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语三上第六单元19 海滨小城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大海运动会(节选)

佚名

①那天,我站在海边,目睹过大海运动会的精彩。

②起初,大海很平静,运动员都没露面,好像躲在哪儿养精蓄锐。

③突然,传来风的哨声,啊,比赛开始了!

④只见那片平静的蔚蓝中,涌动出一起一伏的波浪,奔跑着,跳跃着,发出一声声呼叫。它们头戴白帽,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

⑤这时,后面的浪花娃娃纵身一跃,想追上前面的浪花娃娃。谁知前面的的浪花娃娃把头一低,猛一用力,把对手又甩在后面。

⑥它怕被后面的追上,一边跑,一边不停地回头看,一不小心撞到前面的礁石上,只听砰的一声,把头上的白帽撞飞了后面的浪花娃娃见了,都乐得“哗哗”大笑风儿嫌运动会还不够气派,便在一旁助威呐喊,拼命地造势。于是,浪花娃娃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它们甩着膀子,又蹦又跳,还高声大叫。此时的大海,更充满活力,更波澜壮阔了!

(选自《自然笔记》,有删改)

(1)、文中哪句话可以帮我们理解整篇短文的意思?找出来。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加点的字词。

嫌xián①嫌疑:避~;②不满意:讨人~l~弃;③怨恨:前一。

①“嫌”在字典里的意思如右框所示,在短文中,“嫌”字的;意思应该选。(填序号)

②读到“造势”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它表示的意思是

A.风儿轻轻吹,海面很平静。

B.风儿不喜欢运动,不想参加。

C.风儿越吹越起劲,制造声势。

D.风儿过来捣乱,想把浪花吹跑。

(3)、在短文中,你听到了大海里的哪些声音?填在方框里。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短文中的大海从动到静,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波澜壮阔。

②短文中许多地方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海的丰富多彩和有趣。

③第⑥自然段的“它怕被后面的追上”中的“它”指后面的浪花娃娃。

(5)、[链接教材]两位同学读了这篇短文,和课文《海滨小城》进行了比较。

这两篇文章都是以为背景的。

《海滨小城》分五个场景进行描写,分别是

《大海运动会》(节选)只写这一个场景。

我发现《海滨小城》的关键句在

我发现《大海运动会》(节选)的关键句在

两篇文章表达的感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对之情。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残  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了。

走进革命岁月,感受战火中的深情。阅读短文,完成下面阅读任务。

ㅤㅤ黄昏的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跳进了我们的防炮洞,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

ㅤㅤ我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ㅤㅤ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我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ㅤㅤ“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1500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ㅤㅤ“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

ㅤㅤ“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了他。

ㅤㅤ小李接过苹果,向周围一看,转手递给了伤员小蓝。

ㅤㅤ小蓝嘴唇干得发紫,他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ㅤㅤ“连长,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ㅤㅤ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圆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ㅤㅤ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说:“同志们,为了胜利,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小口,把苹果传给小李。小李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小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ㅤㅤ“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ㅤㅤ我刚想命令大家把苹果吃掉,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泪。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所打动,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阅读《荔枝》,完成相应练习。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信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翻越大雪山

①1935年,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乘胜向北进发,到达了四川西部边境的宝兴县。这里是雪山地带的起点,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②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那呼啸着的狂风,会把人从山顶卷到山脚。

③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八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茧,既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碰到这样奇寒的雪山,能走过去吗?

④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上午9点钟,红军指战员每人拿着一根拐棍出发了。一到山脚下,气温骤然降低,脚下的路冻得硬邦邦的,木棍戳在地上发出“咯咯”的响声。先头班用刺刀挖了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地前进。

⑤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

⑥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⑦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要一起翻过雪山。”

⑧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⑨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⑩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⑪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看 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屏住了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有删改)

小井红军医院

在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约6千米处,有一幢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它就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胜利会师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着战斗次数日益增多,红军伤员人数急剧增加。于是,红军又建立了大井医务所。1928年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已由茅坪转向茨坪。红四军军委决定在茨坪建立“红光医院”,后来改名为“小井红军医院”。

医院为全木质结构,屋面用杉树皮覆盖,上下两层共32间病房,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平面布置为中廊式,将病房分成南北两半。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办公室等。

要修建一所像样的正规医院,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红军官兵一听要建立自己的正规医院,纷纷捐款。尽管有大家捐款,但当时的井冈山斗争条件极为艰苦,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医院的设施十分简陋。为了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大家上山砍树做房梁,用杉树皮当瓦片。在治疗伤员时,只能用木工锯子作骨锯,用杀猪刀代替手术刀,用竹子做成消毒盒,用小竹条制成镊子,用盐水、石灰水代替消炎药水,绷带、纱布反复使用也舍不得废弃。

1929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红四前委决定只留一小部分部队守山,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井冈山在主力转移后失守,住在小井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落入敌手。

敌人妄图通过他们掌握红军主力的转移方向,马上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人说出党组织的秘密。最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就在稻田的对面架起了机枪,对战士们疯狂扫射,这130多名重伤病员全体壮烈牺牲。最后,敌人还放火烧毁了这座红军医院。

资料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了烈士墓和烈士碑。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小井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