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还地桥镇教联体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世纪前后,欧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也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三圃制的广泛推行,导致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封建主的领地内。……成批的手艺人出走,到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居住。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材料。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也进一发发展。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也传到美洲,包括小麦、燕麦和甘蔗……美洲向非洲和欧亚大陆传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烟草、西红柿的甘薯以及南瓜,全世界的农业社会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农作物,它们可以在最适合的区域内种植。由此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全球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是接下来两个世纪人口增长的基础。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克雷格·本杰明:《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农业产量的因素。(写出四点即可)
(2)、指出与材料二中农作物交流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出两点即可)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作物交流的影响。(写出三点即可)
举一反三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的城市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受益者,贸易量的增加刺激了它的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在十四、十五世纪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材料二

人物:莎士比亚

地位:英国文学巨匠

主要成就: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人物:但丁

地位:

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某同学准备制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名片,仿照面示例,为但丁制作人物名片。

材料三   一位航海家在他的航海日记里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赐福我在那绵延600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得以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3)指出材料三中的航海事迹。

材料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一、新的全球性视野

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

三、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四、全球性的政治关系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材料五

(5)根据材料五,写出示意图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此图示能够揭示出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发展,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要求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摘自[美]詹姆斯.W.汤普森《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三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

——摘自[英]M. M.波斯坦、H. 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