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八区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活动三【共享阅读】阅读同学们为本次校园读书节活动准备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不容易。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您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一、明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么选择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可能会更加令您愉悦。如果您希望提升职场技能,那么选择一本商业类书籍可能会更加有帮助。

二、____。在选择书籍时,可以借助专业推荐和书评来了解书籍的质量和内容。可以关注公众号、博客、论坛等平台,寻找一些具有优秀口碑的书籍推荐。

三、____。作者的背景和专业性对于选择书籍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您希望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选择那些在该领域有专业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书籍。他们对于该领域的理解和分析更加深入、准确,能够给您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

四、关注阅读简介和目录。简介通常会介绍书籍的核心观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而目录则能够让您对书籍的结构和章节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材料二:

选定适合自己的书籍后,那怎样去阅读呢?其实是有很多方法的。

设定明确的目标:在开始阅读之前,明确你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这将帮助你更加专注,并从阅读中获得更多价值。

略读和寻读:对于某些书籍,你可以先进行略读,以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而对于特定的章节或段落,寻读可以帮助你快速找到特定的信息或观点。

做笔记:在阅读时,写下重要的观点、感悟或者你认为值得复习的内容。这将帮助你巩固记忆,并且在后续回顾时能够快速找到关键信息。

深度阅读:对于重要的章节或段落,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作者的论点、证据和推理过程,可以更好地吸收书中的智慧。

批判性思考:不要盲目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评估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以及是否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吻合。

与他人讨论:与他人讨论你所读的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见解,你可以获得新的启发和认识。

定期复习:定期复习你所读过的书籍可以帮助你巩固记忆,并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通过不断回顾和反思,你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材料三:

(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请你阅读材料一,补充完成横线空白处。
(2)、阅读材料二,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是( ) 
A、重要的章节或段落,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作者的论点、证据和 推理过程,可以更好地吸收书中的智慧。 B、对于某些书籍,你可以先进行略读, 以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而对于特定的章节或段落,寻 读可以帮助你快速找到特定的信息或观点。 C、书籍中作者的观点一定是合理的,因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吻合。 D、定期复习读过的书籍可以帮助你巩固记忆,并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 慧。
(3)、根据材料三所呈现的学生阅读问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向学校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天气。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进行深入研究,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王丁和同事们继续照料淇淇,知道他与2002年7月寿终而死。“失去他就像失去了家里的亲人一样,”王丁说。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有一头白鳍豚和几头体型较小的江豚一起被转移到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区,结果将囤货了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返月球——打造“地月经济圈”

①在航天科技发展史中,科学技术与科幻小说相向而行,世界现代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创作的科幻小说《2001年:太空漫游》,对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周武曾担任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的科学顾问,她个人的感受是:“未来”已来——自上个世纪“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以后,载人月球探测已经停滞了50年。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重返月球的竞赛:美国是想建设大本营,俄罗斯想建设月球基地,欧洲则提出“月球村”的概念。

③如今,中国已经开启了“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在2049年前,我国要打造“地月经济圈”。2021年中国航天日期间,中俄两国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概念图,并向全世界宣布: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联合论证与建设、航天员选拔培训、载荷搭载等多种途径参与项目合作,推动人类航天科技发展。

④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探测。未来的“月宫之家”可能会是穹顶状建筑结构,内部是封闭循环环境,室内空气主要是将人呼出的CO2供给植物,植物再释放O2 , 成为一个大型密闭自循环生命生态系统。

⑤星际移民在月球上吃什么?其实“月宫种植”已经在进行中了。2018年,我国“月宫365”实验获得成功,这是迄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未来,蘑菇和其他叶菜可能是最早在月球上种植的食物。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2023年2月20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6月16日消息,中国和俄罗斯在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2021)期间公布了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路线图。

②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6月14日至1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中俄双方介绍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三个建设阶段。

③第一阶段应于2026年至2030年开展,双方将在这一阶段开始联合行动,从月球采样返回,并检验月球科研站指挥中心的有关技术。

④第二阶段应于2031年至2035年开展。其间双方计划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部署用于保障能源、通信和设备运输的系统。

⑤国际月球科研站应在第三阶段全面投入运行。

【材料三】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地震预报纳入法律 群测群防停止 不可测论成思路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怕有限的支持,玉树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北京“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和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预报部门成立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升级。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这不是地震局第一次遭遇质疑。汶川地震后,网友在伤痛、震惊之余不无疑惑,质疑、指责地震局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网友认为是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了震前预兆,甚至怀疑地震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曾经的地震局被寄予过厚望,周总理曾亲切嘱托:“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1953年11月,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1970年,周恩来委托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据介绍,地震局曾经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发表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工作日后的指导思想。”“地震是可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测出来了。也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时汪成民创造的‘青龙奇迹’,联合国授的奖,能否认吗?还有汶川地震前,耿庆国也提前报给了地震局;汶川地震,钱复业对时间、震级都做了准确的预报,只是定不了地点,但也汇报给地震局了。”中国科学院工程质量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显得很激动。 

“地震局彻底西化,这地震不可测的深层次问题。”地震预测专家任振球这样认为。地震局预测专家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地震局体系内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而不是当代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而且在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等于被边缘化了。” 

地震预警汇报流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并不科学。据介绍,地震局系统现在的预测流程是,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将监测的数据统一报到省一级地震局,省一级地震局研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然后送国家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会商后,再送到地震预报预测中心,地震预报预测中心组织会商后,然后上报中央。 一位网友说,等中央开完会,地震都震完了。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

阅读

材料一

春意惹人醉,陌上花正开。远眺高姥山,杜鹃花海宛如鲜艳的绸缎缓缓铺开。高姥山是浙江省第一个省级生态旅游区,因具有罕见的高山断层湖泊景观和成群灿烂的杜鹃花而闻名内外。

以“花”为媒,以节“圈”粉,花开四季,花节相融。近年来,磐安更是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找到了发展的新机遇。2023年,磐安以“云伴山依  花样磐安”为主题,相继举办了樱花节、杜鹃花节等活动。接下来,磐安还将深入推进“樱花谷”“杜鹃谷"“银杏谷”“玫瑰谷”“芍药谷”五大花谷等项目建设,绘就“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新华网2023.4.26)

材料二

近年来,武义县紧紧园绕生态、绿色做文章,高标准推进“美丽河湖”创建,高质量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充分挖掘治水文化和人文历史,有效提升河湖生态景观,

一条条“美丽河湖”如同一条条细微的血管,将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也带动了“美丽经济”的发展。在柳城镇全塘口村,满糖沉甸甸的莲蓬傲然挺立,在微风中轻揉慢曳,莲间,鱼鳖共泳,悠然自得。莲农们熟练穿行于荷塘间,拔开层层碧绿荷叶,细加找寻“增收富果”,眉眼间满是欣慰与喜悦,截至目前,该村具有“莲鐅”共养基地50亩,整村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

(五水共治2023.8.15)

材料三

“这些秸秆重1600公斤,可换有机肥1600公斤。"11月2日上午,唐先镇葡萄种植户施汉波将自家的葡萄枯枝秸杆运送至收集点,换取有机肥料,据他估算,平均每年每亩地的秸秆可交换三四百公斤有机肥,能减少40%的用肥成本。

唐先镇系“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每年葡萄剪枝产生秸秆约1500吨,过去普遍露天焚烧秸秆,给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对此,我市在2017年率先提出“秸杆换肥”模式,科学处置秸秆,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提高至 98.33%,“秸秆换肥”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专家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永康发布z023.11.5)

材料四

丽水九龙湿地公园,每年3一4月,成千上万萤火虫在林间飞舞,如繁星闪烁,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前来观看。

“湿地精灵”萤火虫对陆栖或水栖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其生存繁育需要水质干净、环境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自2013年首次大批量出现萤火虫聚集栖息后,九龙湿地十年接力悉心呵护这些小生灵,打造出了华东地区的“旅游打卡胜景”。

专家认为,九龙湿地萤火虫的密度与数量非常惊人,这得益于瓯江独特的生态条件,这种潮湿、润泽的环境,非常适合萤火虫的生存。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应该持着法布尔的精神。"*我们建议加大保护力度,另外我们也建议今年的赏莹活动能暂停,给莹火虫一点种群恢复的时间。”守望莹火虫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第一位萤火虫博士付新华如是说。

(丽水网2023.3.20)

材料五

(《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