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2)、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第⑶段中划线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举一反三
                                                                               植物塑料的兴起 
      ①据了解,每年我国的包装废弃物约200多万吨,其中有近5%为石油塑料制品垃圾。石油塑料制品的成分主要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如果直接焚烧这些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致癌的物质。假如填埋,它们历经百年也不会降解,更会污染海洋环境,导致耕地板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最近,一种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新型材料——植物塑料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局面。
      ②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现在使用植物塑料的实用化产品已有农业用的地膜和快餐盒等。另外,部分电器产品和服装等也开始使用了植物塑料。植物塑料一直以来被视为与环境亲和的“生物分解塑料”之一。所谓生物分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的塑料。
      ③那么,玉米、甘蔗等植物是如何造出塑料的呢?首先,从玉米、甘蔗等植物中萃取出淀粉;接着,用酶将淀粉分解制成麦芽糖或葡萄糖;然后,将麦芽糖或葡萄糖供给微生物食用并发酵,制造出乳酸;最后,将乳酸聚合,造出聚乳酸。这样制作的聚乳酸材料十分坚硬,并具有极高的透明度。但是,聚乳酸单晶在室温下接近玻璃的性质,稍加冲击马上就会碎裂。如果想作为塑料使用,还需要通过掺加柔顺的化合物,另外,由于聚乳酸的熔点只有170℃,作为商品,还必须提高它的耐热性和强度。
      ④聚乳酸塑料最大特点是在自然界中容易分解。在聚乳酸塑料中加上水,即可变成容易分解的酯。把聚乳酸塑料放入堆肥中,首先通过水分和酶的分解,变成乳酸;再经被称为需氧菌的微生物食之并代谢,最终被分解为水与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和水原本就是植物从大自然中吸收来的,所以,从整体来说它没给环境增加负担。
      ⑤用聚乳酸塑料制造的产品具体有什么价值呢?首先,这些塑料来自植物,作为材料来源它优于石油化工塑料。其次,植物能够通过种植获得,所以聚乳酸塑料可说是再生资源或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另外,使用谷物为主制造的聚乳酸,不论是焚烧还是在自然界中分解,都不会对环境增加负担。现在世界生产石油化工塑料的年产量是1.5亿吨。如果用聚乳酸制造塑料,这就减少了石油或天然气的消耗。这对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现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福音。
      ⑥除了日常用品中的广泛适用外,聚乳酸植物塑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尤为突出,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的领域。第一是制作医用骨钉。以前治疗骨折等骨科疾病使用的是不锈钢骨钉,病人必经两次手术才能治愈。即第一次手术用钢钉把骨折复位固定,待骨头长好后,再动第二次手术,把钢钉取出。使用聚乳酸植物塑料只需一次手术植入骨钉,病愈的同时,骨钉也降解在人体内。因为降解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虽然,目前聚乳酸植物塑料骨钉的价格比不锈钢骨钉高出50%左右,但是多数患者为了避免两次手术的痛苦,还是选择聚乳酸植物塑料骨钉。
      ⑦另一方面,将聚乳酸植物塑料制成人工脏器的骨架研究也在进行。例如有专家正在聚乳酸植物塑料肝骨架的整个表面上培养肝细胞,制造人造肝脏。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人造肝脏移到体内,作为骨架部分的聚乳酸植物塑料在体内不久就会被分解吸收,最后留下了与骨架同样形状的肝脏。这是有效利用聚乳酸植物塑料生物分解性质的典范。
      ⑧要使聚乳酸植物塑料普及,还有一些问题必须解决,特别是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最令企业头疼。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聚乳酸塑料必将受到大众的欢迎。为此,聚乳酸植物塑料肯定有发展前景。

阅读《动物的弄虚作假》一文,完成小题。
         ①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②椿象、金龟子只要稍动它一下,立刻会装死从农作物上掉落地面,过会儿又活动开来。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有人曾做试验,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喜欢装死的狐狸,其装死的技艺更高。一次,一只狐狸被猎人击中,它迅即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不动,猎人以为狐狸已死,就暂放原处,转到他处行猎。待到归来收拾猎物时,狐狸早已溜之大吉,猎人上了狐狸的当
        ③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蟹或虾的螯足一大一小,有的蛇或壁虎的尾巴粗细与身子相差悬殊,这决不是先天的畸形,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而是当它们遇到了强敌,使出了断足截尾的绝招,来一个“舍车保帅”,新的足还未长成原来大小的缘故。
       ④栖息在北极圈内的白狐、北欧山区的雪兔、日本北部的高山兔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雷鸟,能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颜色。如雷鸟到白雪皑皑的时候,便银装素裹;当春暖花开时,又着上淡黄色的“春装”;盛夏酷暑,浑身又换成栗褐之色;当秋风萧瑟的时节来到,又穿上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暗棕色羽裳。
       ⑤见过竹节蝗、木叶蝶的人,无不为它们的形态与所附着的茎叶是那么相似而叫绝,这是一种生就的拟态。生活在澳州的叶海马,其体态能模拟周围物体,全身生出许多叶形突出物和丝状物,好似马尾藻一样,在海水中缓缓飘荡,使对手极难辨别。
        ⑥有的动物甚至会“行诈术”。一位学者曾发现,一只苍鹭为觅食一条小鱼,颇费了一番脑筋:它嘴叼一根小羽毛,在小溪岸边踱着方步,两眼扫视着浅浅的溪水。随即突然止步,有意让羽毛掉进水里面;小鱼误以为是饵料,游近羽毛,苍鹭便以闪电般的动作扑向水面,吞食美味。
       ⑦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地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点。(本文节选自《阅读与欣赏》,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肉毒杆菌有多毒

       ①媒体报道,不久前,四川泸州一家三口因食用了自制臭豆腐而中毒并危及生命经诊断,导致这家人中毒的原因,是臭豆腐中含有的肉毒杆菌。

       ②肉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具有芽孢,因其外形像个梭子,所以又叫肉毒梭菌,全称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臭名昭著的致病菌。肉毒杆菌本身无害,但其在厌氧环境中可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梭菌毒素,简称“肉毒毒素”。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即是由肉毒毒素所致。

       ③肉毒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强的毒物之一。它到底有多毒呢?肉毒毒素比氰化钾的毒性要强得多。如果量化一下,1克肉毒毒素就可以放倒100万人。

       ④肉毒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及动物粪便中,其中土壤是重要的污染源,它可借助食品、农作物、水果、海产品、昆虫、禽类等传播到各处。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亦可被肉毒杆菌污染。

       ⑤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其发病机制如下:肉毒毒素随食物进入肠道,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活化并释放出神经毒素,后者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入血液,作用于周围神经与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梢及脑神经核,可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受阻,最终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当呼吸肌发生麻痹时,即会致人死亡。

       ⑥肉毒毒素中毒的潜伏期有的可能只有数小时,有的则多达数天。和其他常见食物中毒一样,患者也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但肉毒毒素中毒会让中毒者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和复视等现象,这是其他食物中毒所没有的。,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严重的一种。

       ⑦由肉毒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四季均可发生,中毒食品多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类制品,如豆豉、豆瓣酱、臭豆腐等,其次是肉类和罐头食品。

       ⑧虽然肉毒毒素很毒,但肉毒毒素及肉毒杆菌都不耐热,高温加热即可使各型毒素遭到破坏。所以,对可疑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是破坏肉毒毒素,预防中毒的可靠措施。但是别忘了,肉毒杆菌的全名叫“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细菌一旦呈现芽孢状态,它耐高温的本领就非常强大了。只有在120℃以上加热20-30分钟,才能把芽孢杀死。

       ⑨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找到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首先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自制发酵豆制品,最好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这样安全性更有保障。其次,在家庭厨房当中,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以及家里吃剩的肉类、鱼肉、蛋类等,在室温下存放之后,一定要重新加热后再食用。此外,从超市买回的散装熟肉制品、豆制品等最好不要直接吃,还是加热一下为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颜六色的土壤

    ①也许在你的印象中,土壤就是灰灰黑黑的。其实不然,土壤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壤、黄壤,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土壤还有黄、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色、黄棕、红棕、暗棕等等。究竟是什么神奇的魔法如此“巧夺天工”把土壤涂抹成“五颜六色”呢?

    ②土壤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③原来是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不同造成的!

    ④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而由动植物残体所演变成的土壤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源泉。

    ⑤土壤腐殖质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长粮”的农谚就是这么来的;而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则呈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从灰到黑的颜色,则随着腐殖质含量的升高呈梯度变化,是不是很有趣呢?

    ⑥那么矿物质组成的作用是什么呢?

    ⑦它有着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让土壤有了除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氧化铁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发红,或者呈棕红色。氧化铁又是一种善变的物质,在土壤里经常发生变化。当它与水作用时,能转变为黄色的水合氧化铁,低洼潮湿的环境是发生这一变化的适宜条件。因而在这种地方,土壤常呈黄色。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当土壤中的氧化亚铁较多时,土壤就呈现出灰蓝色。

    ⑧而白色,常常是与土壤里的盐分变化紧密相连。如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等盐类,以及高岭土、氢氧化铝等物质在土壤中呈粉末状存在时,都可能让土壤呈现偏白的颜色。当然,他们有时是一起发挥作用,有时是由某一种物质单独出马,这样,即使是白色,也有不同效果。

    ⑨紫色土则是由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发育形成的,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多,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土色的决定因素主要为其中含有的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

    ⑩土壤颜色也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呈灰色、灰白色、暗棕色、红棕色等颜色的土壤,大多是原来的白土、红壤、黄壤,在人们耕作、施用有机肥作用下,土壤中腐殖质有所增加,土壤颜色逐步向黑色过渡的。

    ⑪事实上, 土壤的组成是极其复杂的,特别是矿物质,种类繁多,颜色各异。所以,土壤颜色的来源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往往是多种颜色的综合效应。这好比是一个善于着色的画家,以红、黄、蓝为基本色调,就可以在画板上调出绚丽夺目、色彩鲜艳的各种色调。

    ⑫土壤颜色有什么作用?

    ⑬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内在性质的变化,它是划分土壤层次、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依据。根据土壤的颜色,不但可以判断出土壤肥瘦的大致情况,“因地制宜”种植相应合适的作物,还便于“对症下药”,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壤的颜色不同也会影响土壤温度。土色深的,吸收阳光能力强,土温升高的快,土色浅的, 吸收阳光的能力弱,土温升高的慢些。土壤的温度与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微生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不仅如此,科学家的研究还指出,土壤颜色与气候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量化土壤剖面颜色,就可以计算古土壤和风化壳发育时的年均降水量,从而更为清晰地解释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今天,一座名为火神山的医院,正式落成。战疫魔,增添了新的利器,开辟出新的战场。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两千间,接诊区、病房楼、ICU俱全……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半个北京“水立方”的“战地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

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大到房间的结构布局,小到一个下水管道,在各项防护措施方面,近乎苛刻。而充分借鉴小汤山医院,让火神山医院的设计与建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分区严格隔离。通过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的布置方式,严格避免交叉感染。医疗区与生活区同样严格隔离。医护人员进出病区设置包括风淋在内的专用卫生通过设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病房带上“口罩”。离地面架空30厘米的每间病房,放置两张病床,均设有独立的卫生间。两扇窗户和通道组成的专用隔离防护窗,用于药品和食品的传递。医院绝大部分房间都是负压房间,房间内的压力比外面低,如同给病房带上“口罩”,避免病毒随着气流产生交叉感染。

—污染集中处理。医院铺设了5万平方米的防渗膜,覆盖整个院区,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同时医院安装了雨水、污水处理系统,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排风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

材料二:

火神山,它是近日被建设者们赋予特殊意义的最新命名。原来,楚文化传说中的湖北乃古楚之地,而楚国人被认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祝融(帝喾)则是黄帝的子孙。人的肺部五行属金,火克金。而荼毒人类肺部的新型冠状病毒惧怕高温,火神正好能驱瘟神,于是“火神山”之名应运而生。

“在湖北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他们选择了自己的祖先来命名这所医院,采用这样的命名,可以看到一个地方镇定不屈服的传统。”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说,“火神祝融代表的就是筚路蓝缕、开创蛮荒的精神,在当下能够代表我们决心战胜‘新冠’的精神。田兆元还提到,中华民族的两位祖先之一炎帝也是一位“火神”,“火神山”的命名不仅对湖北人有精神支持,对全国也是精神的提振。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一位神医,湖北也有神农架,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在全国上下齐心抗疫的当下,“火神”的命名颇具美好祝福之意。

材料三: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火神山医院在建设仅仅10天后向患者开放,这是中国为遏制迅速蔓延的新冠病毒所作的努力;英国媒体Metro UK报道将火神山医院描述为“几乎在一夜之间建立的医院”。“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火神山医院是在不到两周内建成的。在一个多星期之前才开始施工的情况下,这座医院堪称工程奇迹。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指出,火神山医院建成速度令人震惊,但从技术上讲并不是神话。中国人使用的是现有的建筑技术,他们将建造时间大大缩短。大量工人为此付出的劳力、精力和组织力令人钦佩。为快速建成医院,数十台起重机昼夜不停地工作,数千工人同时组装零部件。

【走进文化遗产之天一阁】

书香盈楼藏古今

记者  窦皓

浙江宁波,月湖西畔。400多年来,天一阁书香不绝、文脉不断。登记藏品22万余件,其中古籍30余万卷,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如今的天一阁又是如何肩负起古籍传承与保护的使命呢?

自动灭火系统、温度监测系统、空气净化系统、虫害检测装置……步入5000平方米的第三代书库,遍布其间的监测设备,让人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书库中一排排恒温恒湿智能柜让珍贵古籍有了“新家”。“柜体通过内置的工作模块,控制温度和湿度,实现智能控温和控湿。”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主任李洁莹说。

如今,天一阁构建起了覆盖全馆的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温湿度、光照度、劣变程度、风速等多种要素的采集监测和分析。许多文物还拥有特制的古籍实木夹板、无酸纸囊匣、书画布套等专用设备,以便打造一个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

“一方面,通过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减少环境因素的危害;另一方面,对于损坏的书籍,修复工作也必不可少。”李洁莹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从民国时期的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严春航开始,以师带徒,传承至今。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纸页两面刷上糨糊,粘上一层布,刷实阴干后揭开,分离粘连的纸页……在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14名修复师正在工作。从拆揭、修补书叶,到润湿压平、折叶修剪,最后到丝线装订、粘贴书签,一本古籍重获新生要经历20多道工序。

书库中,修复完成的明抄本《北曲联珠》,颜色和谐,展阅平整。作为范钦遗留下来的孤本典籍,它在450多年后迎来了新生。

“找到材质相近的补纸不容易,我们在馆藏500多种纸张中,选配了一种材质及厚度相对接近的竹皮纸。但由于单张书叶颜色不均,很多地方还需要根据颜色选配修补。”在天一阁工作40多年的王金玉,带着徒弟谢龙龙耗时3个月才完成《北曲联珠》的修复工作。

“我们的团队有很多年轻人,古籍修复技艺同样要传承下去。”王金玉说,2020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一阁博物院传习所成立,王金玉受聘担任传习导师。如今,修复工作之外,她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每年传习200课时,重点开展线装书的装帧复原、古籍修复技艺等传习指导。

置身于园林之中,古建筑檐上装饰着不同的脊兽,制作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岁末年初,一场关于古建中奇趣脊兽的悦读会活动正在进行。除了听讲座,市民还可以体验亲手制作形态各异的鸱吻装饰品,在趣味中感受中国古建之美。

类似这样的体验活动,在天一阁每周都会进行。不仅如此,馆藏古籍还实现了初步数字化管理和呈现。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轻触屏幕,便可对馆藏资源一键速查速览;通过建设古籍数字资源库,馆藏资源面向社会免费提供数字化的古籍查阅服务……目前,天一阁已完成320余万筒子页珍贵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天一阁自主研发的古籍文字识别系统,目前已利用该技术对9万页古籍数字影像进行了图文转换,实现了字、词的全文检索,提高古籍的利用率。

如今,古籍更是走入寻常百姓家。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制作古阁模型、尝试雕版印刷、亲手装裱印刷作品,深入体验典籍文化;市民不仅可以和专家学者读碑、解碑,还能够在天一阁藏品修复部的老师指导下,体验拓印的乐趣。

更多的探索持续进行。____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