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抽测人文(阅读)素养语文试题卷(2021.6)

小国和小家准备举办款爱国诗文研讨活动,他们选择了南宋诗人谢枋得的《小孤山》和《却聘书》,请你一起参与。

【甲】小孤山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乙】却聘书

    夷、齐虽不仕周,食西山之薇,亦当知武王之恩:四皓虽不仕汉,茹商山之芝,亦当知高帝之恩:况羹藜含粝于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故某屡矣!某受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今既为大元之游民矣,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世之人有呼我为宋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情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大元之逸民者,亦可。为轮为弹,与化往来;虫臂鼠肝,随天付予。若贪恋官爵,昧于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回:“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戴德,天实临之!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先民广其说回:“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公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夷、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③四皓:秦时隐士。④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⑤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有计谋但不肯出仕。⑥逋播臣:逃亡的臣子。⑦顽民:忠于宋朝,不服元统治的遗民。⑧逸民:隐士,⑨昧于:迷惑于。

    小国:《小孤山》是一首爱国诗篇,看似写小孤山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

    小家:这让我想起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表达自己对美好未来和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小国:由此可见诗人是借小孤山来表达情感。

    小家:谢枋得是南宋末年的文人,南宋灭后,坚持不为元政府效力,写《却聘书》明志。因此,题目中“却”字是意思,

    小国:这篇文章有些句子很长,我总是读不好。

    小家:长句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可以划3处停顿,你来试一试。

    小国:通过对谢枋得的诗文联读,我们能更全面把握这个人物形象。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他,你会选括号里的哪个词? (A. 逸士B. 猛士C.志士)

我选,我的理解是:

结束语:家国天下是我们共有的情怀。今天的活动触发我更努力思考和追求生存之外如何将微小的自我投射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展现出对于整个世界的关怀与承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记者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采访。走进学校与学生攀谈几句便发现,他们思维清晰、谈吐流畅。仔细了解后得知,在锡山高中,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要拥有600万字的阅读量。为此,学校作出不少努力:与新华书店联合打造“匡园书屋”,并保持书籍的动态更新;给每间教室配备“教室书房”,每个书房放置500本左右的图书……

阅读对于少年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翻开书籍,和伟大的经典对话,如同打开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对其心灵滋养、审美塑造、知识储备等,均大有裨益,

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有书读”是基本要求。目前,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很多儿童拥有的课外读物数量还很少。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图书,保障他们阅读的权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

在“有书读”的基础上,“读好书”对阅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书籍本身并不缺乏,但大多数孩子依然面临着“该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的困惑。当“浅阅读”“碎阅读”充斥于眼前,如果不增强甄别能力、思考能力,就很容易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书读”“读好书”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阅读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在某个固定时间段,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展亲子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应不断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开发出适合孩子特点的阅读指导课程:此外,图书馆、书店、书展等公共阅读空间,也应强化配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刊载于2022.4.24)

材料二

____

为促进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快乐阅读博览群书、积累学识、增长才干、涵养道德、坚定理想,根据“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安排,4月23日,在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联合国家图书馆等部门共同举办“世界读书日・成长与担当”网络主题直播活动,

从选书到读书。从阅读到写作,从个体到社会,从品书到荐书,直播活动不仅有力引导广大青少年认知阅读的意义、找到阅读的乐趣、掌握科学的方法,还为他们推荐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等一批优秀的出版物,送出了一批优秀图书、文创和阅读器。不到两个小时的直播,近300万人次青少年收看互动。很多网友表示,将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与力量,书写更出色、更全面的人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

材料三

     

【当代人为什么能成为可爱的人?】

七(1)班龙华中队展开了一场有关“当代可爱的人”的研讨会,以下为研讨内容。

【案例呈现】

李广苏,自幼便对航天事业抱有浓厚兴趣。2006年9月,他毅然入伍,相继克服体能弱、理论知识欠缺等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军旅期间,他曾在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担任副大队长,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2020年9月,成功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开启了崭新的航天征程。2024年,他成功入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与叶光富、李聪共同肩负起祖国的航天重任。在任务期间,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来源:央视网,2024年2月24日,有删改)

黄建度,5•1梅大高速塌方现场跪下拦车排险人。5月1日,黄建度一家7口从深圳驾车出发,梅大高速茶阳路段突发塌方。家人们随即用手机打开手电筒照明,挥手示意并大声呼喊前方的车辆不要驶来,一辆、二辆、三辆的车接连从他们面前的塌方位置掉了下去。眼看着一辆辆车掉下去,黄建度倍感无奈。情急之下,逆行前往通向塌方路段的车道,在下一辆车还有十几米就要到达塌方位置时,跪在路面上说:“求求你了,不要往前开了,直至停下。

(来源:人民网,2024年5月3日,有删改)

【自我反思】

李广苏:那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一次课堂上老师问:“你长大了想当什么?”我回答道:“我想当一个科学家。”

成为一名航天员,为祖国出征太空,那是了不起的英雄,通过了一关又一关近乎严苛的选拔。现在想起来,我还觉得跟做梦一样。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黄建度:那时候,我的心里太着急了,我只想救人,我必须跪下来,提醒他们

我当时跪下的时候,没有想过自己会怎么样、会不会被撞,事后回想起当晚的经历

如果再让我选,我还会选择再跪一次。

(来源:整合自网络资源)

【他人评价】

李广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故事。他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了在面对巨大挑战时,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李广苏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追求个人的安逸,还是勇于担当,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来源:公众号文章《神十八乘组李广苏: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蜕变》,2024年4月26日)

跪地拦车!在这生死时刻,这位六旬老人选择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拦停了后方的滚滚车流。

(来源:广州日报,2024年5月3日)

我的外公,是超级英雄。外公一直教我乐于助人,这一次,教会了我乐于助人的道理,没有话语

(来源:深圳要闻,2024年5月6日,有删改)

【人生模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宫梦工场——梦天实验舱”主题阅读

【材料一】新闻回放

____

11月1日4时27分,中国空间站主体三舱中的最后一个舱段——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组成的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随后,梦天实验舱将择机开展平面转位,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这对完成空间站全面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我们将继续踔厉奋发,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并促进和平利用外空活动惠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选自2022年11月2日《环球时报》,有改动)

【材料二】专题报道

四大亮点揭秘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货物气闸舱、载荷舱、资源舱四个舱段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直径4.2米,发射质量约23吨。工作舱在最前端,是航天员舱内工作与锻炼的地方,也是舱内科学试验机柜安装的地方。载荷舱与货物气闸舱则是以“双舱嵌套”的形式与工作舱相连。也就是说,在载荷舱的内部,隐藏着一个货物气闸舱,是货物出舱专用通道。最前端的是资源舱,也是对日定向装置和柔性太阳翼等安装的地方。

梦天实验舱作为“工作室”,是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其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试验项目,堪称天宫“梦工场”。同时,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舱外试验支持能力,梦天舱舱外配置有37个载荷安装工位,可为各类科学实验载荷提供机、电、信息方面的能力支持,确保它们在太空环境下开展各类实验。特别是载荷舱上配置有两块可在轨展开的暴露载荷实验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站的载荷支持能力。

如果将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比作“国际机场”的话,那么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就是空间站的“国际货运港口”。梦天实验舱独具的载荷自动进出舱功能将进一步提高空间站进行舱外载荷实验的能力和效率。梦天实验舱内配置了一台载荷转移机构,可以稳定地执行将货物从舱内送出舱外,或将舱外货物运至舱内的任务。据了解,载荷转移机构的运送能力能达到400千克,单次运送货物包络可以达到1.15米X1.2米X0.9米。与航天员“带货出舱”的方式相比,货物出舱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为在轨工作生活的航天员“减负”,以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开展舱内各项科学实验活动。

梦天实验舱具备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的能力。梦天实验舱将化身“太空驿站”提供最前沿的出发地并作为开放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强空间站的综合应用效益。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的“肚子”内,释放机构即可搭乘载荷转移机构将小卫星运送至舱外。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的释放方向,释放机构就会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实现在轨“放卫星”。

随着更多科学实验任务的开展,空间站载荷供电需求也成倍增加。因此,梦天实验舱与问天实验舱同配置、同发力,也拥有单侧长达27米、可展开面积近138平方米的“巨型翅膀”——柔性太阳翼。我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两个实验舱配置的四副太阳翼,将为我国空间站打造最强劲的能量源泉,让空间站日发电量可达近1000度,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近半年的用电量,真正实现“用电无忧”。

(选自2022年10月31日《新京报》,有改动)

【材料三】背后故事

2012年5月,国家在空间站系统相关分工定点的批复中明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实验舱Ⅱ的总体研制任务。也就是从那时起,科研人员投入紧张而有序的研制工作中。

历经2年攻关,实验舱Ⅱ的方案设计于2014年基本完成。然而,此时空间站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调整。为了获取更好的观测效果,原本搭载在实验舱里的光学系统,也就是后来的巡天空间望远镜改为独立飞行器,与空间站共轨飞行。这样一来,实验舱Ⅱ的主任务、设计方案都需要进行大调整。

但是,中国空间站研制的时间表并没有发生改变,对于科研团队来说,原本就不宽裕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张。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需要重新论证并完成实验舱Ⅱ的方案设计。

2015年,实验舱的方案设计基本完成,并且拥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梦天”。历经6年初样研制,2年正样研制,梦天实验舱在上海完成总装和测试后,被转运至天津进行整舱力学与热试验。

(选自2022年11月7日“澎湃新闻”,有改动)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新闻小组”拟开展“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请帮助他们整理素材、制作成果,完成个题。

“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

◊ 初拟提纲

时间

2023.10.20—10.28

地点

杭州市

采访单位

新闻小组

采访对象

工作人员,网友,热心市民

采访目的

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了解与桂花有关的活动,了解桂花对杭城经济发展的作用

采访方式

网络搜索,问卷调查,现场釆访

[现场采访·赏桂]

◊ 整理素材

在“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现场采访中,同学们采访了工作人员、街头市民等,记录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

今年9月4日,杭州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明星桂首开,全树15%的开花量,香气馥郁。明星桂被视为杭州桂花的先头兵,只要它一开,杭州人便知道秋天快来了。

近年来,杭州少儿公园这株“明星桂”的首次开花时间都被整理成了时间表——2022年第一次开花是9月3日,2021年第一次开花是8月20日……2013年,桂花首次开放是9月8日。

材料二:

2500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桂花,到了唐宋,桂花已经是“网红”了。古人赏桂的打开模式之一,是将桂花写入诗词之中。“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桂花被杭州人喜爱,后来成为杭州的市花,这段缘分也许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已经开始了。

[资料搜索·摇桂]

在“寻找与桂花相关的趣味活动”资料搜索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三: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我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选自琦君《桂花雨》,有删减)

[问卷调查·评桂]

在“评点杭城桂花”问卷调查中,同学们收到了以下评论——

材料四:

网友“觉陇桂雨”:啊呀呀,我最喜欢的就是秋天了!桂花一开,财神就来。今天光是“桂花藕粉”“桂花糖”“桂花糕”三样,就让我口袋满满。赞赞赞!

网友“豫南客”:今天在外面吃了大餐,胃胀得难受。喝了朋友送的杭州特产桂花茶“九曲红梅”,立马舒服了很多。看来这茶叶的确有解渴养胃、消食除腻的功效。

网友“小招喵”:这几天桂花开得真热烈啊!“桂花”,“桂子”“贵子”,希望我家孩子明年中考也能蟾宫折桂。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展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可分为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电影《搜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被一个记者拍下并传到了网上,从而遭到了网络暴力。最后叶蓝秋公开道歉,从顶楼跳下自杀。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她已经是癌症晚期,拒绝让座只是因为刚刚从医院得知检查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大量运用导致“真实”和“谎言”并行传播,新闻的真相往往被掩盖在民众的情绪之中。一些解读、立场、观点、谣言、偏见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使得事实在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边缘化,社交媒体舆论已经取代了事实验证,因为前者可以告诉人们想听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后真相时代”的出现。

【材料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作原创的内容。生活中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寻求更大的表达空间,再加之网络匿名性,于是网络这一人人平等的发声平台成为人们表达观点的最佳选择。并且随着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选择看到那些与自己信念、观点、主张、价值观等相近的内容或群体,不过这种信息偏好往往会形成“信息茧房”,导致人们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汲取到的都是与自己相近的声音,很难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或者更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等呈现出来的内容是经过编辑筛选的。而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对于用户发布的内容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前便允许其上传到社交平台。在言论传播初期,没有人会知道此信息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信息最终的走向、数量的巨大、有些人的恶意加工等这些不可控的因素都使得网络的把关能力有限。

【材料三】古斯塔夫·勒庞说过: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在群体中,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加深群体意识。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找到归属的群体后,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就必须遵守群体的规范,这种渴望群体归属的心理给群体中的个体带来了心理压力,迫使其放弃与群体相悖的观点,最终形成“乌合之众”。

【材料四】看似开放无边界的新媒体时代实际营造的是密不透风的茧房,将人们困在自己的认知舒适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我意识,不沉浸在小圈子的资讯中。要持有批判性思维,在接收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心怀警惕而不轻易下判断。

除了受困于信息迷雾中的普通人,面临严峻挑战的还有新闻工作者。“反转新闻”“舆情反转”反映了信息无比丰富的社交媒体时代真相的稀缺。为一条信息做深度调查的人越来越少,而评论、解构的人越来越多。正如白岩松所说,如今新闻界的一大隐忧是“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却在减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