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安古城墙能做“CT”吗

①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加持下,要想掌握人体的病灶情况,我们可以使用B超、CT、核磁共振等各种影像仪器。想知道一座有着几十米高的西安古城墙的健康状况,该怎么办?2022年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利用国内首套塑闪宇宙射线缪子成像设备,给西安古城墙做了一次“CT”。

叫缪子的宇宙射线

②利用一种宇宙射线对物体进行成像,宇宙射线,就是缪子。星际空间有很多高能粒子,其中最主要的是质子。高能的质子通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核反应、电离等级联反应,从而一生二、二生四,从上往下越来越多,有点像烟花,也像射灯。到达海平面时,里面就富含各种组分,缪子只是其一,还有中子、β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都被称为“宇宙射线次级射线”。据估算海平面上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会落下10000个缪子,也就是说,每秒钟就会有一个缪子穿过我们的手掌。缪子就像下雨一样浇着我们,淋着我们,时时刻刻穿透我们的身体。作为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之一,缪子的带电量为一个负电荷,质量为电子的207倍,它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电子类似。相比于中子、X射线和γ射线等,宇宙射线缪子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在被测物体周边放置缪子探测器,根据缪子射线在物体中不同方向的穿透情况,搜集肉眼看不见的缪子计数,进而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实现被测物体的三维成像。对于城墙这样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厚的物体来说,如果里面有个一米大的空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缪子成像技术检测到。

藏着秘密的“冰柜”

③给西安古城墙做“CT”的缪子探测器,看起来像一台冰柜,是因为原来只能在实验室使用的探测仪器增设了金属外壳,使设备可以防潮、避光,方便移动。

④这台貌不惊人的方疙瘩,隐藏着能给城墙看病的秘密。它包括多对探测器层和采集板,负责收集从宇宙中散落下来的缪子与信息转换;一个用于数据传输监测与存储的主机系统;一台移动电源,可确保仪器在野外运行时有稳定的供电;一个用于调控设备内温度和湿度的空调系统。采集缪子只是第一步。缪子成像技术主要有两种成像原理,即角度散射成像和强度衰减成像。此次西安古城墙探测运用的便是强度衰减成像法。这一成像方法的原理是,缪子在物体内部穿行过程中会损失能量,而当其能量损失殆尽时便会被物体吸收,这将使探测到的缪子强度减小,所以宇宙射线缪子强度减小量取决于物体的厚度及材料密度。因此,在已知物体外部轮廓的情况下,通过探测缪子强度衰减,可以推导得到被探测物体的密度,从而对物体的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进行重构。这就像人们利用X射线扫描身体,通过透视人体骨骼从而成像一样。2022年春节前夕,探测器成功测试出了城墙中的低密度区域,也就是一个配电室。宇宙缪子成像技术清晰地呈现出它的位置、形状、大小。这一高精度成像再次验证了使用缪子成像技术能够完成被测物体三维成像的可行性。

科研从来无坦途

⑤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利用的是不需要人工放射源产生的天然射线,具有无接触勘探、不受时空限制、不会对勘探物体造成任何伤害、绿色环保等特点,但它的使用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不像医院里使用人工射线源,环境比较单纯,我们的仪器往往放置在室外,得经历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的考验。在室外使用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电路短路,或者电压波动较大等,设备接收到的信号也会跳动不稳。

⑥一直以来,缪子成像技术应用的瓶颈,主要在于探测系统现场应用场景的适应性、成本控制等。这项技术也从考古探测发展到了地质勘查、矿产勘探、集装箱检测等更广阔的空间。考古科技化,技术国产化,归根到底都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一条遥远而艰辛的路。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3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高能的质子通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核反应、电离等级联反应,到达海平面时,里面就富含各种组分,有缪子、中子、β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都被称为“宇宙射线次级射线”。 B、缪子探测器包括多对探测器层和采集板、一个用于数据传输监测与存储的主机系统、一台移动电源、一个用于调控设备内温度和湿度的空调系统。 C、2022年西安古城墙探测运用的缪子成像技术主要是强度衰减成像法。 D、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利用的是不需要人工放射源产生的天然射线,具有无接触勘探、不受时空限制、不会对勘探物体造成任何伤害、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它的使用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2)、第②段“据估算海平面上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会落下10000个缪子,也就是说,每秒钟就会有一个缪子穿过我们的手掌”中的加点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缪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前景。
举一反三
阅读《奇绝的吴川飘色艺术》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1)飘色,这种造型艺术在雷州半岛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不多见。据《梅菉志》记载,吴川的飘色起源于清代。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看到沙湾的飘色,造型优美,很有韵味,受到启发,回来亲手制作,经过多次琢磨、探索、实践,最后获得成功。他把此技艺传给儿子陈寿全。陈寿全一番磨练,青出于蓝胜于蓝,并招徒授艺,飘色这种艺术因此得以在吴川境内传播。
     (2)对“飘色”一词的来由,有各种解释。有的说,飘色的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制作出来的哪吒出世》中的小哪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飘色”;有的说,飘色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即“转色——板色——妖色——飘色”,飘色,是指屏上的人物。这些说法都见仁见智。概括起来,就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的人物,因其有凌空、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故有“飘色”之谓。
     (3)飘色的制作巧妙,技巧独特而高超。一般每台飘色有两层以上,立在台面上的人或物,叫做“屏”,定在屏上的人或物,叫作“飘”。屏和飘都靠一根色梗支撑着定型。色梗最初用木桩,后来用钢筋焊接起来。支架上凌空的人物,踩着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制作巧妙还表现为一个小小的支点,竟能支撑起一个人来。这里有力学的原理,也有平衡的原理,没有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不能成就。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引人入胜。《唐僧取经》中姿态、神韵各异的师徒四人,逼真如亲临;清纯脱俗的“碧波仙子”,引来观众惊羡的目光;《白蛇传》中的许仙娘子丰姿绰约,她抱着的小孩在空中撒尿的情景,赢得观众如雷鸣似涛啸般的喝彩声……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精彩的剧目或故事。现在的飘色,已由过去单一的铁工、木工制作,发展到集戏剧、美术、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战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4)飘色中的人物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和年龄大的都不适宜。大多是挑一些身段适妙的年幼艺人(多为四至八岁小孩)充当。上架的小孩都是提前几天选出,一般情况下,在游展那天,上架的小孩要在早上5点钟起床、化妆、上架,约10点钟开始游展,直到下午5点多才能下架。上架小孩当天不能吃饭,只能含花旗参提神。据说被选上的小孩都是“旺相”,因而不少家长为自己的小孩能成为飘色人选而自豪。
     (5)番禺沙湾的飘色虽然历史悠久,但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一屏一飘上,还是用人抬着色板的。而吴川的飘色已发展到一屏四飘,由几个人用车推发展到用机动车装载。色板上的人物,也发展到10多人。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发掘民间艺术,成立了飘色艺术研究会和民间艺术协会。每逢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飘色游展,他们除保留传统节目外,还积极创作现代节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教育、娱乐群众。如《计划生育好》、《参军光荣》、《奥运夺魁》等飘色,深受群众欢迎。吴川的飘色,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文艺晚会展演。因其造型优美、惊险,技艺高超,表演精彩而受到观众的赏识和欢迎,还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隐蔽的艺术”。

于都县闻,回答问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的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创造更多“文化的相遇”

莫洁

①咻!手机前的你瞬时化身为宫廷建造大师,骑凤仙人、宫廷御猫陪伴你左右,太和殿屋檐上的那10只脊兽也组成“紫禁城建造小分队”,收集材料、建筑构件、搭建宫殿,故宫一起造起来。铜缸、嘉量、日晷、金柱……玩家还可以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探索文物背后更多有趣的历史事件。

②在近日举办的数字故宫发布会上,这款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追梦计划”联合推出的《故宫:口袋工匠》的功能游戏正式上线。10大宫殿场景、50多种室内外陈设,都是经过故宫专家精心挑选和严格审核的,玩家不仅可以自己练就“云造故宫”精湛技艺,还能约好友切磋一番。有网友感叹“古人的建造智慧”,更有不少人被挠到痒处,“想去故宫修文物”。故宫建筑文化,借助轻科技,完成一次轻传播。

③这是人们熟悉的那个故宫。600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故宫猫”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各色口红手慢无……如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是一个越来越年轻、越来越亲民的超级大IP.《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更多“文化的相遇”得到成全,《上新了·故宫》让沉睡的文物通过独特的方式得以激活……古老故宫的典雅丰富和深沉力量无法遮蔽,它就这样一脚踏进人们的心里。

④传统文化如果不与时代连接,不与人联通,就是“死”的,只能是一堆空洞的符号和呆板的素材。古老文化只有“活起来”,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才谈得上被了解,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兴趣和敬畏。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博院馆要与时俱进、再次焕发活力,关键是创造机会与“新人类”实现“文化的相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既是“说话”,就有对象,古老文物穿越时空要诉说的对象,自然就是我们今人和后人。

⑤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占40%。故宫文创在为产品目标用户画像时,也将其年龄设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复盘故宫的网红进阶路,不难发现它确实“投其所好”——为年轻一代投以更多心思,比如写“萌萌哒”的段子,比如上综艺,再比如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多款游戏。不过,这种“投其所好”,建立在对年轻人接受心理与消费习惯的严肃研究之上,它瞄准的不仅是眼前的经济收益,更意在通过年轻人接受的“玩法”,吸引青年一代加入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而这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不绝更坚实的支撑。

⑥《子曰诗云》让人在“连字成诗”的娱乐中感受传统诗词之美;《尼山萨满》用代码建构出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文化世界,《榫接卵和》让人有机会几乎零距离欣赏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更多兼具娱乐功能和正向社会价值的产品先后出现,科技的助力,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播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类有趣、有味、有料的创意产品,创新了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的方式,让情感实现联通,让文化完成抵达。

⑦就在此次数字故宫发布会上,故宫新“掌门”王旭东说,走进数字时代,置身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博物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的力量,既体现在故宫20年数字化的孜孜探索中,也闪现在小体量、有趣有料的创意游戏及应用上。无法想象,没有了科技支撑的故宫,如何将壮美“交给下一个600年”。不过,数字故宫发布会上的气象,带给人们更多遐想和憧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揭秘航天员的太空运动

    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太空练腿的视频,让人们认识了一件新装备——仿生黏附鞋。

    ②仿生黏附鞋的外形与普通男士凉鞋相似,航天员穿着它在一块平板上用力踩踏、抬腿,左右反复。这普普通通的装备、平平无奇的动作,怎么就构成“太空练腿大法”了呢?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介绍。

    ③庞之浩说,穿着仿生黏附鞋踩在特制踏板上会产生吸附力,需要一定力量才能把脚抬起,从而起到锻炼作用。同时,该装备将配有的肌肉传感器固定在腿部,在运动时可以实现对肌肉、骨骼受刺激情况的定量监测。

    ④航天员长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生活,坚持锻炼非常重要。庞之浩介绍,年龄在30~50岁的航天员,如果长期在太空飞行且缺乏锻炼,其肌肉会萎缩至80岁老人的状态。另外,由于失重,骨骼所受压力减小,人体会产生“钙量过剩”的错误信号,并通过尿液和粪便将“多余”的钙排出,导致骨质脱钙。

    ⑤有研究显示,如果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一年,返回地面后其肌肉恢复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而流失的钙可达全身总钙量的25%左右,即使花两三年的时间也很难完全恢复。所以,空间站里准备了多种锻炼设施,以供航天员对全身各部位肌肉群进行锻炼。

    ⑥“我们在电视画面里看到的太空自行车,正式名称叫‘太空自行车功量计’。它可以防止心肺功能和呼吸功能降低、骨骼肌肉质量下降,改善血液循环等,同时能记录多项生理指标,为地面专家评估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和运动功能提供依据。”

    ⑦太空跑台则类似地面上的跑步机,航天员用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在上面进行运动,可以对骨骼施压,促进骨组织重建,减缓肌肉萎缩,同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和运动协调性,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可能遇到的站立、行走困难问题。太空跑台被认为是长期太空飞行中最有效的锻炼装备,受到许多航天员的青睐。

    ⑧此外,太空保健装备还包括用于减轻头部充血、防止体液重新分布的下体负压装置;让人举手投足都需克服弹力阻碍,从而达到锻炼肌肉目的的“企鹅服”;能通过电脉冲刺激起到按摩作用,有利于增强血液循环、减轻疲劳的神经肌肉刺激仪等。庞之浩说,我国航天员在太空每天需要锻炼一个半小时以上。

    ⑨星空浩瀚无比,在飞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需要有坚定的意志,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目前,空间探索正在向更深的领域和更广泛的空间发展,中国航天员将继续奉命出征,在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足迹,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段潮汕青年街头跳英歌舞庆祝新年的视频走红网络,登上热搜,点击量近两亿。随后,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不仅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还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被“刷爆”,英歌舞这一潮汕地区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火出圈”了。

视频中,令旗迎风招展,鼓点嘭嘭作响,脸涂油彩扮成英雄好汉的青年双手持槌,在昂扬激进的锣鼓声中不断变换队形前进……舞棍上下翻飞,鼓声吼声交织,气势如虹,看得人热血沸腾。

(摘编自《知识窗》2023年第5期)

材料二:

“英歌”有超过400年的历史,是潮汕人礼敬神佛的另外一种形式,也是数百年前潮商宴请时用以助兴的手段。

“英歌”最初是根据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的,即便是入宅表演,人数也不会少于18人,很多节奏与杂技动作带有侵略性,带着凛冽威严、镇邪辟恶的气势,李逵、鲁智深等角色,化妆时讲究“夸张、狰狞”,演员们化完妆会问别人:够不够“野”?

英歌表演用的是潮汕方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也是潮商之间一条天然的地域纽带,区分彼、此,巩固同一族群的关系。比起获得多方扶持的“红顶”徽商、脚踏实地又文气十足的晋商,以草根身份白手起家的潮商难免带着点儿不安全感。潮商发起的宴请,一方面是团结自身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给外人以震慑,而英歌正好强化了这两种功能。

有学者认为,潮汕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充满了带有阳刚之气的文化事象,又以侵略性、攻击性的动作来诠释驱赶、镇压的主题。但与深山系的傩舞相比,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英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变异,异化出慢板、中板、快板等不同情绪的节奏,在体现“力”与“势”的同时,加上了一些流畅而具有美感的动作,让整个舞蹈看起来轻松潇洒了不少。                        

(摘编自《中国国家旅游》)

材料三:

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集戏曲、舞蹈、武术为一体,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在我市,则以潮阳区最为盛行。潮阳英歌舞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东凤村的英歌舞也有相当的群众基础,2012年成立英歌队伍,主打金浦派系技法,前几年因疫情而解散队伍,直到前不久,村里的庄煜槟、陈鹏锐等几位青少年经过短暂的接触后,决定重新组起英歌队。在存心辉爱义工协会及村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队伍一步步扩大。目前,这支队伍人数已经达到上百人,全部都是当地青少年。据存心辉爱义工协会陈娜娜介绍,这群可爱的青少年,既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她说,前几年由于疫情,间接造成了大批青少年整天窝在家里,精神生活极为空虚,不知不觉中染上了各种恶习,如沉迷网络、手机游戏,抽烟,喝酒等。但自从开始接触英歌舞之后,大家都看到他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个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她透露说,之前有几个孩子,由于经常窝在家里,极少与外界接触,性格内向怯弱,身体也非常不好。但自从参加了英歌舞队之后,他们都变活泼了,而且体质也变好了。

(摘编自“文明汕头”微信公众号2023年7月7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