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启正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

宇宙的中心

东君

    ①乌低飞的时候,在半空中发出的声音很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所湮没,因此,在市镇上空且飞且鸣的鸟是不被人关注的。当它们远离烟尘弥漫的大地,在大到无边的天空中,发出独异而美妙的声音时,我们仍然无法听到。人与鸟,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活法。

    ②世界上最寂寞的树,英过于终年没有一只鸟在其间歇息。一棵没有鸟的树犹如一条没有船的河。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倘若没有一棵树让乌来歇脚,对人而言,这地方固然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③人在尘世奔波,需要歇息,于是就有了房屋;乌在天空飞翔,需要落脚,于是就有了巢穴。空中有鸟,地上有人,一种“园”的感觉就慢慢生成了。

    ④我家在东南海陬,这里算得上是乡下了吧,我们向来是把鸟的栖居之所称为鸟寒的。如果有人把鸟案念成鸟巢,我们就会觉得过于文气了。在我印象中,村中土墩上那棵最高的树是离天空最近的。那棵树上有一个鸟案,没有人敢上去掏鸟蛋。听大人们说,那座土墩里面埋着一些年代久远的无名尸骨。树的这一头是死者,那一头是生灵,其间必然贯注着一种神秘的东西,我们无以名之,却不能不心生敬畏。我们敬畏树,也敬畏树上的鸟宋。因此,乌在其中睡眠、孵蛋、生活,我们从来不会去惊扰。不过,有时经过树下,听到雏鸟喽鸣,我们会不自觉地抬起头,瞥上一眼;如果有兴致,我们还会啜着嘴,学鸟叫几声。在一段漫长的时光里,乌的神圣家族一直散布在我们村庄上空,跟我们一样过着安静的乡村生活。现在,那座土墩已经消失了,跟着消失的是那些树,以及那些树上的鸟案。

    ⑤我家邻居的屋檐下有一个大乌案。有一次,我用弹弓打中屋背的一只燕子。那只燕子从瓦背滑落,扑扇几下,落在阶前。我正要跑过去抓取时,屋顶上空突然掠过一道闪电,然后就是一阵闷雷。响佛了。我听见那个时常一颊一颠走到中堂上三官香的邻居老太太这样嚷道。我们这一带的老人习惯于把打雷称作“响佛”。一个“佛”字使打雷这一自然现象顿然有了几分威势。雷声滚过之后带来的心神不安,使我颇费踌躇。那只燕子,看起来还是一只雏燕,瘦弱得仿佛一片秋风中的树叶,在离我不到五米远的地方抖动着翅膀。忽然想起祖母曾说过“打杀燕子是会被雷劈的”心里更是慌得很,二话不说赶紧钻进家中的被子里,闷头盖脸,大气都不敢出了。父母问我,大白天的,躲到眠床底作什么?我说,我打中一只燕子。为了赎罪,我从米缸里抓了几粒米,打算去喂燕子。来回观察了几次,只见它自始至终都瑟缩在阶前,粒米未进,显得十分无助。我想捧起它,放在中堂的捣臼里。刚伸手,忽然听到邻居老太太喝道,别碰。我吓得缩回了手。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不允许我碰燕子?父亲说,燕子被人碰过之后,燕子妈妈只要闻到人的气味,就不会给它喂食了。那只燕子,最终还是在雨中死去了。长大之后,听一位养鸟的朋友说,燕子虽然寄生于人家的屋檐之下,但它是从来不食咲来之食的。

    ⑥我们这里也有把人的居所称为“案白”的。人鸟同案,是农耕时代的和美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镇上发生了巨变,很多老房子推倒重建,于是,鸟案就不复存在了。唯独有个村庄,依旧沿袭旧俗,即便起了新屋,也会在屋檐下挑出几根竹片什么的,供燕子筑巢。谁家梁间檐下要是没个鸟案,好像是一件挺丢脸的事。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鸟案已见落,仿佛它们不曾有过。

    ⑦我走进南方偏远的乡村,时常会发觉,那些无人居住的老宅里面唯有老鼠成窝,断然没有燕子来衔泥筑。但屋檐之下仍旧可见鸟窠荒落之后留下的泥迹,可以想象,当年主人看到鸟与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定然是欢喜的,而那些鸟也是需要借这样一个有人气的地方寄居。鸟把天上的气息带到了人间,正如家畜把地气带到家宅。天地之间的气息在人身上交汇,这一家子就有了宁和之感——倘若人看到鸟宋会有一种亲近感,鸟看到人的居所何尝不是如此?

    ⑧早些年,我们村上一座老宅要拆建,主人看见门台下面有个鸟案,突然对工匠发话,让他暂且保留这门台。我不知道,是这门台庇护了鸟案,还是这鸟案庇护了门台。也许,门台与鸟案之间已经变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了吧。如今,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还能看到这样一座羼弱老门台,不能不让人感叹。一直以为,我们与天空相通的路径是由鸟筑成的,乌案是其起点,而它的终点就落在茫茫宇宙中的某个点上-——也许,这两个点就掌握在神的同一只手里——现在我们把它给阻断,不知要过多少年才得以恢复。偶尔经过那座老宅,抬起头来,看到一个不起眼的乌案,如同看到了某一段路的起点。有时我想,它大概就是巴什拉所说的“宇宙的中心”吧。

本文原载于《天下散文》

(1)、阅读文章,制作摘录卡。
阅读摘录卡
延伸探究 宇宙中心作者东君
角度行文思路【过去】
①空中有鸟,地上有人,一种“家园”的感觉就慢慢生成了。
②【A】                                              
③人鸟同窠,是农耕时代的和美景象
【现在】
①人与鸟 ,各有各的世界 ,各有各的活法。
②【B】                                              
【未来】不知要过多少年才得以恢复。
语言特色对称句式
①人在尘世奔波,需要歇息 ,于是就有了房屋;鸟在天空飞翔,需要落脚,于是就有了巢穴。
②树的这一头是死者,那一头是生灵,其间必然贯注着一种神秘的东西……
③【C】                                              
我们向来是把鸟的栖居之所称为鸟窠的。②响佛了。我听见那个时常一颠一颠走到中堂上三官香的邻居老太太这样嚷道。
  

①根据要求,完成【阅读摘录卡】中【A】【B】【C】三处摘录。

②请再为【阅读摘录卡】补充一个角度,摘录1句,并说明意图。

(2)、按照要求,任选一题,从“小贴士”中选择恰当的方法给句子批注

小贴士

阐释型批注:阐释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

赏析型批注:欣赏、分析文章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表现作品形象、情感、主题等。

联想型批注: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内联想到文本外相关的的体验、情景等。

①根据行文思路,联系全文,给下面这组句子进行批注。

空中有鸟,地上有人,一种“家园”的感觉就慢慢生成了。
人与鸟,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活法。

不知要过多少年才得以恢复。

我选(   )类型的批注。批注:(      ) 。

②请你从【阅读摘录卡】中选一句“对称句式”进行批注。

我选(   )类型的批注。批注:(      ) 。

(3)、“宇宙的中心”是本文的标题,也是最关键的词语。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称鸟巢为“宇宙的中心”?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

②回顾摘录和批注过程,反思这对理解“宇宙的中心”的含义有何帮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当这位家庭主妇逐渐平静下来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吧。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房子,每周房租八美元。尽管难以用笔墨形容,可它真真够得上乞丐帮这个词儿。

       ②楼下的门道里有个信箱,可从来没有装过信,还有一个电钮,也从没有人的手指按响过电铃。而且,那儿还有一张名片,上写着“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先生”。

       ③“迪林厄姆”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春风得意之际,一时兴起加上去的,那时候他每星期挣三十美元。现在,他的收入缩减到二十美元,“迪林厄姆”的字母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它们正严肃地思忖着是否缩写成谦逊而又讲求实际的字母D。不过,每当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回家,走进楼上的房间时,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太太,就是刚介绍给诸位的德拉,总是把他称作“吉姆”,而且热烈地拥抱他。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④德拉哭完之后,往面颊上抹了抹粉,她站在窗前,痴痴地瞅着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白色的猫正行走在灰白色的篱笆上。明天就是圣诞节,她只有一元八角七给吉姆买一份礼物。她花去好几个月的时间,用了最大的努力一分一分地攒积下来,才得了这样一个结果。一周二十美元实在经不起花,支出大于预算,总是如此。只有一元八角七给吉姆买礼物,她的吉姆啊。她花费了多少幸福的时日筹划着要送他一件可心的礼物,一件精致、珍奇、贵重的礼物﹣﹣至少应有点儿配得上吉姆所有的东西才成啊。

﹣﹣《麦琪的礼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②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生活在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蹚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他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放下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冬夜沉静如石,洛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睦睡的我们顿时来了精神,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易察寻得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发快掉光了,露出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不知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15版,简默作,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圣人

    ①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②贝里奇很为自己的下属公司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慰,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他帮助找到这份工作,让自己终于有了饭吃。

    ③贝里奇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 , 是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黑人说:“我是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使我吃饱以后还有余钱,我愿去拜访他。”

    ④贝里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大温特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20年前,我去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到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

    ⑤这位年轻的黑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他谢过贝里奇就上路了。30天的时间里,他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过草甸,穿森林,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⑥黑人小伙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直到山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⑦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讷。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大会在上海召开,他作为美孚石油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针对他的传奇一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到圣人的时候。

阅读

妈妈的“朋友圈”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天你在路上遇到爸爸妈妈的朋友,他们居然知道你做过的很多事情,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到既惊讶又窘迫。惊讶的是,他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细节的;窘迫的是,这么难堪的细节被人知晓,多么不好意思啊!

直到我上了初中,才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这一切都是妈妈的“朋友圈”惹的祸!我妈是个晒娃控,春天踏青——晒,冬天玩雪——晒,高兴的事情——晒,尴尬的事情——她也晒!而且晒得事无巨细!所以,对于妈妈晒朋友圈,我只有两个字——讨厌!四个字——超级讨厌!

有一天吧,我头脑发热写了一篇关于班级的史传体小说,把班主任唐元军老师写成了唐元帝,把班上的同学们写成了起义大军,大概意思就是,唐元帝带领着起义大军,勇斗暑期叛军,成立C1801王朝的故事。我把这篇得意之作跟我亲爱的妈妈分享了,妈妈的眼神里写满了夸赞:“哎哟我的乖儿子啊,你也太牛了!”嗯,接下来的事情,你们应该也能猜到。

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知道了这件事情,围着我嘻嘻哈哈地说笑,我文章里出现的各种搞怪名词,也被他们如数家珍。我想,这下完了,要是让“唐元帝”知道了,那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罪魁祸首就是妈妈的“朋友圈”,它泄露了我的“大作”,同学妈妈看到了,竟纷纷让自己孩子学习我不走寻常路的写作方式。天!

青春期的孩子可不是好惹的。回到家,我将这一整天的尴尬都化作躁动,对着老妈劈头盖脸地怒怼了一顿。刚开始,妈妈笑着跟我解释,说她也是觉得我写得好,有创意,才分享到朋友圈的。可不管如何解释,我都听不进去,只是一味地埋怨,指责与大吼!长这么大,第一次向妈妈发这么大脾气,妈妈好像很伤心,她保证以后再也不发关于我的事情了。

唉,这中年少女的记性啊,也真是令人佩服。没过几天,刚刚回归平静的我,又遭遇了当头一棒。那天我正在写作业,一个同学跑过来说:“王子尧,没想到你的歌唱得那么棒!”然后几个同学都围上来说,“是呀!”

    是吗?自从我进入中学以来没有在同学面前好好唱过歌呀,他们怎么知道的?哦!肯定又是老妈在朋友圈里得瑟了!不过,这次我倒没那么反感,在同学们的夸奖声里,我绷紧的神经舒缓了许多,但回到家我还是佯装生气地质问了妈妈:“你为什么老是要在朋友圈折腾我,我受够啦!”

后来的日子里,我的世界回归了平静,妈妈已经很少在她的“朋友圈”晒娃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总觉着少了点什么。那一刻,好奇心敦促我打开了妈妈的“朋友圈”,一直往前翻,一行行醒目的文字跃入眼帘:

“越来越喜欢和这个有思想的年轻人聊天啦!”

“背上小书包,这背影多帅!”

“家里的小牛生病了,牛妈忙成了小狗!”

十岁、一岁、出生……

我走进妈妈的朋友圈,仿佛走进了神奇的时光隧道,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一点一滴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曾经不谙世事又有点滑稽搞笑的萌娃;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那个贪玩好动、不思进取让妈妈焦虑不已的毛头小子;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如今这样大方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演讲的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勇敢;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永远是那个有点调皮又越来越懂事的男一号。忽然,我读到了些许特别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鼻尖。我的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那一张张照片,一句句短语,欣慰也好,焦虑也罢,无不深藏着一位母亲最质朴的牵挂、期望和满足。

我终于理解了这“晒娃控”妈妈最原始的母爱,也理解了那天妈妈对我说的一番话:“你是妈妈一生最大的事业,从你刚出生起,妈妈就喜欢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你的成长。一些有趣的或有意义的,我总忍不住向朋友们分享,已经习惯了。你不喜欢,妈妈就努力控制,但是后来发现,妈妈没办法控制爱你!”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否和我一样,内心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是否也想起了自己妈妈的朋友圈?

是啊,每个妈妈的手机里,都有一个温暖的朋友圈,记录着宝贝的点点滴滴,展示着她们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业。妈妈,请您继续着您的“朋友圈”吧,让您的朋友圈里,永远有我最清晰、最灿烂的笑靥!

妈,我爱你——三千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