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囤积癖与断舍离

①老人爱囤东西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今这种囤积癖甚至蔓延到年轻人身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储物空间不够用,很多家庭主妇甚至要专门学习收纳术。

②为了对抗囤积癖,断舍离的生活主张应运而生。这种主张要求断绝物的进入,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远离物,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为外物所累,是物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只要将物欲降到最低,把物从生活当中尽量去除,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③断舍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纯粹的解决方案。主张断舍离的杂志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个人身披禅衣,枯坐其中。他们认为要摆脱物造成的痛苦,只需舍弃、远离物就行。其实真正的苦是内在的,它源自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把人看成宇宙的主宰,把物看成工具,人们可以任意使用它。这种任性的使用关系将人同物的多维关系割断了,当东西仅仅是工具而没有别的什么维度时,它们就会显得太多、太琐碎。

④要真正摆脱物的困扰,靠断舍离是做不到的。而且沉迷于断舍离的人一旦走火入魔,人就会患上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如果你真的践行断舍离,很可能变成一个冰冷的人,要过一种萧条的人生。感觉到为物所累,关键不在物本身,而在未能对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物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它实际上具有意向性,能参与构建我们的知觉和心灵

⑤物不单是工具,它还关乎过去。铁丝做的衣架多年后还在用,但做衣架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个衣架,你会想起父亲的深情。一个中年女人,把母亲去世前做的豆包冻了起来,一两年舍不得吃,就那样存放在冰箱的角落里,仿佛母亲还在世,自己还享受着她的关爱。物比人坚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形成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让人想起围绕它所发生的人间苦乐。

⑥物也关乎未来。当看到一屋子杂物的时候,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也是被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用得到。对老人来说,旧物在将来到底用不用得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每次母亲掏出一个囤积许久的布袋子并拿着它去买菜时,都像完成一次心灵的疗愈,它确凿地说明旧物可以新用,枯木也能逢春,自己还有未来。

⑦其实在东方文化里,人们对天下万物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把物仅仅当作简单的工具,把人和物割裂在两个存在领域,而认为人和物有着根本上的联系。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再一次走入。

(1)、下列关于“断舍离”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断舍离被很多人视作解决囤物癖的手段 B、断舍离主张尽量地断绝、舍弃和远离物 C、断舍离提倡降低物欲且在空房子里生活 D、断舍离只看到了物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
(2)、下列关于“仇物症”患者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其症状往往表现为对物的过度排斥 B、他们常常因被物所束缚而感到困扰 C、他们认为净化心灵能治愈“仇物症” D、他们可能会因此成为情感淡漠的人
(3)、阅读⑤⑥段,概括物能“参与建构我们的知觉和心灵”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秦文君的《红书包》,完成后面小题。
①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②距离现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和那个年龄的女孩一样,长着一头柔软的黄头发,扎着可笑的小辫子,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好像女孩子的天性已经萌生,有一阵格外要美,挺注意同龄女孩穿些什么,看上后就会迷迷糊糊的,想像自己拥有它们后的模样。看见好朋友打了个淡绿色的蝴蝶结,过不了几天,非要缠着母亲也替我买一副相同的蝴蝶结,结果两个人走在路上被人误以为是双胞胎。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多得都让家人感到习以为常了。
③有一回,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④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⑤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⑥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
⑦“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⑧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⑨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⑩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⑪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⑫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⑬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⑭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⑮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⑯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善行无迹

陈四长

    ①前阵子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文章记录的虽是陈年旧事,但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感动。

    ②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以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那个女老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老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她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塞进学生的书包,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③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但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

    ④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不一定要在有风险的场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⑤这样的故事我也曾听说过一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⑥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由是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盏或多盏灯曾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再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⑦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议论:“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这是作家内心的拷问,也是提向世人的思考啊!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6日,有删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了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再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选,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瘐信的“落霞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在不断帝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作者:梁衡)

阅读

用智慧“欺骗”大脑

①你是否觉得学习很枯燥,但却能从玩游戏、打球这些活动中获得快乐?你是不是无法理解那些在学习中也能获得快乐的人?秘密很简单,你要知道,大脑是会被“欺骗”的。

②人类的大脑很奇妙。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表现给予反馈,这些反馈则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或痛苦:如果我们做得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正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满足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等;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负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焦虑的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等。

③那么,大脑怎么判断我们表现得好不好呢?其实,大脑是根据我们的期望和结果的差距来判断的。如果结果超过了我们的期望,大脑就认为我们做得好,会给我们正面的反馈;如果结果低于我们的期望,大脑会认为我们做得不好,就给我们负面的反馈。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会感到快乐;而当我们没能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④那么,大脑被“欺骗”又是怎么回事呢?

⑤其实,就是当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实际上很小,但大脑却认为差距很大,从而给予正面反馈。这往往来源于一些简单的底层设计,比如规则、目标、反馈等。举个例子,当我们玩王者的时候,我们的规则就是打准,躲好,我们的目标就是赢得比赛,我们的反馈就是得分、排名等。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底层设计,只要我们花足够的时间,达到足够熟练的地步,就能够在游戏中达到或超过预期。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大脑就会认为我们做得好,给我们正面的反馈,让我们感到快乐。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被“骗”了。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获得大脑被“骗”的快乐,是因为学习的底层设计很复杂,会不断面对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答案,这当然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原因。

⑥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学霸们发现,其实学习是有共性的。什么是学习的共性呢?比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从问题到答案的探索,学习的结果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是学习的共性。当我们从学习中发现共性,我们就会发现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目标、规则,比如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快速背下一篇文章、自制思维导图理解一个概念、通过给同学讲题熟悉一种解题思路等;在完成任务后还应及时反馈,比如奖励自己听一首歌、看5分钟漫画等。这样,就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实,我们的大脑也被“骗”了,但是这次是被我们自己“骗”,是被我们的智慧所“骗”。

⑦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挑战、更有价值。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快乐。

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题目。

【甲】

节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予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予,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乙】

①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丁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②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③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节选自《美丽的颜色》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l)”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会看、会说、会思考、会学习、会行动。

在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生成式AI领域,引领了一场技术革命。据麦肯锡的年度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表示已接触过生成式AI, 其中22%确认已经开始常规使用。

选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材料二】

据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对国际斯隆巡天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进行了微弱信号搜寻和数据分析,发现了稀少的107例宇宙早期星系内的冷气体云块成分的关键探针中性碳吸收体。该研究为探索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天文海量数据中探寻微弱信号的应用前景。

选自上海天文台《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在天文大数据应用研究领域获进展》

【材料三】

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正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而失去工作。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