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④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

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

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土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论拼搏

    李奕暄

    ①唯有奋勇拼搏,方能造就成功。

    ②常听起别人语重心长的话:“肤浅的人相信运气,而成功的第一秘诀是拼搏。”不难看出,拼搏是为之公认的成功的关键。

    ③若欲飞越大海,必先做那搏击长空的海燕,不畏狂风巨浪;若欲学有所成,必先伏于案首孜孜苦读,不惧千难万苦。

    ④拼搏是认定某一方向的执着前进。宋濂年幼家贫,却怀揣读书求知的信念,“手自笔录”“弗之怠”,天寒地冻,却为求师奔波行走于深山巨谷中。但正因为他这一份勤奋苦读,才最终成就一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抗争,欲以学术力挽狂澜,便日夜苦读,唯留下那被灯光漂白的四壁。但正因为他这一份努力执着的拼搏,才最终被人们所铭记。拼搏带领人们走往成功的方向,执着前进才不至于因道险路长而滞留原地。

    ⑤拼搏是对劣势不足的顽强抗争。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伐无道,诛暴秦”,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破天惊。不惧秦军百万气势汹汹,各路被压迫者纷纷揭竿而起,为自己的自由与尊严拼搏。正是他们这一份不向强权低头的拼搏,才让这次起义传为佳话。音乐巨人贝多芬不幸患上耳疾,最终致聋,但他不屈于命运,而是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听不见,他便用牙咬着一根连在钢琴上的木棒,依靠这一方法创作乐曲,令人惊讶的是,贝多芬绝大多数鼎鼎有名的作品,都出自他耳聋的时期。正是他这一份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才让他的身躯如此高大伟岸。拼搏是成功不朽的丰碑,唯有不服输的精神才不至于因挫折困苦而自怨自艾。

    ⑥拼搏者,不轻言放弃,不甘心失败,才能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抵达成功的高地;拼搏者,挥洒汗水,付诸努力,才能排除万难,踩挫折于脚下,踏上胜利的彼岸。

    ⑦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我们只有抓住拼搏的机会,在拼搏中学会将更小的养分转化为更大的力量,才能在拼搏中造就属于自己光彩夺目的成功!

(选自散文网,有删减)

阅读议论文《等》,回答后面小题。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光。等,是诗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_________________。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原文考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2017年08月25日04版《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鄙视链

①鄙视链是个网络上创造的新词,造词时明显参考了食物链这个概念。因此说明人们都处于无处不在的相互比较,相互鄙视的状态下

②文学圈是存在鄙视链的。诗人位于第一等级,文学婆罗门,终身侍奉缪斯女神,文学武士,为文字王国在人间疯狂攻城掠地,让他们跪拜文学,收集信仰,满足大众对于文字之美的需求,同时解决大众无法阅读长篇小说和欣赏精炼诗歌的问题。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属于文学首陀罗。在文学的盛宴里,他们是做辣条泡方便面的,他们是烧砖拌水泥的。他们提供每日速生速死的文字,以量大水多管饱服务于大众。我就属于这个阶层。

③有人类就会有鄙视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人类就有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人就会分群。有群就有相对高低,提升自己人的相互认同。说到相互认同,发明鄙视链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任何时候,大家就会立即频频点头,自认为是更高的那一群。自我肯定,都不如鄙视他人来得直接简单。

④你我在生活中肯定不止一次遭遇鄙视链,可能是品位鄙视链,可能是金钱鄙视链,都可能避不开烧纸规模鄙视链和墓地面积鄙视链。鄙视链不止一次为你带来了困扰,让你感到局促不安。每当这时候,但是依然写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

⑤为什么?我认为鄙视链只是人类社会里发明出来的诸多游戏之一,甚至可以说鄙视链三个字本身没有多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早想清楚你究竟要不要参加游戏。我认为很多人在成为游戏玩家之后很久,自己内心究竟想不想参加游戏。比如说人世间最著名的那个游戏:我要成功。

⑥并没有谁规定,一个人必须考最好的大学,选最好的专业,赚最多的钱,住最大的房子,生最聪明的孩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一系列标准,细致到你完全忘记了它依然是一个游戏。而在这个游戏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选择,或者是凡事尽力就好剩下的交给老天,或者是打定主意永远做副手打配合。但是有那么多人根本想都不想,然后去感受压力、焦虑和挫败,仿佛根本没有第二种选项一样。

⑦我当然知道,成为一名诗人或者是小说家,自己就可以更接近文学殿堂。问题是我自己非常清楚,大概也只能成为一名三流诗人或者是蹩脚的小说家。所以,我一早就不打算加入追求缪斯女神的游戏,我的写作能力也适合千字文、专栏,胜在体力还算充沛,我就去做好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写我能写的东西

⑧一旦不去想进入文学殿堂这件事情,我可以做的事情就变得相当多,获得快乐和满足同样也就要简单得多。当然,只是我并没有多大感觉。因为不参加游戏,按照游戏规则来指责我就会变得很虚弱无力。也正因为不参加游戏,而是来自我的内心。也不是所谓的阿Q精神,阿Q不知道他是谁,能做什么,我对此却非常清楚,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肯定,单纯是因为我自己喜欢,那么我径直去做就行了。

⑨忍不住去找寻他人认同,群体认同,这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自己一个人走夜路太辛苦了,这依然是一种借来的外部力量。人生路漫长,大多时候都得靠自己撑下去,它才能够提供真正的力量。不妨把鄙视链看做是一根拐棍,可以拄着走上一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