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义乌市丹溪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ChatGPT①写诗”引发了争议,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机器人写诗,是文学的灾难还是福音?

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还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写诗需要倾注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只是没有“人”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技术性的东西,那么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

(节选自《当Al走入艺术的深巷,谁才是造物主》,有删改)

【材料二】网友龙二圈的ChatGPT写诗试验

龙二圈:请你尝试写一首关于孤独自由的塑料袋的诗。稍加入一点想象,比如塑料袋自言自语或看到了什么。

ChatGPT:好的,已经完成,如下: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自言自语地漫游天涯,

时而倾听风的吟唱,

时而与云朵对话。

它穿梭于城市间,

感受人们的繁华与喧嚣,

经过青山绿水,

目睹大地的壮阔与美丽。

曾有人拾起它,

也曾有人漠视它,

但它的心灵依旧自由,

不为物欲所缚缩。

它从未停下脚步,

随风飘荡,

寻找自由的旅途,

独自面对黑夜与白昼,

仍然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曾经看到那么多,

也许在未来它还会,

看到更多令人惊叹的美妙。

对象

一改

二改

三改

龙二圈

尝试把文字再缩减一些。

试试替换进一些低频率的同义词。

如果是萨特,会怎么写?

ChatGpt

自由的塑料袋,

漫游天涯,

倾听风云,

目睹大地。

曾被捡起,

曾被遗忘,

但心灵自由,

随风流浪。

黑夜白昼

阳光风雨,

孤独自由,

无人可及。

独行者,塑料袋

漫游,天南地北

寻觅,永恒不变

被拾起,

被忽略,

自由徜徉,

黑暗、晨曦

阳光、暴风雨

孤身。飞舞。

如果是萨特,他可能会从一种更为悲观的角度来看待塑料袋,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物品,代表着现代社会中的虚无和无意义。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诗歌版本:

无形之物,

白天黑夜漫无边际地游荡

它没有生命,没有自由,

没有存在的意义,

如同无情的现实,

将我们束缚在这个世界上,

塑料袋,

你是自由的,

却比我们更加孤独。

【注释】①ChatGPT:目前最火的AI创作工具,能模仿人类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问题。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ChatGPT创作诗的原理。
(2)、程羽黑表示机器人写诗“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材料二中,ChatGPT第三次修改的作品能否反驳此言论?结合诗作内容,加以分析。
(3)、几天前,瑞瑞利用ChatGPT完成诗歌作业后,在朋友圈自鸣得意。结合以上材料,给他留言劝阻。

瑞瑞

ChatGPT太牛啦,诗歌作业分分钟完成。以后我的写作作业都有着落咯!推荐你们也试试。

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字数12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举一反三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地球表面的70.8%被汪洋大海所覆盖,海洋是人类获取高端食品和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海洋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许多海洋资源面临枯竭,所以,人们就在思考,我们是否也可以像在草原放牧那样在海里“放牧”?

我们的海洋牧场就是由我们放牧在海洋中的各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一起构建组成的。海里有海草、海藻,鱼虾们自由地觅食,有家可以让它们躲避危险,而我们还会提供给它们一个非常好的保障空间,让它们在适宜的环境里觅食、生存。

其实,大海本身就是一个牧场,比如我国的四大渔场,在这里海水曾经清澈透明,海中鱼虾蟹贝结伴而戏,水中绿藻茂盛、水草摇曳,呈现一幅美丽景观。那为什么还要建海洋牧场呢?

海底原始的牧场,由于过去竭泽而渔型的过度捕捞和不顾环境的粗放式养殖,以及沿海的城市建设、工业开发等导致沿海生态环境被破坏,一些鱼贝类、大型海藻等海洋经济生物资源量严重衰退,某些鱼类资源已经濒临灭绝。过去盛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加吉鱼、中国对虾等,现在已经很难捕捞到了。

北方海域的一些大型海藻场出现了退化,面积不断减小甚至消失。海藻场是许多鱼贝类的繁殖场、育幼场,海藻场的退化,直接影响鱼贝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些海域则出现富营养化,有时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赤潮,有时某些大型藻类过多生长形成绿潮,这些植物腐烂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导致鱼贝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还有些水域被泥土垃圾覆盖,出现了荒漠化现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就像陆地荒漠一样。人类无限制地增加捕获量,使得海里的生物不断减少,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性--这会危及目前及今后若于手的鱼类繁殖。

(整理自刘雅丹《在海洋中“放牧”--海洋如何变粮仓?》

材料二;

依据海洋牧场的功能,可将海洋牧场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最常见的海洋牧场类型,一般建在近海沿岸。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产出多以海参、鲍鱼、海胆、梭子蟹等海珍品为主。

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以鱼类产出为主,属于海洋牧场受鼓励的发展方向。我国北方地区往往以近海中小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为主,南方地区以外海大中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较多。

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多嵌在其他类型海洋牧场之中,是海洋牧场管理开发的一项新兴产业。

种质保护型海洋牧场。多由科研机构或大型渔业公司投资,以近海沿岸海珍品、鱼类的资源养护为主要功能。

综合型海洋牧场。我国在建的牧场多以综合性海洋联场为主,一般兼顾一项或多项功能,最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中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等。

(整理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国家

构想提出时间

实施情况

日本

1971 年

1978-1987年,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在鱼贝类增殖流放、选择性捕捞渔具开发,渔业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

1968 年

1972 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主要靠渔民、企业、社会团体的推动,以建设人工鱼礁为主。

中国

1970 年

1979年,广西水产厅在北部湾投放了我国第一个混凝土制的人展海洋牧场。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海洋局工鱼礁,拉开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序幕。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每年都安排资金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情况一览表

(整理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蓝色是雷州半岛的浪漫底色,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全省最长,是广东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

网箱制造、网具生产、配合饲料、冷藏加工、陆基服务……深海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全产业链日趋完善。湛江水产产业链年产值500多亿元,产业链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水产养殖、水产种业、水产品流通加工、装备制造、进出口贸易、饲料辅料、配套服务等七大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的支柱产业。

根据规划,到2026年,湛江将建成5000个大型深水网箱、5-1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同时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如今的湛江深耕海洋牧场,唱响海上牧歌,正在奋力打造全球水产产业高地。

(摘编自《深耕海洋牧场,唱响海上牧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其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平反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②对联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 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 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 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是看句 末字的平仄,即 “仄起平收”。

③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 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 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 “ 旧桃换新符”。 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 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④据说最古老的春联是孟昶在疫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 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自此,对联正式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一  直延续到现在。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春节将至,年轻人把不加班、不脱发这些接地气的愿望写进春联,还融入了音符、 代码、英文甚至化学元素,写成了别有一番风味的 “现代春联” ,让年味有了浓浓新意。

②提起春联,不少人都会联想到那一副副对仗工整、结构精巧的传统对联。如“人勤 三春早,地肥五谷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文字的搭配组合不仅表 达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辞旧迎新的欢喜心境,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而且平仄相调, 让春联的音韵动听悦耳,或错落起伏,或铿锵有力。

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这项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不少年轻人将 互联网中的流行文化套用到春联中,产生许多忍俊不禁的“现代春联”,从学生的“天资 聪慧啥都会 逢考必过蒙都对”,到白领的“脱贫脱单不脱发 加薪加职不加班”,以及养 宠人士的 “无所事事小橘喵 好吃懒做狂长膘” ,各种 “脑洞大开”的春联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关注,而且还形成一门特色的定制春联生意。

④有人担心这种“万物皆可写春联”的做法,会拉低春联的门槛,消费春联的传统蕴意。 其实,春联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其本质还是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简单地说,就是 图个吉利。而这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才是春联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再说,春联不只 是人们撰写新年愿望的工具,其实还可以是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与其千篇一律地挂着那几 句重复多年的 “生意兴隆”,不妨给这些 “返璞归真”的现代春联一些包容和空间。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 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 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 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 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现代文阅读Ⅰ

【第四站:明理探秘】

小华收集了几则有关网络与阅读的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 4 月 21 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 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 2020年的 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 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 2020年的10.71 本增加了0.22 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 32.7%。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 年 4 月 24 日)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 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 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 “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 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 年 4 月 13 日)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题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形成完善的审美观念为目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文明素养和爱国精神。它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宽泛得多。在中学阶段,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二、____,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优与劣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

三、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节选自余文森 王晞《教育学》)

【材料二】

教育部指出:2025年力争全面实行美育中考。学校美育课程将以艺术课程为主,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等。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并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调查人员发现,虽然各个省份的考试形式、科目不太一样,但考试的内容大多还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艺术知识。“这样考查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力,不但无法提高其艺术素养,反而增加了考试负担,让美育中考趋向应试、功利。”

他们还发现,尽管个别地区提出,除了基础知识,还要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判断其是否进入审美状态,是否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过程,因此考查的仍是量化指标。比如唱歌,看的还是音准、节奏、歌词,而情感、个性却被忽视了。

湖南师大从事美育政策研究的郭教授介绍,在实施美育中考的地区有不少老师抱怨:考题设置不合理;平时上课少,考前搞突击;艺术学科所占分值不合理等等。既然如此,美育还有必要进中考吗?对此,郭教授认为,“美育进中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探索。但目前的共识是:考试不是目的,落实美育,帮助孩子们怡情养性,过一个丰盈自在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美育中考的改革,还会继续进行,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考查方式、内容的逐年改进,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才是取得美育中考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节选自“央视网”《美育中考真来了,没“艺术细胞”的孩子咋办?》,有删改)

【材料三】

南开大学新编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4月11日,由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创作的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爱国三问》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恢宏大气的舞台设计和高昂激越的唱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美感,引起强烈反响。京剧《爱国三问》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讲述以张伯苓先生为代表的南开人与日寇巧妙周旋,在西南坚持办学,保存中国高等教育星星之火的历史,表现了南开人的智慧勇敢、坚忍不拔、初心不改,以及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剧组巧妙地运用京剧与话剧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呈现了“樱花事件”“轰炸之夜”“爱国三问”等剧中核心内容故事,以厚重的爱国情怀和新颖的表现形式深深打动在场观众,同学们被剧中老一代南开人爱国奋斗、矢志报国的动人历史感染,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午晴堂回荡起发人深省的“爱国三问”时,泪花闪烁在每一个人的眼眶中,爱国之情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师生们纷纷表示,《爱国三问》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还自发创作了三行诗、四格漫画,编排了舞蹈、舞台剧等,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传递着南开人的爱国情怀。

(节选自重庆南开中学公众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