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志气 骨气 底气

曲建武 朱广生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曾对广大青年指出,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志气,就是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志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奋斗之基和力量之源。一个有志气的人,才是真正一往无前的人。周恩来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而一生力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毛泽东年轻时就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鸿鹄之志,从而投身革命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怕牺牲、矢志不渝,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做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立复兴之志,聚复兴之气,筑复兴之力,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③骨气,就是牢固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精神。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骨气,是做人立场、良心和价值的体现。一个有骨气的人,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人。吉鸿昌将军在外国考察时受到外国人的刁难和歧视,当别人劝说他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时,他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他找来一块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挂在胸前,以此显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维护民族尊严。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做中国精神的传人。

④底气,就是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练就过硬本领。心里有底,眼中有光,脚下有力。底气,是源自内心的自信,是根植强大的力量。一个有底气的人,才是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中国人,其本质意义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质的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认知中国就越有底,发展中国就越有力,民族复兴就越有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还要练就过硬本领。本领过硬,底气就足。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强国,实现复兴,是一道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并坚决完成的现实命题。

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强国有我”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这场科技创新战,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摘自2021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要有志气、骨气、底气”。 B、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列举周恩来、毛泽东的事例,论证了“志气,就是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分论点。 C、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骨气,就是牢固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精神”的分论点。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名言可以作为第④段的道理论据。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如果将下面的材料作为论据,你觉得放在哪个段落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钱学森回国时,别人问他中国能造出自己的导弹和火箭吗?钱学森脱口而出:“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我们中国人就比他们矮一截?”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豁达

       ①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 …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火大的襟怀。

       ②豁达的人,有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不会文过饰非,甚至于暗箭伤人,它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向大海。

       ③豁达的人,有着宽容的气度。听到逆耳忠言会报以感激,听到谗言诽谤则一笑了之。在他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④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为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柳暗花明,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成败得失的狗苟蝇营,是豁达。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境界,是生存的艺术。

       ⑤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看谁都不入眼,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因为花与容相联。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

       ⑥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豁达能带给自己快乐,但又无法制止内心的各种猜疑。以致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

       ⑦狭隘的人如何变得豁达呢?首先要多和豁达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其次,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并自觉远离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和画面。生活中许多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聋者、盲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⑧“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当然                                  。鲁迅先生的一副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做了很好的诠释。豁达的人也决不会让农夫与蛇的悲剧重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幸福的底线

陈鲁民

       ①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调侃戏谑,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

       ②一次,曾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③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④他们实际上都是在为幸福画底线,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底线也就各有不同。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个总是觉得很痛苦的人,往往就是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的人,期望值过高,欲望太大,结果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于是痛苦就降临了。譬如说,一个把幸福底线划在得诺贝尔奖上的作家,志向固然远大可敬,但他这一辈子都很难有幸福感,因为这种机会太渺茫了;而一个经常发表小豆腐块文章的业余作家,却常常志得意满,感觉良好,因为他的底线是:文章能发表就是幸福,不拘长短。一个把幸福底线画在富可敌国上的大款,很难心想事成,自然也就无法快乐,哪怕他已经富甲一方;反倒不如那些出大力挣小钱的民工心情愉快,了无挂碍。所以,腰缠万贯的富翁未必就比家境小康的农夫幸福,身居高位的显贵不见得就比街头的小摊贩幸福,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不一定就比幼儿园阿姨幸福。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幸福的底线不同,一个画得太高,很难实现,一个画得较低,很容易达到。

       ⑤总之,把幸福底线画得低一点,稍许努力便可实现,幸福就在身旁。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刘国贤

①1919年5月4日,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家生死存亡之秋,青年学生一声声救亡图存的呐喊响彻神州大地。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高举五四精神的火炬,奋勇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抒写了绚丽多彩的青春奋斗之美。

②青春之美,美在理想。“厦无柱将倾,人无柱必险。”青年人志存高远,人生就有目标,前进就有方向,奋斗就有动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那样漂泊不定。周恩来年轻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雷锋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黄文秀把“脱贫路”当作个人的“长征路”,用生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他们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发展、人民需要紧密结合,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升华了人生境界、抒写了青春之美。

③青春之美,美在奋斗。青春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青年人只有依靠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成就梦想。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人,开启了建党求索之路;1949年,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17岁的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得我国冬奥史上单板滑雪第一枚金牌,成功的背后是苏翊鸣为梦想而甘于付出、执着奋斗。青春因奋斗而精彩,青春之花唯有经历风雨磨砺,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④青春之美,美在奉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见证着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饱含着无数爱国青年的牺牲奉献。“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是26岁革命烈士陈乔年的警言。15岁倒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陈祥榕,还有各行各业中年轻的“最美奋斗者”……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用担当、牺牲和奉献抒写了青年人的“最美”。在常态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在爱军精武、备战打仗的座座军营里,到处都有青年人拼搏奉献、舍我其谁的担当身姿,到处都有青年人坚守岗位、挥洒汗水的奋斗背影。

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奋进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梦逐梦的舞台从未如此宽广。赓续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新时代的有志青年要把个人理想、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高扬理想风帆,矢志拼搏奋斗,甘于牺牲奉献,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写就“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新篇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互证”读书

陆明华

①如果说,读书是读书人与书作者的一种对话的话,那么互动的过程必然是一种“互证”的过程。

②关于“互证”,王蒙有过精到的诠释。他说:“‘互证’,就是说用你的人生经验去补充那个书,来说明这个书,同时用那个书上的叙述和描写来比照你的人生经验,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在我看来,在书里发现人生,在人生里发现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人生有限,人生苦短,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多读好书,自能祛陋、疗俗、医愚。诵史书,可看成败、论英雄、鉴是非、知兴衰,可谓“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盖源于此。读书的功效至此,皆是因为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皆是因为读书的过程终究是“互证”的过程,而“互证”的过程,同时成了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充满人的灵魂的过程。

③实现真正的“互证”阅读,自然要求我们多读那些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的厚重之作、经典之作。只有这样的阅读,方可称之为深度阅读。尽管目前社会的实际阅读时尚无疑在悄无声息地在动摇甚至瓦解它,仿佛厚重已经过时,它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那些所谓找对了小感觉、小情趣,那些用时髦、时尚的语言概念包装着最浅显说教的读物正在大行其市,但我总以为,浅阅读无可避免,深度阅读断不可弃。没有了深度阅读,便没有了“互证”阅读,没有了“互证”阅读,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效用便会大打折扣。

④“互证”读书,更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千万莫要将自己禁锢在作者筑就的思想围墙中。诗人臧克家说得好:“我们读古书,尊敬古人,但不应迷信古人。应该心中有个自己的评价标准,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像叫花子讨求残羹冷炙一样,毫无意义而且应该羞愧的。”没有批判力,没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一味地服膺和尊敬,有时恰恰意味着对作者的冒犯和不敬,事实上,这样的读书亦是与“互证”背道而驰的,其效果也适得其反。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乃此之谓也。

⑤质疑,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必须读懂、悟彻。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人,很想成为一个学问家。他读书贪多求快,但学到的东西很少。有一回碰到朱熹,便求教于朱熹。朱熹据其弱点劝他:以后读书,每次只读50字,连读两三百遍,每次皆用脑思之,陈正之用此法一试,果不其然,后来也真的成了大学问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信然!

⑥古人曾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种:“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依我的理解,书上的文字只是作者为读书人提供的造“月”材料,真正的“月亮”还要你自己点起灵魂的火炉,凭着你人生阅历的火焰,去熔炼,去重新塑造。也只有如此,你才算真正拥有了一轮皓皓明月。细细回味,这不就道出了“互证”读书的真谛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