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J12共同体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人文胜地推荐组拟推荐陕西渭川,作为研学打卡地,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渭川秋烟

王琪

    古老的渭河迈着舒缓的步子,从容不迫地流过老家门前。那时,我站在天门山顶的观景台上,看百里长川,袅袅秋烟。

    渭川秋烟,是家乡甘肃甘谷一幅古老的图画,回荡着人间烟火的味道、田团牧歌的气息。小时候,我常常赶着一群羊,去村后的堡子上,看一河烟波浩渺,沿岸烟重重;看烟笼秋山,雾失楼台——仿佛在观赏一场神秘有趣的黑白电影。

    雾起身的时候,一团一团,先是翻滚,似平在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浪越快,转整个河道就都变白了 , _好像一锅烧开的水,雾气腾腾,又好似拔了一层施的白纱。平日里浊浪滚滚的渭河,此刻也变得轻盈无比,婉约多情。山脚渐次朦胧,悄悄淹没在迷蒙的雾霭里。一些好奇的雾,离开河床,悄悄爬上岸,爬上树,爬到山腰,迟迟不肯离去。雾里的辣椒,如一盏盏红灯笼,明明灭灭;地头的苹果、核桃、大枣,个个儿开怀大笑。林木也柔媚了起来,含情脉脉,风情万种。勤劳的农民,在山间收秋,只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此刻,我的思绪也腾云驾雾,飘飞在渭河流过的没长时光中。我一直认为,一个有古老河流的地方,就意味着繁华有根、兴旺有据。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少年的渭河游荡于鸟鼠山间。然而,当它听说东方有大海时,毅然呼朋唤友,啸聚大小溪流,呼啸着向东奔去。或浓或淡的雾里,一场又一场的风云际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次第展开。

    西三十铺的朱困绝壁上,“禹莫朱”四个大字,至今清晰可见。因而,甘谷人把这段流经门前的渭河,亦叫河或禹河。姜子牙来到了渭河边,在渭水峪峡口执杆垂钓,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孔门贤者石作蜀求学归来,在渭水河畔敦教化、移风俗,让渭河书声琅琅、文脉长流。大唐诗人杜甫站在渭水边,眼前秋风劲吹,他不禁吟出了“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的诗句……及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三渡渭河,为这条河流镀上了一层红色荣光,也给这里撒下了红色的种子。

雾越来越大。我的眼前,白茫茫一片,百里渭川,烟雾横生,气象万千。山根露了出来,但爬在山腰的白雾,蠕动着不肯再走。如流云,如无声的音乐;又如海市蜃楼的胜境,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正感叹着造化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雾气到达山巅,一眨眼,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橘黄的太阳,如一盘盛开的向日葵跳出地面,天地间瞬间晴朗别透。空气依然湿漉漉的,握一把,掌心潮润。微小如芥的雾水,打湿了农民的锄头,打湿了花草树木的叶尖,也打湿了我的眉梢、我的心情。

    渭川秋烟,是故乡的一个梦,故因的一段情,故里的一缕乡愁。

(《人民日报》2024年09月09日)

(1)、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秋烟从初起到消散各阶段的不同特点。

山巅: ;

山腰: ;

山脚: ;

初起: ;

(2)、仿照示例对文中划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并结合文意阐释设计意图。

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先是翻滚,似乎在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转瞬整个河道就都变白了。

(3)、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

书摘卡(一)

书摘卡(二)

雾里的辣椒,如一盏盏红灯笼,明明灭灭;地头的苹果、核桃、大枣,个个儿开怀大笑。

一些好奇的雾,离开河床,悄悄爬上岸,爬上树,爬到山腰,迟迟不肯离去。

示例:“明明灭灭”指辣椒在气里朦胧,若隐若现;“开怀大笑”指果实在雾气的滋润下变得晶莹剔透,闪亮动人。此句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展现瓜在雾气里的不同情态,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4)、校刊设“世间感动”“静观山水”“人文故乡”等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的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朵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了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美丽的谎言
       一天,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患脑瘤的病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近病床,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一股乡下泥土的芬芳。
       他们家好像不太富裕,妻子一直在说着,我这病就是癌,不要治了。两个孩子还需要念书,又得许多的钱。
       丈夫劝慰她,别让人家笑话咱,有病哪能不治?再说了,我已经给二叔家说好了,他们支援我们一笔钱,无利息贷款,包你能将病治好,至于钱慢慢还,放心吧。
       可她总是一脸无奈,有好几次,她偷偷地跑出去张望,丈夫回来时总会向大家解释:她是在向家的方向张望,她想孩子们。
       那天傍晚,我忽然见丈夫拿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进来,他站在门口大声说着话:儿子吗?你妈没事的,功课做得怎样啦?家里的猪别忘了喂呀,对妹妹说声,不要担心,好好复习,马上就要考试啦!
       他高兴地跑到妻子面前,对她说道,二叔刚才过来了,我没让他进来,他特意给我丢下一款手机,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你就别担心家里了。
       妻子摆摆手说,又要花钱,那手机费不得交呀?男人笑笑,对妻子说,沟通无限嘛,电视里都说啦!
       妻子要进手术室了,护士过来给她注射麻醉药,她趁着清醒时大声地对丈夫说,我如果下不了手术台,丧事就不要大办了。如果有合适的,你就找一个,别耽搁了自己,只是别让后娘苦了两个孩子……丈夫泪如泉涌,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等结果。
她出来了,万幸的是,脑瘤是良性的。
       她一天天好起来,丈夫依然每天傍晚站在门口大声地打电话,妻子则温顺地坐在床头听着,有时还会补充两句。
       那天,由于将手机落在家里,我急着回个电话,就对他说,大哥,能借你手机用用吗?他无奈地把我拉出病房,然后从怀里掏出手机给我看,我一看,懵了,居然是个手机模具。他赶紧解释,小兄弟,我害怕孩他妈担心,所以在夜市上买了个假的,我每天晚上故意放高声音,其实是为了让她安心,你千万不要将这事儿告诉她。
       我的眼眶红了。这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它没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缱绻,但它是如此质朴真切,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入骨入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年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担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炮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追、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经溪流淙淙

邹贤中

    ①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②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③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不知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④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越往下走,越是平坦。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说日常生活吧。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⑤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⑥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⑦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⑧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母亲果然中计。过了一会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⑨我们道高一尺,母亲魔高一丈。她很快就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干竹竿。竹竿很轻,母亲拿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打到我们。我们被逼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来。母亲先是责令我们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把竹条把我们背上狠狠地抽,每抽一次,就会有很多道红色的印痕。母亲打累了,让我们作出保证,不得再去玩水。我们被治得服服帖帖,嘴上只得答应了。母亲看出了我们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就给我们讲道理,讲案例。把地方那些偷偷洗澡被淹死的小孩故事说给我们听,我们这才明白母亲的苦心。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初中毕业,常年生病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哥哥早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看到这种现状,虽然已经考上高中的我决定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到南方的深圳打工。

    ⑪在南方的日子,工业区的水沟又黑又臭,我和哥哥会时常说起家乡的小溪,说到那些年在溪水里游泳的快乐时光。我们多么怀念小溪流,多么希望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纵身进去玩个痛快。我相信,我们已经大了,母亲也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实现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

    ⑫我离家之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是在2007年的五月。回家当晚,舟车劳顿,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美不胜收。

    ⑬翌日,我起了一个大早。没有洗漱就往溪流奔去,却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溪流早已不复当年风韵,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两侧的水草,有的还在展现生命的顽强,有的已经枯败。难道是到了干旱期?我带着微微的遗憾回家。

    ⑭2009年的十月,我准备应征入伍,十二月才入伍,只是得提前去报名、体检、政审。国庆刚过,不冷不热,是可以下到小溪洗澡的。当我抵达小溪时,却惊奇地发现没水了。较之两年前的小水流,现在已经是彻底断流。我内心震骇莫名。

    ⑮再后来,我历经当兵、退伍、再打工的生活,每次回家,都没有实现在小溪洗澡的愿望。无水,还怎么洗?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没想到这些童年时代的乐趣再也无法实现。

阅读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咋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20,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21。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监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