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新苗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九月月考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

中国汉服有许多别称,如华服、汉衣冠、华夏衣裳,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汉服早已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汉服很难成为大众的日常服装,但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材料一:

从总体上看,汉服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一种为上下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如冕服、襦裙等;另一种为衣裳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等。汉服除了形式特点鲜明外,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上衣下裳”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观念;“中缝垂带”“宽袍大袖”等体现出中国人正直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

(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

材料二: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三: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化史。汉服诸多特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说明其是根据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创新变化的。

 朝代思想文化汉服变化特点

朝代

思想文化

汉服变化特点

汉朝时期

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西域民族文化

以深衣为服饰主流,服饰质料乃至图文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

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发展

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衣式为大袖翩翩,饰带层叠,表现出飘然若仙的风格。

唐朝时期

多元文化共存

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出现了大袖衫、圆领澜衫、翻领对襟等多种装款。服饰图案也趋于丰满、华美。

宋朝时期

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

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明朝时期

重塑汉族礼仪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去除元朝服制,全面恢复汉族服饰特点是宽大简洁,后期出现使用钮扣代替带结等新款式。

(整理自曹革蕾的《各朝代文化特点与汉服形制的关系》)

材料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 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3亿次。

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

(1)、以下关于汉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从总体看,汉服的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上下分体制、衣裳连制。 B、汉服蕴含着天人合一、以右为尊、正直和谐等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C、魏晋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汉服样式简洁质朴,拘谨保守。 D、明朝吸收了周汉和唐宋的汉服特点,恢复汉族服饰,重塑汉族礼仪。
(2)、下面关于“汉服热”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服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B、汉服文化能够突破圈层,皆因为汉服爱好者不懈地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 C、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贴吧、论坛、抖音等让汉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D、TikTok 上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大,说明汉服已火到了海外。
(3)、下列以“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为主题设计的活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举办各朝代汉服展览活动,介绍汉服蕴含的各朝代思想文化。 B、举办汉服缝制活动,在设计师与缝纫师指导下学习缝制汉服。 C、举办汉服体验活动,穿上汉服画画、吟诗诵词,弹奏古琴等。 D、举办汉服“日常化”活动,让人们日常都穿上汉服,推广汉服。
(4)、汉服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归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文段二】

①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②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文段三】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龙文化深深熔铸在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且大都体现出了正面色彩。“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虎啸龙吟”“车水马龙”“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游天下”……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独有的敬仰与崇拜情结。甚至在给下一代取名字时,“龙”字也时常成为宠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 , 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