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乐者常足
       ①“知乐者常足”与“知足者常乐” ,虽然只是两个字互换,内涵却大相径庭。
       ②“知足者常乐” ,这句话多用在自我安慰和劝勉他人的时候,相比别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或者生活中有了这样那样的缺憾时,一句“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或响在耳边,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平衡很多,轻松许多。但这样的平衡、轻松,多缘于“木已成舟”的现实和无奈。本来是“不足”,却要强迫自己“知足”,就算你自欺欺人地咧开嘴一笑,也只能算是苦笑或者皮笑肉不笑,至少是,笑的不真实吧。
        ③“知乐者常足”却不一样。知乐者常足的程序是“乐”在前,“足”字在后。这其中,既暗含了生活的秩序,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乐”本应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手段;“足”是人生的远景,是“乐”的结果。人生路长,“乐”是向导,“足”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因为心中有快乐,远方有目标,“足”的愿景自然不难实现。
         ④实际上,“乐”是人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智慧。如果一个人一生态度乐观,心胸豁达,目标高远,那么,对于哭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而言,最终得到的东西是“足”还是“不足”。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走过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倘若倒过来,每个人都要等心圆意满了,也就是说“足”了才会“乐”,才能“乐”,那么,一个人要等到何时才能“乐”起来?对照古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概算,这世上,又有几人能乐起来?
        ⑤“乐”和“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现实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快乐的笑脸,可以春风化的,可以广结人缘,可以事半功倍。成功的过来人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奠定胜局。心里贮满快乐的人,常常比眼里流着忧伤的人获得更多的机缘,产生更高的效率。在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习快乐应当是我们的必修课程。
        ⑥如果说生活的种种“满足”是点点铁屑散落于我们的人生旅途,那么,“快乐”便是我们身上用不失去磁性的大磁铁。人生有了“快乐”的磁性,“满足”才容易被吸收。
        ⑦如同“知足者常乐”曾为古人津津乐道,“知乐者常足”理应成为我们现代人立身处世的格言。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选文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结合本文论点,分析下面的事例,写几句议论的话。(不少于40字)。
张海迪,从小高位截瘫,最近几年又做了三次鼻咽癌手术。在这特殊的人生经历中,她的心里始终洒满阳光。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年轻时她靠自学翻译了英文小说《海边诊所》。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6)、“知足者常乐”和“知乐者常足”是两种人生态度,你会选择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 “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热议: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

    自媒体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舆论热点将是什么。即便许多人感觉某件事本身没有任何的公共价值,可仍然会成为舆论场上的大事件。比如,这起 “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的讨论。

【事件回顾】

    2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两名穿着呢子大衣的年轻女孩,蹲在地铁站台上,似乎正在刷手机。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一番言论引来众多网友的评论,至28日,“论战”范围持续蔓延,更有主流媒体及专家学者对此事发声。

【网友看法】

『支持派』

◆  再累也不会在公共场合蹲着,蹲着真的很难看,特别是小姑娘,一蹲气质全无!

◆  当他人都蹲着的时候,我是不愿意站着的,他人都站着时我也是不愿意蹲着的。因为相对的姿势比较尴尬。若A蹲着,你无意间正好走到他旁边,他又正好抬头,那么你有可能觉得受到冒犯了(因为他的视线虽无意却是对着你的私处的)。

◆  地铁进站的时候人多,她们占用下车通道很不安全。

『反对派』

◆  她们蹲着就是没有教养?你偷拍发网上就是有教养了?讲到天上去最多就两个字,不雅。

◆  有礼貌的人吃饭会注意不洒汤,然而同桌的人洒了汤他也会装作没看到;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教养是对自身而言的,并非是对他人而言的,当你的教养到了一种他人需要去包容你而改变自身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极具没有教养的行为。

◆  蹲着、坐着还是站着都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拒绝公共场合不文明,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生活习惯。两个姑娘的一个动作被上升到没教养的高度,未免小题大做了。

【媒体评论】

    平心而论,无论男女,蹲在地上,确实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什么“没教养”。站着或者蹲着,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有没有影响到他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程度。——韩之江(记者)

    自媒体时代也造就了“全民狗仔”的怪圈,摆开那些捏造事实哗众取宠的不说,再义愤填膺也应该遵守规则和底线。所谓教养,首先是一种尊重,要懂得尊重别人,也是自身的一种尊严。 ——王珣(情感作家)

【资深剖析】

    网帖把一件孤立的事情放大,对两名女孩“不公平”。“在手机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更应慎言慎行。”“我不反对把恶劣的行为放上网揭露,这是一种见义勇为,但是拍照者应该自律,要看对象的行为是不是真的违反社会公德。”

——上海大学教授、礼仪专家胡申生

    公共舆论场,讨论个人问题尤其是不经意的行为习惯,是一种价值倒挂。女孩蹲着等地铁,并没有被证明是天天如此,还是累了或是肚子疼痛,也不值得别人去讨论,因为蹲着就被讨论,让人感觉有点“私斗成风”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公共舆论场,就更应该讨论一些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讨论个人行为可以,应该讨论与公共生活有重要或重大影响的人物。——中国网的时事评论员王传涛

【相关链接】

    在这个全民狂欢的网络时代,我们轻轻一敲键盘,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的行为嗤之以鼻、指指点点,轻易断定一个人的是与非、对与错。互联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盲目的跟从和浮躁的转发,而是宽容的谅解和理性的判断。——王文静

    千万别放大事实、哗众取宠,弄不好轻则遭人吐口水,重则惹上官司,那可就“摊上大事了”。多传播点正能量的新闻,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里,正能量的事毎天都在发生。——艾才国

    世界上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大事,为什么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国人的热议?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包容多样的和平

科菲·安南

    ①今天,没有人不知道世界上贫富之间的差距,没有人能说一点也不了解这个差距让穷人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那些穷人与我们一样,应当享有人的尊严、基本自由、安全、食物和教育。但付出代价的不会仅仅是那些穷人。最终,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种族和宗教,所有人都要付出代价。

    ②今天,真正的分界线不在国与国之间,而在强者与弱者、自由者与受压制者、特权者与困窘者之间。今天,没有一堵墙能把世界上一个地区的人道主义或人权危机与另一地区的国家安全危机隔离开。

③科学家告诉我们,自然世界是多么狭小,并且相互依存,一只蝴蝶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扇动翅膀,就能够在地球另一端造成强烈风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原则。今天,我们比以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世界也有自己的“蝴蝶效应”,是好是坏,都要面对。

    ④尊敬的来宾,掌握真理的人只有一个,消除世界弊端的答案只有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办法只有一个,这种想法在整个历史中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然而今天,即使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种族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也日益发现,人类的多样性不仅是促使对话成为必要的现实,而且是对话的真正基础。

    ⑤我们比以往更加深刻地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尊重和尊严,这对我们全体人类至关重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多种文化,多种传统和多种记忆的产物;如果我们能够互相尊重,我们就能研究和学习其他文化;如果能把熟悉的和外来的融合起来,我们的力量就会增强。

    ⑥在任何一个伟大的信仰和传统中,人们都可以找到宽容和互相谅解的价值观。例如,《古兰经》告诉我们:“我确以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部落,以使人们互相认识。”孔子教导他的弟子:“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犹太传统教义中,“爱邻如爱己”的训喻被视为《圣经旧约》前五卷的精髓,基督教的《福音书》也反映了同样的思想,还教导我们爱自己的敌人,并为那些想迫害我们的人祈祷,印度教训示:“真理唯一,哲人以不同名字称谓之。”佛教教义则敦促个人在生活诸方面慈悲济世。

    ⑦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为自己的信仰或传统感到自豪,有人认为,属于我们的必定与属于他人的发生矛盾冲突,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这种看法导致了无休止的敌对和冲突,导致人们以神灵的名义犯下莫大的罪行。

    ⑧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生活着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人民,大多数人都有多重的身份,这些身份将我们与各种各样的群体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爱我们自己,但同时不应该仇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即使我们向他人学习,并学会尊重他们的教义。我们仍可以在自己的传统中茁壮成长。

——选自《世界百篇经典演讲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对中小学教育而言,每一门课都很重要,但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学生走向社会,对生活和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关键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力等,多能从能通识化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源头。可以说,____。

②受到过好的语文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能让我们在视频图像和娱乐文化的喂养环境下,具备现代社会人的“优秀”素养。【甲】 , 让我们能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乙】,让人总能在相同中看到不同,从正常中看到反常,有创新敏感和创造欲望;【丙】,不必借助他者中介,在有效率的沟通中更多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

③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的能力。不要觉得“阅读”很容易,你试试能不能做到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读下去。有效率地致知(获得新知)的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阅读某个文本,不是仅训练学生去找"中心思想”"写作目的”和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沉浸其中与作者去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愉悦并习得新知。这个过程,要有深度的专注,沉浸其中才能先涩后畅、先慢后快,抵达新知。我跟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交流时发现,他们绝不只是“优秀的考生”,不是精致的考试机器,而是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积累和习惯,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读文献、检索信息和深度认知上,有更优秀的表现。

④第二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辨析与判断的方法。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就要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而迈向文字思维和思想。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又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见过知识世面,开阔了眼界,你才有思维站到更高处去“批判”的“本钱”。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通过阅读积累,起码知道很多事情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有“其一”还有"其二”,用"其二”和“其一”进行批判性对话,创造力就被驱动了。

⑤第三重要的能力是写作,就是最终文字和思想的输出。写不仅仅是写,而是一个让思考变得清晰并固化的过程。思维需要输出去驱动和整理,只有用词语表达出来,才能倒逼思维的清晰。写作也能锻炼出一种对话和讲理人格,思考停留在自己脑子里,只是一种“自以为是”,而写出来,就要接受他者的审视与批评。这个一边写、一边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形成常识感、逻辑、效率、修辞、说服的过程。

⑥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正是在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形成的。在阅读中跳出自己狭窄的生活世界,去与历史、未来、远方的哭声、远古的智慧、远去的背影对话,思考那些自身利益之外的事,相信那些远方的哭声最终会与自己相关,从而让自己具备同情、怜悯、善良、勇敢、利他的公民美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