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学情调研试卷
【材料一】
①“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成为“学霸”。
②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③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
④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⑤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⑥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⑦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⑧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⑨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
⑩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⑪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时,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结起来。
【材料三】
学霸小高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 起床
7:00-7:10 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7:10-7:30 早餐
7:30-7:50 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7:50-12:00 上课
12:10-12:20 学习英语语法
12:20-12:40 午餐
12:40-12:50 背诵一首古诗
12:50-14:00 午休
14:00-14:20 阅读名著片段
【材料一】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轴
古风古琴古韵国之瑰宝每一帧都是画 这动作绝了绝了,要哭了呜呜呜…… 女主“青绿”舞者双袖下垂,如山之纹理,又如山间瀑布 这个画面也太美了吧!《千里江山图》活了! 配色好,妆面好看,跳得也超好这发髻,这青绿腰,真是美哭了 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请收下我的膝盖!实乃我中华文化的真实写照! |
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节目播出时弹幕截屏
【材料二】
①《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 51.5 厘米,横 1191.5 厘米
②《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 森,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③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 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 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④《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用“青绿法”所作的山水被称为“青绿山水”。“青绿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 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 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 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 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 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 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选自故宫博物院官网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千里江山图》配文,有删减)
【材料三】
①《只此青绿》为何能这么“火”,是什么魅力吸引观众?近日,《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接受了中新社专访,揭秘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背后的创作历程。
②中新社记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的原因何在?
③周莉亚:《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④当代人们的爱好多元化,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观众 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惊讶于观众对作品的研究如此细微,因此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 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赴。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观众从网上观看,表达对《只此青绿》的喜爱,体现了世界各国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
⑥中新社记者:您想过作品会”出圈”吗?它呈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⑦韩真:创作时我们没想到它会”出圈”。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⑧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
⑨《只此青绿》展现出来的是古人静谧、雅致的状态。我们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比如舞蹈动 作和演员神态,淡化情绪,展现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
⑩中新社记者:您二位此前编导过《杜甫》《花木兰》《马可·波罗》等舞蹈剧,如何调和中西方观众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需求?
⑪韩真:近些年火”出圈”的传统文化作品不少。我们曾经和一些投资合作方探讨,他们希 望我们做一个可以让西方人接受的作品。《只此青绿》的乐曲交替呈现中西音乐文化魅力。除了 运用古琴、古筝、萧、笛、琵琶等呈现宋代人们的情思,还用单簧管、大提琴来展现现代人的情感。这也是一种新探索。
⑫我认为,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足够深刻,作品能呈现出中华民族蕴藏在文学、历史、 哲学里的生命思考,那将是一场奇妙的中西文化对话。对方会从作品中感受到由内而外喷薄而出的力量,足以打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
(选自央广网,2022 年 4 月 4 日,有删减)
【【材料一】
随着春招的来临,应届毕业生们面临着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难题”。而有些大学生则把就业玩出了新“花样”。
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王彪报名了西部计划,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支教。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将基础教育带到更远更偏的地方。
非遗传承年轻化逐步成为一大趋势,从小生活在苗寨的潘雪大学毕业后重回家乡,采用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制,打开银饰销路,让每件苗族银饰都会“说话”。
清华大学毕业生张美瀚志愿到祖国最艰苦的边疆地区服役、用两年时间成长为一名坚毅果敢的军人。他用青春热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将最美的年华绽放在祖国军营。
在择业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考虑的国素:
一是多考量。在就业的选择上,我们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社会评价、家庭情况还有该行业的优势和挑战等多方面。
二是熟政策。在选择就业形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前了解到不同的就业政策以及各种行业的准则;充分利用好省校各级就业平台,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认准求职常态化网站等。
三是做心理建设。我们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自负盈亏,承担“空窗期”的压力,以及面临所从事的行业受社会经济等影响带来的收入水平波动起伏的风险。因此,重建求职信心极为重要。
(摘编自《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困难,但很多人闯出新路子》)
【材料二】
(《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摘自智联招聘网) |
【材料三】
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在千万毕业生即将进入职场之时,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考公务员或者考编制更加青睐。在与多位毕业生交流后,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岗位已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首选。
即将毕业于天津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小张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她和同学们的求职故事。小张说道:“偏好上感觉大家更倾向于去稳定的单位。”在像小张这样的应届毕业生看来,包括了国企、央企、事业编和公务员等,取代了之前应届生最爱去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了新的热门。
刚刚拿到一家北京国企offer的毕业生小旭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像我身边一些在秋招时已经拿了互联网大厂offer的同学,目前也在看一些国企、央企的招聘信息,互联网行业的形势相比之前没有太好了。”
在小张看来,她和同学们在求职时更看重春招的时机。“春招岗位的需求量相比秋招时要更多,机会也更多。”把握好企业招聘的时机,是目前应届毕业生们找到满意工作的关键。对此,小旭表示,从整体的求职时间表来看,相比于普通企业招聘,向体制内方向求职所需要的流程和时间都更久一些,所以需要毕业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摘编自《北京商报》)
【材料四】
从今年就业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小压力。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双重挑战,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建伟看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短期供需时间点不匹配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集中,短期走向市场寻找工作岗位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而就业机会的创造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存在短期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
二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快与供给结构调整慢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而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取决于教育体制而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存在一些大学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不足,也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供不应求。
三是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包括对行业、地区和工资待遇的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因此知期内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针对上述现状,陈建伟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2023年1月26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