流重叠,持续保持高位运行。9月30日,深圳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45万人次大关。

据了解,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深圳铁路加大运力供给,根据客票预售和候补购票数据情况,持续调整运输方案,国庆当天加开旅客列车232列,其中动车组列车163列,广深城际43列,普速列车26列车。深圳北站9月30日夜间通宵营业,开行夜间高铁41列,国庆节当天更是开行动车组列车1087列。

为了应对客流高峰,让旅客出行安全畅通,深圳北站设置了“急客”通道,为15分钟内开车的旅客提供快速进站服务,在客流高峰期,增加进出站安检、验票通道,畅通进出站渠道,让旅客快进快出。迎春花服务队也是24小时持续在岗,为特殊重点和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服务。同时,还在各大火车站的服务台、进站口、换乘区等重点岗位和重点区域组织了青年志愿者,为有需要的旅客朋友提供乘车指引和爱心帮助。

材料二:

10月3日上午,深圳舰结束了此次访问深圳的旅程,满载着深圳人民厚谊和军民鱼水深情,起锚鸣笛,驶离蛇口邮轮母港码头,返航驶向远海大洋。

深圳舰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战舰,船体全长153米,船宽17米,最大航速31节,续航力达每15节4000海里,先后完成了亚丁湾护航、联演联训等重大任务,创造了海军史上首次穿越三大洋、访问多国等纪录,被誉为“神州第一舰”。

回望深圳舰刚抵达深圳的场景,一切还历历在目。9月28日,深圳舰缓缓驶入蛇口邮轮母港,稳稳停靠在码头。这是继2008年、2012年、2018年后,深圳舰第四次“回家”。当天,来自深圳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在深圳舰官兵的带领下登上军舰,了解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进程,近距离感受“神州第一舰”的风采。

短短数日,深圳舰与深圳市开展了舰艇开放日、海洋海权与海防知识讲座、同心林植树、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系列双拥共建活动,让深圳市民领略了这艘现代化战舰的风采,了解到了深圳舰的光辉历程和英勇事迹,许多市民带着家人孩子参观,可以说“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国教育”。市民参观热情高涨,在碧海蓝天之下,与巍峨的深圳舰合影,共叙军民鱼水情,成为假期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来源:深视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国庆假期,作为“科技之都”的深圳将在5处区域连续7天接力进行“天空之城大有可能”全城万架无人机表演,预计每天共有1万架无人机为广大市民游客奉上精彩演出,掀起了一股科技与艺术文化的视觉狂潮。宣传海报如下:

阅读

肌肉运动的奥秘

【资料一】

肌肉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肌纤维”则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肌纤维中,除了有细胞必备的配置外,还有大量的“肌丝”,也就是肌蛋白。肌丝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造成肌纤维的伸缩,而不计其数的肌纤维发生伸缩,就是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资料二】

物以类聚,“肌”以群分,肌肉根据“工作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其特点如下:

类型

位置

运动特点

肌纤维特点


骨骼肌

大多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可以看到和感觉到。

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同

时又大多依附在骨骼上,靠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

是所有肌纤维中最

长的,能达到40毫米。


平滑肌

人体的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和呼吸道中,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收缩舒张自发进行,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长度较短,只有20-300微米。

心肌

只存在于心脏,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但又能快速收缩。

直径比骨骼肌粗,排列成网状。

【资料三】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它从一丝纤维开始,到最后组成一块肌肉,并不是简单的堆积、捆绑,而是“逐级累加”-每条纤维的外部,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N条肌纤维平行排列在一起集合成纤维束后,又会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而这些纤维束再聚到一起,还会再有一层膜来包裹。如此便形成了肌肉块。这

样一层一层分级包裹,就如同生产钢缆时,从钢丝到钢缆的制作过程,可以让组织的负荷强度最大化。

【资料四】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如果肌肉持续强力收缩,导致血流中断,乳酸就无法被快速代谢,量大了就会刺激神经,产生酸痛感。等停止运动一分钟左右,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其实并非主要由乳酸造成,而是因为肌肉长时间“闲置”,突然大幅用力,造成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损,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拉伤”,只不过拉伤程度较低,感觉与乳酸堆积类似。当然,肌肉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修复这种“肌肉拉伤”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