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水调歌头怀离人
吴佳燕
①对丹江口的印象极好,说不出来的亲切。好像去之前就已经和这个地方很熟识了。
②南水北调十周年采风的大巴沿着环库公路蜿蜒前行,湖光山色,满目苍翠,不期然已置身优美的山水画卷之中。去登“沧浪之光",一座高达83米的观光之塔,像一座耸入云端的火炬,塔尖采用“一滴水"的水滴造型,体现南水北调的水文化内涵。塔之命名显然来自“沧浪之水",指的就是汉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在塔顶俯瞰和远眺,是茂密墨绿的小山绿林和星罗棋布的大湖岛屿,美得简直让人无法言语。但更多的美是不自知的,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后来看到无人机拍下的一艘白色的游艇缓缓航行在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犹如在蓝色的丝绸上划出一条白线催动层层涟漪,并由近至远至更大的海更深的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觉油然而生,真不敢相信彼时彼刻我们就置身这流动的壮美之中。那时我们登上丹江口库区的纯电动海巡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横跨水上的丹江口水利工程枢纽就在眼前,静立在蓝天碧水之间,没那么雄伟,却注定是中国水利工程和人类迁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最有仪式感的是行到水源深处,船停了下来,穿白色海事制服的工作人员躬身打捞起一小桶清亮的直饮水,再分盛到一个个纸杯里。同行的北京作家们已经早早围过来,一边品味着清甜一边感慨万千。殊不知从北京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流出的洁净之水,正是千里迢迢地从丹江口水库调过去的“南水",也是汉水最遥远的终端。来自密云区的陈奉生老师还另外装了一瓶水带回去,说要把一半水倒进密云水库,一半给孙子喝,“让他也尝尝源头水的滋味"。就这简单几个动作,短短几句言语,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的代际之间,还是对于十堰和北京两地的人民,甚至人类与所依存的生命之水之间,都充满了深长的交接与见证意味,关于哺育与反哺、奉献与感思、铭记与传承,以及更大意义上的饮水思源。
④最惊喜的是在丹江口还看到了现代话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均州码头的汉水两岸流光溢彩。我们登上看演出的游船。光线昏暗,恍若置身密室,正迟疑地在隐约可见的老式木椅长凳上坐下来,突然一束灯光打下来,一个农民打扮的小伙子就已经站在一个木棚前面的台阶上说起话来。同时还有一束灯光打在另一侧,有另外几个人在台上出现。不同的情景在两个小舞台同时演绎,我们只能选择一边跟着走,然后被同时导引进入内部的一间大舞台。这便是全国首部南水北调源头故事的行浸式游船演艺《梦回均州》,一个真正将先锋精神与主题宣传融为一体的作品,姑且不说它别开生面的话剧形式,可移动变形的舞台设计,先进技术的加持所营造出的全息式视听效果,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充分利用游船上的有限空间,让观众更为直观立体地体验剧情。尤其让人动容的是当地人的本色演出,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是在演,而是在如实真情地呈现和对话,关于数十万移民的离别之苦,关于对水下故园的思念之情。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著名的"均州八景",也是戏剧《美案》的原型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里。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千年古城被埋于水下,先后有二三十万人背井离乡、外迁异地。同行的杨菁教授讲到小时候在汉江边目睹的难忘一幕:烟雨中无数背井离乡的人们汇集在码头依依不舍,人群中突然有人绷不住,倒在泥地上一边打滚一边号响大哭,后来,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为南水北调作出巨大牺牲的当地移民最悲壮的缩影。
⑤在汉水之畔、武当之巅,南水北调的现实画卷面前,我怀念那些为了国家大计、移民搬迁的背井离乡之人,他们也有改变现实的愿望,以及无力改变的悲威;人生就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没有人知道下一个路口,明天或意外哪一个先来。那就且在这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间,洋一曲清新的山水之歌、婉转的内心之歌、平和冲淡的生命之歌,洗去都市的浮躁与喧嚣,涤一身的尘土与疲惫,再重返永不停歇的人群与生活。
(有删改)
游踪 | 活动 | 感受 |
登沧浪之光塔顶 | ① | 美得让人无法言语 |
游于江中 | 乘白艇游江 | ② |
③ | 品直饮水 | 品味清甜,感慨万千,充满仪式感 |
到码头游船上 | 看现代话剧 | ④ |
……并由近至远至更大的海更深的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觉油然而生,
真不敢相信彼时披刻我们就置身这流动的壮美之中。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