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

阿青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季节,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老家县城一位老朋友邀请我下个双休日带上全家到他那儿去做客。我的小家庭都住在市里,到这位同学家途中要经过我的乡下老家,因为自己有车,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当天晚上,我预先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牵挂我,在电话里问我要不要地菜,我说“有就挖点吧”。她又问要多少,我就随口用家乡话说了一句:“就一半斤吧!”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好那好……”

    地菜,是我最爱吃的天然食品之一。可在滴水成冰的季节,就不易采到了。我要求母亲采一半斤,不过是图个新鲜。

    又一个周六说到就到。好久没回老家了,总得给老母亲带点好吃的。妻子提醒我说:“女儿前天过生日,朋友们送了很多奶油蛋糕,提上两大盒就是。”

    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农村老家,母亲居住的老屋却是锁着的。一位邻居分明是听过母亲的交代,对我们说:“你妈一大早就去后山沟里挖地菜去了,她说今天再挖一点儿,就够十八斤了。”

    “什么,十八斤?可我只说要一半斤呵!”我不由心里暗暗叫苦:母亲近年来的确耳背了,我当时怎么就忘了把挖地菜的事多重复几遍呢?要知道,在这样的时节,那些寥如晨星的地菜,都是从野草避风的根部和长势最好的麦苗的缝隙中一小朵一小朵“剔”出来的。山野里的风是那样的寒冷刺骨,我的母亲居然一朵一朵积累了十八斤——这分明是,她在接我电话的一星期里,每天都泡在冬野里东挖西采,紧张忙碌……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母亲从野外回来了,头上围着一条旧围巾,不住地咳嗽,满手都是冻裂的口子,浸着鲜血,但见了我和妻子就极开心地笑了起来,掂掂臂弯里的菜篮,说:“总算挖够了……”

    儿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母亲总会十分郑重地挂在心上。我直觉鼻子猛地一阵发酸,好久没有说出话来。

    母亲看到了我们给她带来的食品,顿时激动得跟什么似的。她把邻居们招了来,炫耀地说:“你们都看看,明天是我生日,我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提前给我送蛋糕来了。两个蛋糕都这么大,我哪里吃得完,今天就请你们先尝尝。”说着,母亲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好。

    母亲的生日,每年只有一次,于她的儿子而言,应是一件大事啊!可多少年来,我居住在并不遥远的城市,却几乎常常把母亲的生日忘得干干净净。

    我为自己的不孝愧疚不已,决定和妻子儿女留在母亲家里,好好地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

    第二天下午,临走的时候,我掏出自己兜里所有的钱,放到母亲床头。母亲却怎么也不肯收下,临了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在箱子底里摸出一沓钱,与我给她的那些钱加在一起,硬塞进我的兜里,她说:“我好像听你说过,你不是想花两三千元买台跑步机嘛,妈已经给你凑够了,你明天就去买吧,锻炼身体要紧啊!”

    我连忙把钱又塞给母亲,说那些钱是让你添置过冬衣物的,你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母亲笑笑说:“这些事用不着你操心,妈这一辈子都这样过来了,习惯了!”

    我真的弄不明白了:母亲她挨冻受苦的事小,而儿子买那可有可无的跑步机,竟成了她牢记在心的大事!但不管我怎么坚持,最终还是没能说服母亲。

    车子启动缓缓离去,在反光镜中看着站在村口寒风中仍向我们频频招手的老母亲,我禁不住在心底喊了一声:“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眼泪滚滚而下……

(选自《散文》)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耀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②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好那好……”

(3)、“母亲的事”和“儿子的事”在文中分别指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4)、“说着,母亲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和“我禁不住在心底喊了一声:‘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眼泪滚滚而下……”这两句话都写出了眼泪,请简要说说母亲的泪和我的泪所蕴含的不同感情。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写给母亲的钱是为了让她买过冬衣物,而且还进一步强调“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这一细节?
(6)、纵观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安宁

  •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他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 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 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⑾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
花盆里的风信子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 , 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的听众

落雪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她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木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瘸,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⑥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⑦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⑧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阅读下面段文,完成下列小题。我在你身边想你
孙道荣
    ①夜已经深了,妈妈坐在床沿上,叠衣服。忽然,女儿穿着睡衣,呼呼地跑了进来,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摸摸女儿的头:“乖,是不是做噩梦了?”女儿摇摇头。妈妈捧起女儿的小脸:“那是怎么啦?”女儿娇嗔地说:“没事,我就是想你了。”妈妈笑了:“傻丫头,妈妈不是在家吗,就在你身边啊,想什么想?”女儿把头深深地埋进妈妈的怀里:“我知道你在家里,但我就是想你了嘛。”妈妈紧紧地抱住女儿。
    ②这是我的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的故事。同事说,自从女儿出生以来,她就很少和女儿分开。可是,已经六岁多的女儿,还是会经常突然跑到她的身边,一把抱住她,对她说,想她了。
    ③有人点赞说:“我知道你就在我身边,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你了。”这个想念,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朴素、最感人的想念。
    ④其实,不单是孩子,有时候,我们也会突然特别想念就在我们身边的某个人。那种想念,与距离无关。
    ⑤父亲在世的时候,只从安徽老家来过杭州一次。那时候,他已经重病缠身,只是还没有检查出来。我和爱人租的房子,只有两个房间,父亲来了后,孩子就和我们暂时睡在一起,另一个房间让父亲住。
    ⑥那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我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小时候的事情:父亲牵着我的手,第一次送我去邻村的学校上学;我放鸭子,丢了5只鸭,父亲在水稻田里四处寻找;春节,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亲戚家拜年,坐在后座上的我,一只脚不小心卷进了后车轮,父亲赶紧停下来,手忙脚乱地将我的脚从车轮里拔出来,心疼地搓啊,搓啊……自从上大学后,我和父亲的相聚越来越少了,后来又从安徽来到杭州工作,就更很少回家了。他把这个唯一的儿子抚养大,培养成人,却难得见上一面。
    ⑦我突然无比地想念他,而他,此刻就睡在隔壁,就在我身边。我终于忍不住,披衣起床,蹑手蹑脚地推开了另一个房间的门。我不确定他有没有熟睡,不想打扰到他,只想悄悄看一眼他。我知道,如果不看他一眼,这一夜,我将无法入眠。
    ⑧没想到,父亲披着上衣,斜靠在床头,他也没睡着。见我进来,他轻声地问:“还没睡啊?”我点点头,却无法说出口,我只是想他了,我进来只是为了看他一眼。我说:“我找个东西。”我装作找东西的样子,在书架上翻了几下,随便找了一本书。“找到了?”父亲问。我点点头。父亲想说什么的样子,又咽了回去:“你明天还要上班,赶紧去睡吧。”我说:“没关系,反正您也还没睡,我陪您坐坐。”
    ⑨我坐在了父亲的床头。我们像以前一样,只是那么安静地坐着,偶尔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我遗传了父亲木讷的性格,我们爷俩在一起的时候,能说的话并不多。父亲倚靠在床头,我坐在他的身边。我们就那么坐着。五分钟,八分钟,也许更长的时间。我只是偶尔看他一眼,有时,和他的目光撞在一起。这是父亲唯一一次来杭州,住在儿子在杭州的家。
    ⑩在父亲去世多年之后,我仍然时时自责,为什么那晚我不告诉他,我并不是要找东西,我只是想他了,就是想看他一眼。我没有说,徒留遗憾。
    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说过想他了,一次也没有,无论是当面,还是电话里,我都无法开口说想他,就像他也从没有说过他想我了。而我是真的经常想他,特别是那一晚,他就在我身边,这种想念无法遏止。现在,我只剩下思念,除了照片,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如果他能听见,我一定要对着他的照片,告诉他:“爸,我想您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①表哥种了20多年桃树,有几十亩的桃园。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②“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它的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紧接着,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③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电话这端的我差点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表哥告诉我,不仅如此,等结了桃,还要疏掉多余的果,每个枝上只留一两只最大最好的。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怕经不住……

    ④就这样,在表哥的叮嘱下,我虽是万般不舍,但也只好忍痛割爱,按表哥说的办。不过看看桃树那稚细的“胳膊”,我也的确有点儿担心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那年夏天,我收获了6只又大又甜的蜜桃。

    ⑤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累果之重,便主动疏掉一些繁花,摘去一些赘果,只是比去年留的要多了许多。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只是个头不太均匀,有的品相也不怎么好。

    ⑥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蕾,更舍不得糟踏结出的每一个果子。可是,最终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感觉也不如原先的甜。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表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他说: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⑦我如梦初醒。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⑧想想我们的人生,不同样如此吗?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花”和“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可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为了实现人生最大、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成功。不然,貌似满树之“花”、累枝之“果”,却终是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桃子”。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