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恩施市崔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期大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片刻时间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

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122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这些珍贵的铭文因为存在于尊身底部,以往,只能展示给观众纸质打印出的铭文,有一些笔画无法采集完整。这一次,为了让观众看到何尊的内部影像,分集导演孙戈霆把小镜头伸入何尊内部,用最新的存拓技术将铭文清晰呈现,还原了青铜最初金灿灿的本色。他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或者是隔着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纪录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也能更好地洞察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如今,凭借着新技术,以及节目制作者的用心,“尊底的122字铭文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本集结尾的解说词令人心潮澎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海报宣传语正是由此得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重点讲述文物的百集纪录片。 B、《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获得了《人民日报》刊文称赞。 C、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严肃认真的纪录片。 D、“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个叫“何”的西周早期贵族所铸成的一方尊的铭文中。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述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大热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说说“何尊”海报宣传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

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

——出彩“ 90后 ”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

    说起“90后”,可能很多人都会在脑海里描摹出一幅“素描像”,有人说他们有个性、爱时尚、追新潮,也有人给他们贴上“自我”“叛逆”“享乐 ”的标签。而成长起来的“90后”们却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这一代人的独特风采。

   去年10月份,在江苏卫视竞猜答题节目《一站到底》的舞台上,穿着白色衬衫和花色裙子的吉林女孩张超凡接二连三战胜对手,凭借不俗表现收获观众的无数喝彩。但如果不去关注她的左臂,很多人可能并不会看出她在优异表现之外的特别之处。

   “我一直都觉得我跟正常人是一样的,甚至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有时候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1992年,张超凡出生在吉林长春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一出生就没有左臂,但这并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鞭策她成长为一名“美少女战士”。小学在报名参加吉林省速滑比赛时,为了不被分到残疾人组,张超凡故意在棉衣左袖口套上了棉手套。最终,她拿到了吉林省大道速滑(少儿组)的冠军。直到她站上领奖台,周围人才惊讶地发现,她左袖管里是空荡荡的。收获第一个冠军后,张超凡渐渐体会到母亲那些话的含义:“超凡,其实你只是比别人缺少了一个小零件而已。如果你自己努力,你就会变得很优秀,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别人也都会觉得是独一无二的,就不会有人说你很奇怪了。”

    就这样,张超凡从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全国演讲大赛冠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让人们看到了“东方维纳斯”的出色经历。大学毕业后,张超凡创办了东北首家国学馆。这让她身上又多了一个称谓——“90后”美女校长。

   张超凡说,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的典型和代表,能够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去奋发前进,后来觉得其实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所以她想成为一个追梦逐梦的形象,让更多人看到其实她可以做得很好,大家也都可以做得很好。

    从学业走向创业,张超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生活总是会厚待努力的人》——这是张超凡正在创作的一本书的书名。她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给青年人或者是给有梦想的人一些激励、鼓励。

    同样是1992年出生的“90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潘曜还没有走上社会,仍在象牙塔里学习。不过,潘曜却有着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有过的经历。用别人的话说,他曾到过地球的最南端,给南极做过“CT”。

    为适应南极恶劣环境,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潘曜也加强了体能训练。2015年4月,机会终于降临——太原理工大学获得一名南极科考名额。凭借全面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潘曜从60名预选人员中脱颖而出。2015年11月,潘曜成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带着1.5吨仪器设备奔向了南极。但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潘曜一路上经历了严重的晕船、呕吐 ,还经历了—30℃的低温和较低的气压,呼吸比较难受等超出预料的种种困难,但他没产生过后悔的念头。有困难来了,努力扛过去就是了。

    潘曜在此次科考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极中山站到昆仑站的300米深冰盖进行内部结构的精细化探测,而光是设备安装就让潘曜的手指吃尽了苦头。

    “我们一共有7套设备,最难装的一套是在昆仑站,也就是南极最高点那个地方安装的那一套。那套设备应该是300多斤,螺丝也比较多。它主要有个问题就是螺丝比较小,拧的话拿厚手套不好拧,得拿薄手套甚至是光着手拧。光手拧就容易粘住,很冷的时候手碰到金属的东西就直接粘上去了。”潘曜说。

    在极昼、极低温和缺氧的环境下,潘曜时刻要关注雷达和冰雪监测仪的工作情况,每晚还要抱着四块25公斤的电池去发电舱为设备充电,之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潘曜表示,中国南极科考队经历了158天的考察,第一次获取冰盖以下0到10米深的温度数据。那些冰川学家就可以据此推演冰盖积累的整个过程。

    潘曜说,应该是我们扛起祖国发展大梁的时候了。希望每个人无论是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或者是在某些地方做些平凡、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吧!

   如今的“90后”生活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这不应该成为标签化的借口,反而应该是看好他们的理由。他们身上闪耀的属于这代人的宝贵品质,值得我们为出彩的“90后”点赞! (节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据新华社北京2022年3月23日电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再度开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太空液桥①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

实验一:【实验过程】对光富将水分别挤在两块液桥板上,水球形状似倒扣着的碗。液桥板合拢,两个水球“碗底”挨“碗底”;液桥板分开,一座中间细、两头粗的“桥”将两块板相连;王亚平再将液桥板拉远,液桥变得更细、更长,仍然没有断开。

【专家解读】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微重力环境与液体表面张力是液桥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液桥不易被察觉,比如洗手时两个指尖偶然形成几毫米液柱,再拉远一点就会受重力作用坍塌。而在空间站里,航天员轻松演示出比地面大数百倍的液桥,这在地面上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实验二:【实验过程】王亚平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叶光富前来助力,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专家解读】“我们都知道地面上油比水轻,平时喝汤的时候看到油花都习以为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说。然而在空间站中,情况却大不一样,水和油之所以“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张璐说:“水油在天上成功分离的原因是,瓶子高速旋转时类似离心机,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

实验:【买验过程】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窗手中。

【专家解读】太空抛物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空间站中,“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介绍,地球人眼中物体运动的理想状态,如今得以在太空中一探究竟。

【注释】①液桥:是指在固体间的小液柱。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桥”字有连接两地的含义,液桥就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成为“学霸”。

②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③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

④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⑤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⑥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⑦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⑧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⑨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

⑩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⑪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时,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结起来。

【材料三】

学霸小高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 起床

7:00-7:10 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7:10-7:30 早餐

7:30-7:50 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7:50-12:00 上课

12:10-12:20 学习英语语法

12:20-12:40 午餐

12:40-12:50 背诵一首古诗

12:50-14:00 午休

14:00-14:20 阅读名著片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围绕升学率展开,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不断得以强化。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并明确将升学率从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家庭教育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怕累着孩子,二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还有家长认为,AI时代随着技术快速进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劳动。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的多少和曝光率的高低。这种导向之下,各路明星占据着网络流量,而那些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则备受冷落。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有删改)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村社(社区) 、企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全社会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氛围。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家庭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劳动实践,应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 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宣传,增强中小学生劳动观念; 因地制宜,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 落实措施,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

(来源《重庆市綦江区关工委调查报告》2021年,有删改)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看,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清华附中初21级年级组长张彪老师介绍,劳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生产生活中蕴含的智慧。“以全年学农‘劳动+’教育课程为例,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实际劳作中,他们结成一个个小分队,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再比如丈量土地时运用到了数学知识,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也有助于生物、语文等能力的提升。”安徽省合肥市幸福路小学教师江莉娟本是一名音乐教师,出于对花草树木的喜爱,主动兼职了学校的劳动课。除每周固定开展劳动教育外,但凡有空,栽花种草、田间管理、果实采摘等活动她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加入。据了解,围绕师资建设,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加强“专业+志愿”培养,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人、工匠大师等136人担任劳动教育指导师,带领学校教师、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有删改)

提起秋天的树,你会想到红枫、银杏,可还会想到乌桕吗?古往今来,它常常显身于锦绣文章中,有着丰富的意蕴。乌桕树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与内涵,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材料一】

乌桕,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色叶观赏树种,集观形、观叶、观果于一体,四季四态,美不胜收。

乌桕通常在立春过后开始发芽,叶片呈菱形或近似菱形。从枝头开始舒展,鹅黄淡绿,直到一簇簇嫩叶在春风中摇曳,散发着春天独有的朝气。

到了夏天,乌桕的绿叶间就会伸出一条条青黄色的“流苏”,这些“流苏”正是乌桕的花序。乌桕花雌雄同株,聚集顶生,呈穗状,上面缀满了数不清的细密小花。

到了秋季,乌桕叶色会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从浓绿,到浅绿,到明黄,到黄棕,到浅红,到紫红,依次过渡,五彩斑斓,温暖耀眼。

冬天叶落,枝头的果实变作乌黑,直至干枯变灰、炸开,露出白色的假种皮。假种皮富含蜡质,可以用来制作蜡烛、蜡纸、甘油、润滑油和香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冬季的乌桕树枝干纵横交错,树势遒劲有力,小小的果实点缀在枝头上,有些沧桑,又有些别致。

(摘自公众号“福山综合执法”推文《乌桕的四季之美》,有删改)

【材料二】

乌桕之美不仅是在叶色上,叶子落完之后,满树的乌桕果脱了黑色壳,露出白色的乌桕籽,白色点点点缀在枝梢头,漂亮。

乌桕是野生花艺师最好的花材。冬天的乌桕枝,随便一插就是作品。

乌桕的枝条天然不是笔直,枝条形态优美,整棵树即使未经修剪,一旦长成大树(高可达15米左右),虬曲有形。有一间开在富春江边的酒店,前些年老去。我一直推荐他们经理在江边码头种一棵乌桕,呈迎客之姿。若是这个时候坐船入住,人还在江面,远远看到岸上一棵老乌桕,枝条探向江面,一树红色,美的不得了。也不知道最后种了没有。

(摘自公众号“植物星球”推文《秋冬最漂亮的树排第二》,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

“奥运汲能立远志,追光奋进启新能”,西溪中学·吉鸿中学八年级开展了奥运追光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标题:____。。

北京时间8月10日晚,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的决赛上演。由丁欣怡、郭崎琪、郝婷、黄张嘉洋和王澜静组成的中国队以69.800的总分夺冠,拿下中国艺术体操队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决赛中,中国队在首轮的5圈项目带来以环保为主题、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生共舞》,队员们凭借流畅的表演、极高的动作、默契的配合,获得36.950分, 首轮结束排在第一位。次轮3带2球项目中,中国队带来极具中国风韵味的《凤鸣凌宵》,以精准的动作、具有张力的表演诠释汉唐国风,获得32.850分,最终位列所有参赛队伍的首位。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08月10日)

【材料二】

远大的梦想,唯有坚持才能抵达

用一记正手直线拿下赛点后,我心中翻涌着喜悦:我为国家拿到奥运会金牌了,我创造了历史!我从6岁开始打网球,这项运动带给我无限乐趣。小时候看奥运会比赛,当运动员们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奖牌时,我也想成为其中一员。我第一次踏上奥运赛场,就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拼下一枚奖牌。

带着这一目标,我在奥运会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比赛的难度还是超出我的想象。连续5天出赛、连续两轮比赛超过3小时,我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但我知道,无论身体情况如何,我都要拼到最后,无论比分如何,我都不会放弃。

半决赛能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斯瓦泰克,对我意义非凡。她曾经6次战胜我,而我半决赛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意志力,让我坚定了继续冲刺向前的决心。

决赛中,我克服了紧张情绪,表现得比以往都要沉稳和专注。其实,拿到赛点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颤抖,但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只想着如何打好下一个球。当我赢下比赛的那一刻,我战胜了压力,也超越了自己。

一路走来,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退缩。我想感谢现场的中国观众,他们为我加油鼓劲的呼喊声、手中挥舞的五星红旗,都让我备受激励。我还期待回到湖北武汉,让家乡父老见证我的成长和进步。

这枚金牌对我意义重大,我可以带着更放松的心情享受接下来的每一场比赛,这段经历也会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可以创造历史的人,如今我也成为其中一员。当金牌挂上我的脖颈,我才发现它有那么重,这让我感受到沉甸句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网球,让更多孩子拿起球拍。其实不管选择什么运动,都要学会热爱和享受,朝着目标勇敢坚定地走下去。远大的梦想,唯有坚持才能抵达,

(作者为中国网球队运动员郑钦文,本报记者李硕、季芳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6日)

【材料三】

赛场上激烈角逐赛场下温暖互动,五环之下我们心意相通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宴——2024年已黎奥运会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人类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历史性时刻,还感受到了对团结、友善与和平的美好追求。运动员们在赛场下的温暖互动,展现了超越国界的心意相通与友爱精神,成为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赛场上是竞技对手,赛场下是亲密朋友!当西班牙名将马林国盖受伤无法完赛时,中国选手何冰娇一直陪在她的身旁。当何冰娇站上领奖台时,一手握着奖牌,一手握着西班牙奥委会徽章,她说:“我的对手马林是位非常优秀的选手,我希望能帝着她的这种拼劲,更好地发挥。”无论铸就辉煌,或者失落低迷,彼此感同身受,这是属于运动员之间的“情感密码”。运动员之间的极限竞技让人震撼,选手之间的相互喝彩更加令人动容!

奥运赛场定格了许多精彩瞬间,不只是夺冠后的笑与泪,还有一些“温暖的拥抱”令人动容。被确诊急性白血病、治愈后重回赛场的日本天才游泳少女池江璃花子,她在100米蝶泳半决赛时被遗憾淘汰。得知这一消息的她坐在地上崩清大哭。曾和池江瑞花子约定要在巴黎奥运会上携手争夺奖牌的中国选手张雨霏,为她送去熊猫花花挂件,用拥抱表达安慰。

赛场之上是技术,赛场之下见风度。孙颖莎打完乒乓球女单半决赛,第一时间关心对手早田希娜的伤势;体操运动员利特维诺维奇以个人中立的身份夺金后穿越人群默默等待,给王梓赛送去大大的拥抱:樊振东在比赛期间被闪光灯干扰时,对手勒布伦坚定地指向闪光灯所在的位置。

超越了分歧和冲突的奥林匹克精神,正在团结新一代的年轻运动员……

(来源:央视网2024年08月11日本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