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浮桥夜思

作者:龚文瑞

①在一个月光朗朗的午夜,我临近贡水,对贡江作了回近距离的接触。

②浮桥以它沉稳而灵动的姿态迎接我。我如同梦游人晃荡在古典的宋桥上,思绪如梦,心被卧龙似的长桥牵引,走进时间隧道和岁月深处,走进人类心灵共相中。

③东门浮桥建于公元一千一百七十年的南宋时期,建于赣州知州洪迈任上。

④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洪迈也算一介文豪,他的笔记式文集《容斋随笔》就备受毛泽东欣赏,甚至时常携之巡游各方。自然,这本文集中有不少篇章形成于这贡水旁。

⑤响应着我的理解,贡水哗哗作响,像是书页被掀起的声音。贡水会怀念洪迈吧? 会的,不为巨书,也会为这巨桥。

⑥依洪迈正直、刚烈的性情,他必当亲临贡水两岸,或划乘小舟飘荡于贡江的洪涛浊浪中,指挥着官兵如何将三十多条舟船联系起来,扎上缆绳,铺上簇新、巨大的、赣南生长极盛的樟树板,形成长桥,沟通东西、城乡。

⑦从那以后,储潭、水东、梅林方圆数十公里的百姓人家踩着这条飘浮于贡水之上的桥路,走过建春门,走进熙熙攘攘的街市; 从那以后,八百三十五年间,又有多少文人、学生、官宦、富眷、商贾、僧侣、香客,顺着浮桥,踏过贡水,走出城衢,走出市井,走往马祖岩、万松山、虎岗,走往一望无际的旷野; 自那以后,桥那边的圩市有了名字——洪迈圩。

⑧桥的那头是乡村旷野,是所有城市人祖先的徜徉地。人类总是渴望祖先的宽容,离开乡土稍有时日,人便要思乡、望乡、归乡。

⑨鄱阳湖边出生的进士洪迈有无这种想法? 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后来在城内筑丰台的清代巡道董榕有这样的想法——他在官衙内筑了丰台来瞻望北方的母亲,任上的第三年慨然返乡探母,却在腾王阁下被滔滔浊浪葬身于赣江。董榕宁愿与江水共眠,也不要痛苦的思念。显然,洪迈聪明些,他将无聊的思念替以读书笔记,少了许多情感的纠缠。

⑩浮桥是城乡之间的纽带。

⑪这个夜晚,我显然属于裹掖着一身城市俗气的人,然而,走上浮桥,甚至还没走完一半桥身,我身上携来的城市的躁动便被溶化殆尽,转而整个身心便被湿湿的江水、泱泱的旷野的气息所氤氲,自觉有些清新了。贡江成了喧哗的过滤液旷野成了宁静的孵化器

⑫在别人的眼里,贡江里流淌着的水和别处的水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午夜,在这万籁俱寂的浮桥上无论听水或看水我都觉得贡水别致——一种惊心动魄的别致。

⑬桥的下面是湍急的贡水,这湍急的贡水我感觉是有声有形的。听得久了,仿佛黑暗里存在的搏斗、追杀,又有如古战场上千军万马在嘶喊,这嘶喊声,顺着一个方向,往东,往黑糊糊的古城墙、八境台、龟角尾、白塔、十八滩一路荡去,愈来愈深远,经久不息。

⑭浮桥锁住贡水,锁住一截截历史,历史成为一个个时间的片段在贡水中漂荡、叙述——洪迈营造了浮桥,营造了赣州城东边的祥和与繁华,这种祥和与繁华维系了百年不到,高唱《正气歌》的文天祥抗元的疾疾马蹄踏破了古城与浮桥的宁静; 又一个百年过去,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冰淹赣州城,与守城官熊天瑞在浮桥两岸拉开胶着之战; 明末清初,南明兵部尚书杨廷麟率众与入侵的清兵在浮桥另侧的古城墙上展开殊死搏杀,杨廷麟以身殉国;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与白军在浮桥下有过七次较量,浮桥目睹了红军的勇敢与城池的坚固……

⑮古浮桥,因此无数次毁灭于战火中、洪涛中,一次次肢体残废,一次次巨火焚身,却又一次次复生,更显沧桑。

⑯桥下游不过千米便是赣江,桥上游数百里是贡水。贡水长呵,蜿蜒三百一十九公里,从赣州龟角尾上溯到赣县江口镇、于都贡江镇、会昌明山脚下,最后要追溯到石城、瑞金、长汀三县交界的石寮岸,那里是贡水的源头,汩汩的山泉从那里的山涧涌出。

⑰我回望更远的黑夜,石寮紫正在沉睡,这个时辰除了贡水不眠,还有谁不入睡? 2003年的秋天,茅草疯长的季节,我行走在瑞金日东乡黄竹村至石寮崖的古驿道和原始森林,去寻觅贡江源头。神秘的石寮岸,荡漾着一山的翠绿。一股流泉如一条巨龙从绿色中穿行而过,往大山底处直奔去了,中途还形成美丽的瀑布如白练掠空,造出了一山生动意境。我记得自己非常认真地从竹筒中接饮过贡江源头之水,虽然谈不上清甜,却有种神圣感。于浮桥,足踏贡水,我思绪纵横,为石寮岸的贡水之涓涓细流,为十八滩的赣江之波涛汹涌……

⑱一阵午夜的冷风掠过,我打了个激灵,与幽暗中隐着的洪迈老先生作了个揖,我收回思想,返回城里。

(选自龚文瑞散文集《秦淮河上寻浆声》,有删减)

(1)、请你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人物

事件

指挥着官兵修建浮桥

董榕

文天祥

高唱《正气歌》抗元

与常遇春拉开胶着之战

杨廷麟

红军

(2)、品味语言。
①在这万籁俱寂的浮桥上,无论听水或看水,我都觉得贡水别致——一种惊心动魄的别致。(赏析加点的词)

②贡江成了喧哗的过滤液,旷野成了宁静的孵化器。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下列与文章的主旨相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围绕“浮桥”联系历史人物事件来阐发情思,“浮桥”是作者多种思想情感的载体。 B、表达了作者对浮桥、对贡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赣州知州洪迈先生的怀念和敬仰,还表达了对清代巡道董榕的讥讽和鄙夷。 C、“古浮桥,因此无数次毁灭于战火中、洪涛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愤慨。 D、文章不断铺陈历史故事,比如文天祥抗元、熊天瑞守城、杨廷麟以身殉国等,让浮桥、让赣州城有了历史厚重感。
(4)、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弟弟的来信 (于心亮 / 文)
        ⑴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⑵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⑶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⑷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⑸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⑹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⑺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⑻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⑼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⑽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⑾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⑿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阿呀——是爹!”
        ⒀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⒁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⒂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阅读下面《春》片段文段,完成小题。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
⑤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⑦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 , 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

阿青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季节,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老家县城一位老朋友邀请我下个双休日带上全家到他那儿去做客。我的小家庭都住在市里,到这位同学家途中要经过我的乡下老家,因为自己有车,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当天晚上,我预先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牵挂我,在电话里问我要不要地菜,我说“有就挖点吧”。她又问要多少,我就随口用家乡话说了一句:“就一半斤吧!”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好那好……”

    地菜,是我最爱吃的天然食品之一。可在滴水成冰的季节,就不易采到了。我要求母亲采一半斤,不过是图个新鲜。

    又一个周六说到就到。好久没回老家了,总得给老母亲带点好吃的。妻子提醒我说:“女儿前天过生日,朋友们送了很多奶油蛋糕,提上两大盒就是。”

    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农村老家,母亲居住的老屋却是锁着的。一位邻居分明是听过母亲的交代,对我们说:“你妈一大早就去后山沟里挖地菜去了,她说今天再挖一点儿,就够十八斤了。”

    “什么,十八斤?可我只说要一半斤呵!”我不由心里暗暗叫苦:母亲近年来的确耳背了,我当时怎么就忘了把挖地菜的事多重复几遍呢?要知道,在这样的时节,那些寥如晨星的地菜,都是从野草避风的根部和长势最好的麦苗的缝隙中一小朵一小朵“剔”出来的。山野里的风是那样的寒冷刺骨,我的母亲居然一朵一朵积累了十八斤——这分明是,她在接我电话的一星期里,每天都泡在冬野里东挖西采,紧张忙碌……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母亲从野外回来了,头上围着一条旧围巾,不住地咳嗽,满手都是冻裂的口子,浸着鲜血,但见了我和妻子就极开心地笑了起来,掂掂臂弯里的菜篮,说:“总算挖够了……”

    儿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母亲总会十分郑重地挂在心上。我直觉鼻子猛地一阵发酸,好久没有说出话来。

    母亲看到了我们给她带来的食品,顿时激动得跟什么似的。她把邻居们招了来,炫耀地说:“你们都看看,明天是我生日,我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提前给我送蛋糕来了。两个蛋糕都这么大,我哪里吃得完,今天就请你们先尝尝。”说着,母亲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好。

    母亲的生日,每年只有一次,于她的儿子而言,应是一件大事啊!可多少年来,我居住在并不遥远的城市,却几乎常常把母亲的生日忘得干干净净。

    我为自己的不孝愧疚不已,决定和妻子儿女留在母亲家里,好好地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

    第二天下午,临走的时候,我掏出自己兜里所有的钱,放到母亲床头。母亲却怎么也不肯收下,临了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在箱子底里摸出一沓钱,与我给她的那些钱加在一起,硬塞进我的兜里,她说:“我好像听你说过,你不是想花两三千元买台跑步机嘛,妈已经给你凑够了,你明天就去买吧,锻炼身体要紧啊!”

    我连忙把钱又塞给母亲,说那些钱是让你添置过冬衣物的,你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母亲笑笑说:“这些事用不着你操心,妈这一辈子都这样过来了,习惯了!”

    我真的弄不明白了:母亲她挨冻受苦的事小,而儿子买那可有可无的跑步机,竟成了她牢记在心的大事!但不管我怎么坚持,最终还是没能说服母亲。

    车子启动缓缓离去,在反光镜中看着站在村口寒风中仍向我们频频招手的老母亲,我禁不住在心底喊了一声:“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眼泪滚滚而下……

(选自《散文》)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 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句诗,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