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玉华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让科学插上科普的翅膀

    ①科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通过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社会传播有时需要几代科学工作者前仆后继、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为社会公众所理解、认同;这其中科普工作是联系社会公众和科学的重要桥梁。因此 , 我们要积极有效地推广科普活动。

    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科技成果对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公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公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加大;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有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广阔空间。这些因素使得伪科学会有一定的市场,而当下科普工作则严重滞后。

    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科普作品首先要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工作的立命之本,在介绍科学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时,尤要注意。因此,科普作品最好的作者应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科学内容和发展动态最为了解,一般不会出现科学内容上的硬伤,不会用戏说、大话歪批的方式,以娱乐公众的名义传播不实的知识。

    ④霍金在其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中强调:“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更有科学地教育公众的责任。”霍金充分认识到科学家一项重要的工作和社会责任,就是如何踏忠于科学,有效地加深社会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关注和热情。他的《时间简史》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没多少人能看懂,但他忠诚于物理科学,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照样能引发读者兴趣,使《时间简史》翻译成各种语言,传遍全球。

    ⑤其次,科学工作者创作科普作品要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由于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客观上存在差异,同时,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接受各种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也会存在差异、发生变化。因此,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如何适应这种差异和变化成为科普作品能否满足社会各阶层公众需求,得到他们认同的重要条件。

    ⑥虽然霍金的《时间简史》发行数量巨大,但是真正读完并理解它的人不会很多。霍金看到了这一点,提议创作拍摄了6集电视系列片《斯蒂芬·霍金的宇宙》,吸引了大量观众。他又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写了《时间简史》的大众普及本。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的社会公众理解、关注、热爱当代科学,满足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与好奇。

(1)、阅读第①段,概括带点词语“因此”的指代是:

(2)、第④段引用霍金的话,其作是
(3)、对本文的基架构,分析如下:

①论点是

②这个论点之所以成立,是因为

③要实施这个论点,作者提出的办法是

(4)、对于文章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传播必须由几代工作者不懈努力和坚持。 B、科学工作者创作的科普作品绝对在作品中不会出现伪科学的知识。 C、科普作品表现形式适应公众需求是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是重要条件。 D、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是社会公众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不变的主题。
(5)、请就本文标题的撰写作出分析:(提示:可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加以考虑)。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②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③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④谦卑是一种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自如的平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显示出的超凡脱俗之美,使人心仪不已。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阅读《善借者赢天下》,完成下列小题。

善借者赢天下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歹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6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敢于“重新站起来”

①遭遇失败,“重新站起来”才是正确选择。我们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寻“重新站起来”的前进方向。

②19岁的轮滑运动员秦雨晴身着“敦煌飞天”彩衣,在浙江丽水举行的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中,以出色的发挥夺得轮滑花式绕桩(成年女子组)冠军。在谈及自己成功的体会时,她说:“失败一次没有关系,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失误,而是有没有重新站起来。”

③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然而,面对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只想求稳,因为害怕失败便拒绝尝试,自然与成功无缘;有的人虽然勇于尝试,却在经历几次失败后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最终半途而废;还有的人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一次次失败中咬牙冲锋,最终取得成功……选择不同,结果千差万别。遭遇失败,“重新站起来”才是正确选择。

④“重新站起来”说起来不难,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状态,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成功者之所以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坚韧顽强的意志从容应对失败。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190次失败,但她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没有千锤百炼锻造不出好钢,不经过挫折磨砺成不了良才,失败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失败缺乏良好心态。如果因为一时失败就开始自我怀疑、丧失斗志,那么必然难有所成。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勇于在失败面前吹响“冲锋的号角”。

⑤“重新站起来”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有人说,一个善于分解失败并及时提炼经验、总结教训的人,往往是离成功最近的人。我们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寻“重新站起来”的前进方向。很多时候,失败就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从失败中找到这笔财富。因此,当我们不断尝试却仍屡屡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而要努力发挥失败的最大价值,深刻反思总结,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调整方向、改进方法,让这一次的失败成为下一次成功的“营养剂”,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吃一蜇、长一智,如此方能为下一次冲锋积蓄起足够的力量。

⑥“重新站起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淬炼过硬本领。只有在自己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更加从容不边地对待失败,才有能力“重新站起来”。因此,我们应把一时的失败看作是提升本领、锤炼意志的时机,以“不服输”的斗志、“不怕苦”的韧劲、“不懈怠”的恒心,努力补足自身短板弱项,不断增强自身本领,将失败的“坎”转化为下一次冲锋的“梯”。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重新站起来”,才能以更丰富的经验、更有力的行动收获最终的成功。

阅读文章, 完成小题。

砥节厉行(松向云)

①“砥节厉行”出自东汉学者蔡邕《郭有道碑文》,原文为“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也作“砥节励行”“砥节砺行”,意思是磨砺节操和品行。

②按照《广韵》等书的解释,“砥”为“磨石也”。“厉”是“砺”的本字,早在周朝铜器铭文里就已经出现,《说文解字》释义为“旱石也”,意思是质地较粗的石头,可用作磨刀石。所以“砥”“厉”的本义均指磨刀石,但两者粗细不同,精为砥,粗为砺,砥细于砺。后世多以“砥砺”合用,如《山海经·西山经》:“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合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炼、锻炼,激励、勉励等义。

③古人云:“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古代官箴告诫人们,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应担心品德够不够完善; 不要忧虑地位低贱,而应关注道德修养够不够厚实。如果缺乏足够的道德修炼,职位越高只会摔得越狠。而良好的品行修养,不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地位的变迁而自然养成,需要时刻磨砺、摔打。“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只有在通过了逆境、权势和诱惑的考验后,品行修炼方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④面对挫折不气馁。“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面对困难挫折,有的人心灰意冷,踟蹰彷徨,而有的人则愈挫愈勇、愈挫愈奋,强定力、增韧性、沉住气,在逆境中磨炼心性、开阔心胸、砥砺品行。明代大儒王阳明平生历经“百死千难”,但他从不把世间荣辱得失放在心上,写下了“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之句举例论证。哪怕是面对“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般的艰难困苦,他仍然坚持向学悟道,品行操守蔚为大家。

⑤面对权贵不折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彰显了品行的硬度。若是因为权势失掉原则、降低底线,在辱没个人尊严的同时,也丢掉了品行中难能可贵的硬气。据史料记载,南宋诗人杨万里为人清直,视富贵犹如敝屣。当朝权臣韩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园,嘱托杨万里写一篇《南园记》,并许之以高官厚禄,杨万里对韩侂胄的行径十分鄙视,斩钉截铁地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面对权贵,有的人卑躬屈膝,巴结奉承,一身媚骨,而有的人则能不卑不亢,宁折不弯。

⑥不虑于微,始成大患; 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细微之处,也能照见一个人的品行。《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砥砺操守德行,需要将“致广大”与“尽精微”有机统一起来,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现实中,一些人觉得小事小节“无伤大雅”,认为经济上小贪小占、生活上小事小节不算什么,在细节上不注意、不检点,殊不知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小节失守,大节“塌方”,溃败往往就会随之而来。当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次次迭加,件件累积,久久为功,如此方可俯仰皆坦然、进退无愧怍,守住无私无畏的精神家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