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秋瑾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独立作业试卷
【甲】
深度10909米!奋斗者号潜水艇破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央广网2020年11月10日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4时50分左右,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被布放至马里亚纳海沟,向“挑战者深渊”的万米海深冲击。【A】7时42分,“奋斗者号”突破万米海深:8时12分左右 , “奋斗者号”成功坐底 , 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14时8分左右,“奋斗者号”结束在万米深海6个小时的巡航作业,开始抛载上浮。最终,在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后,“奋斗者号”顺利回到母船“怀抱”,完成今天的海试任务。
【乙】
万米海底,妙不可言
①下潜,下潜!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
②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0日下午5点半,重新踏回母船甲板那一刻,中国船舶七○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高工张伟兜头被泼了桶冷水——这是载人深潜团队的传统庆祝仪式,祝贺海试队员突破自己的纪录。作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主驾,张伟说:“这辈子都难忘那份痛快。”
③这不仅是个人的新纪录,也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8天后,“奋斗者”号完成海试胜利返航。一个多月中,它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④【B】“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张伟说,第一次抵达万米深海,巨大的岩石,陡峭的悬崖,长着触角的海参,外形奇特的钩虾,像花朵一样的白色海绵,还有连生物学家都很难辨别的蝴蝶状新物种 , 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
⑤5000米、7000米、8000米深度每天下潜,9000米深度隔天下潜,万米深度隔两天下潜,“奋斗者”号的节奏控制得很稳,许多设备保持着零故障纪录。“奋斗者”号总建造师、中国船舶七○二所高工刘帅介绍,这主要缘于潜水器2020年年初就进行了陆上联调和水池测试,前者发现并解决了40多项问题,后者排除问题20多类。
⑥但水池测试无法模拟深度等真实环境,海试也并非一帆风顺。
⑦就在航行途中,“探索一号”母船遭遇两个台风、多个低气压,用于海底通信的吊阵被打坏。一到马里亚纳,队员们就紧急维修吊阵,随即开展第一次下潜。生物抓取、开展原位实验、完成布放回收……这一系列科考作业都离不开灵敏的机械手,可低温高压极端环境下,机械手有时无法灵活开合。团队及时“对症治疗”,后几次海试中,机械手成功抓取大批沉积物、岩石和海底生物样品,为深渊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⑧“奋斗者”号每次下潜海底作业时间长达6个小时,作业效率大为提升,这得益于潜水器的“快上快下”——下潜和上浮均在3个小时左右。张伟说,潜水器通过自重无动力下潜,但坐底的瞬间几乎没有感觉。
⑨这种“没感觉”的感觉有多重要?
⑩如果“硬着陆”,不仅会撞击潜水器底部的支架、声呐和灯,还将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激起的沉积物会令狭窄的观察窗视线模糊。张伟告诉记者,通过先进材料工艺及精准控制速度,“奋斗者”号顺利“软着陆”,如同一片羽毛般缓慢轻柔地落在平坦绵软的沙地上。
⑪“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七○二所副所长叶聪介绍,这是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汇集了国内百余家单位、近千名科研人员5年的心血,是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载员人数最多、海底作业时间最长、作业能力最强的装备。
⑫而最强装备的最大挑战,来自高压。马里亚纳海沟压强为标准大气压的1100多倍,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辆小轿车的重量。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能够抵抗深海的高压冲击;“半球焊接”工艺,保证了载人舱焊缝可靠、安全性强:载人潜水器既要潜得深,还要上得来,一款满足万米深海超高压条件下高强度、低密度的固体浮力材料,再加上优化配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在海底浮力与重力基本平衡……
⑬“这段万米之路,我们走了20年!”叶聪说,2002年立项的“蛟龙”号实现了从无到有,历时8年研制的“深海勇士”号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帮助科学家去探索未知深海、揭示人类家园的终极奥秘,“老中青三代深潜人接力奋斗、厚积薄发,才迎来了行稳致远、收获满满的2020年。”
小萌:这两则新闻的标题特别有意思,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我更喜欢,因为
小萌:你说得真好,有理有据!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符合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最好还能抓人眼球。
【A】7时42分,“奋斗者号”突破万米海深;8时12分左右,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B】“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张伟说,第一次抵达万米深海,巨大的岩石,陡峭的悬崖,长着触角的海参,外形奇特的钩虾,像花朵一样的白色海绵,还有连生物学家都很难辨别的蝴蝶状新物种,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
马里亚纳海沟,人称“地球第四极”——水压高、完全黑暗,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最深处约1.1万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叠加华山的海拔高度。
1000辆废弃车变身500辆可骑行单车,不需扫码不要钱,使用停放靠自觉
全身涂鸦的它会是你的下辆单车吗
活动发起人希望推广这种变废为宝模式,但管理仍是难题
本报记者 金洁珺 孙燕
小朋友对翻新后的“共享单车”进行艺术涂鸦 |
共享单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支点,也给城市管理添加了新的难题。
杭城的四大单车大家已经熟悉,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一种单车。
全身涂鸦的杂牌车成了校园风景
昨天上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里突然出现了一群“骑行军”。
这群“骑行军“所骑的单车,并不是大家熟悉的杭州公共自行车小红车,也不是最近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小黄车或小白车,它们颜色多样,更像是自家买的杂牌军:有永久牌的,也有凤凰牌的。它们有点破破的,看上去使用年代也很久了。车身有个统一的logo,“驿和行”。
你肯定想不到,不久前它们还只是校园车库里的废旧自行车。
1000辆废旧车变成500辆可骑行的单车
这些车的创造人是IBSplus驿和行的王国阳和来自美院的学生们。这是驿和行的一个“物尽骑用”单车行动计划。
王国阳对记者说:“使用这些车不需要扫码,也没有什么钥匙锁,你要是想用,随骑随走,但只能在校园内使用。”
这些在美院象山校区里随处可见的涂鸦车来自校园里的废旧车。学校提供了1000辆校园内废旧、即将被当做垃圾变卖的单车,由驿和行团队和学校的修车师傅一起,对这些废旧单车进行重新整修、改造及艺术涂装。最后“我们有了首批‘物尽骑用’的500辆单车。”
校内无偿使用 未来将推广到更多大学和社区
王国阳5年前成立IBSplus驿和行后,就一直致力于智慧出行的项目设计,主攻的方向就是公共自行车,曾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共享公共自行车项目展开过调研。
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合作,是驿和行“物尽骑用”单车行动计划的第一步。“这个项目是个公益项目,先期整修和后期维护的主要资本来自于企业捐助,所以我们对校园内的学生和老师使用单车,实行在校园内部零租车费零押金无偿使用”,王国阳说。
昨天上午,驿和行投放了100辆自行车,现场效果不错,很多学生老师当场就纷纷试骑起来。“我们在校园内开辟了单车停放的区域。”王国阳说,“社会上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也可以停放在这个区域内。”“我们也想帮助年轻人培养一个好的共享单车使用习惯,不让他们乱停乱放。”
王国阳表示之后这个项目也将推广到更多的大学和社区中去。“今后肯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纵 深 这种车是否属于社会资源 究竟谁来监管
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这批“共享单车”,目前由驿和行专业的运营团队进行驻场管理,但是据王国阳介绍,今后还是要和城市管理部门沟通合作,共同管理。
这样的“共享单车”应该如何监管?记者也咨询了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局表示目前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办法和规范还正在制定中。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仅限于校园内骑行的“共享单车”会不会被人骑出校门,王国阳说“这也只能依靠大家的自觉了”。
相关管理人士分析,如果这批“共享单车”仅在校园内使用,那么就不属于公共资源,仅属于校园管理范围。
(选自2017年4月10日《钱江晚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