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抽测人文(阅读)素养语文试题卷(2022.6)
科学家于敏的故事拍成微电影,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于敏: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他曾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的印象”。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1年1月的某一天,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的第一反应是不解,因为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的脑海里很快就回想起了那段“亡国奴的屈生活”.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国际上的战略核式器都是氩弹,氢弹的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而且核大国对氢弹技术绝对保密。对于于敏而言,不能指望有任何依靠。
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 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当于敏的工作解密后,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氢弹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数十年默默无闻,于敏却怡然自得。他喜欢诸葛亮,喜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将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奉为圭臬"。
与于敏深交并共事30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因此,遇到争论,邓稼先常会说:“我相信老于的。”
这份“宁静”,让于敏的身影显得更伟岸。当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于敏说这是集体的功劳。当人们把“氢弹之父”的称号送给他时,他直言这种称呼不科学: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选自《光明日报》(节选)(2019年1月17日08版)作者:陈海波齐芳
【注释】①圭臬(guinie):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镜头一:特写 时间:“百日会战”的一个夜晚 地点:研究大楼 灯火通明,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人物:于敏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中 | 镜头二:远景 时间:1967年6月17日 地点:罗布泊沙漠深处 蘑菇云腾空而起 画外音: |
知识长片; 1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往往用简洁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为交代环境、刻划人物和推进剧情服务。 2画外音,即注解,题外话。它是一种旁注与补充,以便人们对事实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往往与主题相关。 |
①说说“镜头一”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作用。
②下面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出现的两种画外音,你觉得“镜头二”配哪一个
面外音好,为什么?
画外音A:新华社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画外音B:西方科学家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