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现代文阅读

最美的星照亮前行的路

张宋琦

①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怎样的体验才最幸福?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这样写道,“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为“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②世间有无这样的职业?有没有人体验到这样的幸福?将我心中这些问号拉直的,是身边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科研铁军”。

③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里,天天都能看到一些院士脚步匆匆的身影;深夜,科研大楼长明的灯光总是格外耀眼;走过院士专家长廊,28名两院院士和一批军事医学专家的挂像如同一个个闪耀的星星,激励着每一名驻足的后辈。他们许党报国、无私奉献,他们钻坚仰高、刻苦攻关,他们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们的故事带给后辈的从来不只有感动,还有前行的信念和力量。

④已故院士周×、黄×,是全军第一对院士夫妻,也是科学界一对耀眼的明星。1950年,他们不顾某国的百般阻拦,揣着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的亲笔邀请信,搭乘一艘货船“偷渡”回国,在海上漂泊56天,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二人分别在生化药理和分子遗传等领域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双双入选两院院士。

⑤在这个单位,与他们经历相似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尽管凭着他们的专业和本事,完全可以在他国拿到率先致富的“入场券”,过上体面且安逸的生活,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道路。

⑥投身军事医学科研,确实是一条“星光大道”。比如,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207681号的小行星名叫“蔡×星”,编号207809号的小行星名叫“吴×星”。蔡×和吴×都是军事医学科研方阵中的领军人物。蔡×是我国生理学奠基人、航空航天航海医学开拓者。吴×是造血干细胞研究奠基人、实验血液学先驱,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然而,由于军事医学研究的特殊性,一些专家注定要远离鲜花、掌声和聚光灯。

⑦宋×曾经是活跃在学术讲坛的医学专家,备受学界瞩目之时,他却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后来,他攻关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药物,做出许多独创性贡献。当组织决定推荐他参评院士时,他却断然拒绝:“讲我的贡献要涉及军事机密,不能因为自己申评院士而泄密!”面对各种不解,他的解释意味深长:“一个人做了工作非要让人家知道吗?农民种地也没有在每一粒米上刻下他们的名字啊!”

⑧在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有人以财富论定成功,有人以权势标定价值,有人以利益设定处世方式。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家与国、小我与大我、放弃与坚守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把被国家需要视为最大的幸福。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科技报国、科技强军的征程上一往无前、一无所惜。

⑨选择决定人生方向。有位院士说过,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正是因为始终牢记“姓军为战、强国为民”的宗旨,一代代军事医学工作者闻令而动、向险而行,一次次和病毒短兵相接、殊死较量,把论文写在无形战场,把成果研进官兵心坎。

⑩浩渺行无极,为梦济沧海。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历史性地交汇到一起。生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责与重。我们应把小我融入大我,将“自转”和“公转”相结合,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努力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演绎出新时代好青年的壮美旋律。(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两段连用设问的句式,引出后文议论的话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题目《最美的星照亮前行的路》,赞美了军事医学科学家们的光辉形象和突出的成就,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第⑥段中的“星光大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军事医学科研未来的道路越来越光明,也指国家以军事医学科研方阵中的领军人物命名的小行星。 D、文章结尾段用道理论据,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勉励青年做好新时代的弄潮儿。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开篇引出本文的论点:①;接着运用②论证,列举科学家们如同闪耀的星星;然后运用③论证、④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选择决定人生方向;最后呼吁青年许身报国,演绎出新时代好青年的壮美旋律,总结全文。

(3)、“有位院士说过,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请你为这一观点补写一个论据。
(4)、文章结尾写道,“生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责与重”,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很多人经受磨砺而后奋起的慨叹,更是我们民族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而巍然屹立的写照。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鲜明揭示无数先贤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这代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③放眼过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导引无数中华儿女进行非凡奋斗的,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脉相承,始终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奋斗的梦想。
  ④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100年前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万国博览会,100年后千万游客穿过小说里虚构梦想的跨江大桥和地铁隧道走进世博中国馆。30年前中国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今天中国高速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⑤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顺利取得,创造历史总是伴随着艰苦奋斗。回首过去,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变,凝聚着我们所走过的风雨艰辛;面向未来,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依然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国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梦的美丽绽放还需付出更多辛劳。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往一处使的齐心,我们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沟壑,开掘更加通达的坦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越来越近。
  ⑥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两个一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穿过两个百年目标,已经能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定能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乐者常足
       ①“知乐者常足”与“知足者常乐” ,虽然只是两个字互换,内涵却大相径庭。
       ②“知足者常乐” ,这句话多用在自我安慰和劝勉他人的时候,相比别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或者生活中有了这样那样的缺憾时,一句“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或响在耳边,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平衡很多,轻松许多。但这样的平衡、轻松,多缘于“木已成舟”的现实和无奈。本来是“不足”,却要强迫自己“知足”,就算你自欺欺人地咧开嘴一笑,也只能算是苦笑或者皮笑肉不笑,至少是,笑的不真实吧。
        ③“知乐者常足”却不一样。知乐者常足的程序是“乐”在前,“足”字在后。这其中,既暗含了生活的秩序,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乐”本应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手段;“足”是人生的远景,是“乐”的结果。人生路长,“乐”是向导,“足”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因为心中有快乐,远方有目标,“足”的愿景自然不难实现。
         ④实际上,“乐”是人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智慧。如果一个人一生态度乐观,心胸豁达,目标高远,那么,对于哭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而言,最终得到的东西是“足”还是“不足”。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走过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倘若倒过来,每个人都要等心圆意满了,也就是说“足”了才会“乐”,才能“乐”,那么,一个人要等到何时才能“乐”起来?对照古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概算,这世上,又有几人能乐起来?
        ⑤“乐”和“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现实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快乐的笑脸,可以春风化的,可以广结人缘,可以事半功倍。成功的过来人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奠定胜局。心里贮满快乐的人,常常比眼里流着忧伤的人获得更多的机缘,产生更高的效率。在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习快乐应当是我们的必修课程。
        ⑥如果说生活的种种“满足”是点点铁屑散落于我们的人生旅途,那么,“快乐”便是我们身上用不失去磁性的大磁铁。人生有了“快乐”的磁性,“满足”才容易被吸收。
        ⑦如同“知足者常乐”曾为古人津津乐道,“知乐者常足”理应成为我们现代人立身处世的格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议论类文本阅读

学会豁达才能寻觅快乐

郭丽

“活着呢,就要高高兴兴过一天......”不久之前,一位85岁的奶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谈论自己身后事的视频。视频发出后,奶奶豁达的人生态度激起了网友们的共鸣:人生最珍贵的态度就是豁达乐观,拥有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我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

苏轼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遗憾,我们与其自怨自艾,沉浸在痛苦当中无法自拔,终日虚度光阴,倒不如潇洒地挥挥手,积极奔赴下一场征途。当我们常怀热忱,乐观处事,同时对事物保持冷静地判断,即便在山重水复之间,我们亦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根据朱锦沁奶奶的故事我们得知她的生活态度:她认为人这一辈子不要让环境去适应人,人应该要去适应环境,什么样的环境都是可以很好地适应,不管是苦的环境还是舒服的环境,我们都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经历了人生百态,人们才会明白:与其向外求得认可,不如向内心求索,活出强大的自我:北宋词人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四十岁科举落榜的他悲伤过,徘徊过,但是最后柳永听从内心的声音,把踌躇满志化为了人生的知足常乐,从此历史上多了一个星光闪耀的词人;从小因患病变得又聋又瞎,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还来不及感受这个世界,就被带入深不见底的人生逆境,但是海伦·凯勒她热爱生命,命运给她一副烂牌,她把它变成了王炸,她面对生活的态度鼓励了无数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生活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困难和暴击,请别慌张,也请别逃避,乐观的态度就像一扇窗,如果我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风景。

在人生路上,有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这可以使我们战胜面临的苦难,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鲍照曾写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笔者认为应该撇下叹息与哀愁,带着希望昂首向前,朝着自己的光亮积极探索,不负韶华。

(选自《红网时刻》2023年3月29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囤积癖与断舍离

①老人爱囤东西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今这种囤积癖甚至蔓延到年轻人身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储物空间不够用,很多家庭主妇甚至要专门学习收纳术。

②为了对抗囤积癖,断舍离的生活主张应运而生。这种主张要求断绝物的进入,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远离物,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为外物所累,是物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只要将物欲降到最低,把物从生活当中尽量去除,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③断舍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纯粹的解决方案。主张断舍离的杂志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个人身披禅衣,枯坐其中。他们认为要摆脱物造成的痛苦,只需舍弃、远离物就行。其实真正的苦是内在的,它源自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把人看成宇宙的主宰,把物看成工具,人们可以任意使用它。这种任性的使用关系将人同物的多维关系割断了,当东西仅仅是工具而没有别的什么维度时,它们就会显得太多、太琐碎。

④要真正摆脱物的困扰,靠断舍离是做不到的。而且沉迷于断舍离的人一旦走火入魔,人就会患上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如果你真的践行断舍离,很可能变成一个冰冷的人,要过一种萧条的人生。感觉到为物所累,关键不在物本身,而在未能对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物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它实际上具有意向性,能参与构建我们的知觉和心灵

⑤物不单是工具,它还关乎过去。铁丝做的衣架多年后还在用,但做衣架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个衣架,你会想起父亲的深情。一个中年女人,把母亲去世前做的豆包冻了起来,一两年舍不得吃,就那样存放在冰箱的角落里,仿佛母亲还在世,自己还享受着她的关爱。物比人坚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形成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让人想起围绕它所发生的人间苦乐。

⑥物也关乎未来。当看到一屋子杂物的时候,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也是被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用得到。对老人来说,旧物在将来到底用不用得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每次母亲掏出一个囤积许久的布袋子并拿着它去买菜时,都像完成一次心灵的疗愈,它确凿地说明旧物可以新用,枯木也能逢春,自己还有未来。

⑦其实在东方文化里,人们对天下万物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把物仅仅当作简单的工具,把人和物割裂在两个存在领域,而认为人和物有着根本上的联系。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再一次走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志气 骨气 底气

曲建武 朱广生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曾对广大青年指出,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志气,就是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志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奋斗之基和力量之源。一个有志气的人,才是真正一往无前的人。周恩来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而一生力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毛泽东年轻时就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鸿鹄之志,从而投身革命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怕牺牲、矢志不渝,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做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立复兴之志,聚复兴之气,筑复兴之力,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③骨气,就是牢固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精神。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骨气,是做人立场、良心和价值的体现。一个有骨气的人,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人。吉鸿昌将军在外国考察时受到外国人的刁难和歧视,当别人劝说他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时,他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他找来一块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挂在胸前,以此显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维护民族尊严。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做中国精神的传人。

④底气,就是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练就过硬本领。心里有底,眼中有光,脚下有力。底气,是源自内心的自信,是根植强大的力量。一个有底气的人,才是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中国人,其本质意义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质的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认知中国就越有底,发展中国就越有力,民族复兴就越有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还要练就过硬本领。本领过硬,底气就足。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强国,实现复兴,是一道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并坚决完成的现实命题。

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强国有我”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这场科技创新战,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摘自2021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