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贵州省黔南州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于都县闻,回答问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的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3)、第⑤段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安之

    ①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咸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演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菜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国家还明确规定,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最新的成本标准虽然没有再公布,但肯定有严格的限制。

    ⑧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選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⑨明万历年间《扬州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足见其时扬州饮食之排场、精湛、丰饶。

    ⑩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选自2016年第33期《南方人物周刊》)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脑波信息考勤机

柳静

    ①在美国一座庄严宏伟的大楼前,一群衣冠楚楚的人依次排队通过大楼门厅口时,面对一台大屏幕液晶电脑,突然显露出十分怪异的举止:有的人捂着肚子捧腹大笑,有的人突然紧闭双眼喃喃自语,有的人拽着胸前的领带跳起街舞,有的人则发出怪异阴森的冷笑。之后,电脑屏幕会发出可以顺利通过的信号,这些人转而又面容严谨地走向大楼里的电梯间。

    ②这个宏伟的建筑物就是闻名世界的美国五角大楼,这些着装整齐的人便是五角大楼里的办公人员,而那台液晶电脑便是验证他们身份的脑波信息考勤机。五角大楼是美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美国国防部总部的所在地。在这个重要场所,如果混进一个不法之徒,将会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美国国防部对在这里上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严谨的身份验证过程。

    ③2016年初,由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莎瑞拉兹洛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助理教授金展鹏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独特的脑波信息考勤机。

    ④研究刚开始时,科学家们利用研发出的“脑波”计算机软件系统,记录了50名佩戴了脑电图头套的实验者在观看电脑上500张各异图片时的大脑活动,以获取不同人对这些图片的大脑独特反应。图片上印有一块披萨、一艘船、安妮•海瑟薇(美国女影星)的肖像或谜语等。研究人员发现,实验者的大脑对每张图片的反应都不同,通过记录参与者对特定图片的特定反应,计算机系统可确定每一名实验者的脑波信息,准确率高达100%,而且这种信息,他人是无法模仿和盗取的。莎瑞拉兹洛认为:“基于此,我们就能通过只观察某个人的大脑活动而识别他的身份。”

    ⑤研究人员还认为,人的指纹和面部信息都可能被恶意窃取,而利用大脑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安全系统可以采用脑波信息来核实人们的身份。如果一个人的指纹信息被窃取,那么这个人不可能再重新长出一根手指来代替被窃取的指纹,该信息会永久泄漏,所以指纹信息无法删除。

    ⑥相比而言,脑电波不可能被伪造窃取,即使罪犯成功窃取到了受害者的脑电波信息数据,并且在验证身份时也模仿着受害者的脑电波,但是在这种非正常的状态下,此脑电波信息就能识别出此罪犯并非真正的主人,并意识到主人的信息正在被伪造,这时它将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此一来,它就成为世上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信息。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7期)

阅读

把荣耀和梦想写满太空

①10年前,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乘神舟九号飞入太空;10年后,刘洋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再上太空。

“刘洋式”微笑征服世界

②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13天后凯旋。作为三位航天员中唯一的女性,34岁的刘洋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而载入史册。那年夏天,刘洋讲述了她在太空中的独特感受,以及奇妙经历背后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

③“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使我时时刻刻都有鱼儿自由遨游的感觉,无拘无束……处于远离地球340公里的高度遥看地球,美妙惬意。这让我更加热爱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很享受太空的工作和生活,这将是我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④神舟九号任务结束后,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评价说: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的整体表现非常优秀。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太空的失重环境,身体健康,各项生理指标也完全正常。刘洋心理稳定,操作很细致,与景海鹏和刘旺配合默契。刘洋在太空中的积极状态,也让在地面的工作人员感到高兴和安心……

⑤那一年,全世界都认识了“刘洋式”的微笑,自信坚定、底气十足、无往不胜。

家书连天地,母爱越时空

⑥今年的儿童节,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备战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刘洋,在朋友圈发了一封写给儿女的“微家书”:

⑦“每年六一都会写封信送给你们作为成长的礼物,今年很遗憾无法陪在你们身边,只能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借着皎皎月光写下这封书信!落笔无声,纸短情长,细细叮咛,深深祝福,愿你们及天下所有的孩子们一生有爱,有暖,有光,童真永存,繁花似锦。”

⑧字里行间,人们看到刘洋坚毅的外表下内心柔情似水,母爱深流。感人至深的短文,迅速刷屏!

⑨从8年前女儿出生、6年前儿子出生,每年给孩子写一封信,成为这位随时准备征战太空的女航天员“陪伴”孩子成长的特殊仪式。

⑩刘洋是幸福的妈妈,也是孝顺父母的女儿、孝顺公婆的儿媳。她总是心怀感恩:家庭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出征前更是反复叮咛:“宝贝,人生至善莫大于孝,一定要记得尊重孝敬老人。”

⑪刘洋把对家人的深爱、对孩子的厚望,对军人职责的使命担当,对报效家国的赤子之情,融入每一封家书,字字句句浓得化不开。

⑫这次进驻空间站,刘洋要与孩子至少分开半年以上,但她依然拒绝了孩子要到发射现场给她送行的请求 , 因为“你们既是妈妈的铠甲,也是妈妈的软肋。”“在那一刻看到你们,妈妈怕会有太多的牵挂和不舍,妈妈怕忍不住会哭!”使命催征,刘洋笃定写道:“我是妈妈,也是军人,那一刻妈妈是要出征上战场,临危忘身,受命忘家,这是一个军人的职责……妈妈有妈妈的梦想和使命,就让妈妈尽可能放下牵挂,全力以赴奔赴妈妈的星辰大海吧!”

⑬当孩子们问她:“妈妈,我们想你怎么办呢?”刘洋的回答深情而浪漫:“宝贝们,想妈妈时就抬头看看天空吧,漫天的星辰闪烁那是妈妈在对你们说‘我爱你!’”

⑭刘洋写给孩子的一封封信,既是母子亲情的纽带,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更是中国人矢志建设航天强国、实现飞天梦想漫漫征途的见证。

⑮10年间,刘洋一直在备战。“对航天员来说,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责任就是己任、使命重于生命”。孩子们恳求她,可不可以不去那么远的地方“出差”?刘洋会用行动给他们答案。也答应为他们拍摄很多美丽的照片,在太空建一座大大的房子,装进很多很多人的梦想,把祝福和梦想写进满天繁星。

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第一次在太空为祖国庆祝生日,天上人间共度浪漫的中秋佳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漫天繁星闪烁就是我们对祖国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和问候。我将坚决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⑰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荣耀太空。这是刘洋重返太空的十年梦想,更是一世奋斗、毕生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揭秘太空授课背后天地通信测控网

邱晨辉

①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内容要从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传回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离不开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②要想完成这场天地通话,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的通信系统共同参与。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保证天地通信畅通无阻。

③具体来看,为了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天、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这些地面测控系统与中继卫星,共同织就了立体通信测控网。

④为实现高速率、大数据的传输,中国电科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

⑤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保障天地话音图像高质量传输也是重中之重。

⑥为了给地面传输清晰的画面,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语音、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⑦高速通信处理器是天地通信的“利器”之一,它在中国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鹊桥”,使得中国空间站上的图像、话音数据以及其他载荷用户数据,能实时、准确地在这个无形“桥梁”上通过,传送到地球。

⑧在“天宫课堂”的授课中,航天员老师们与地面的学生交流,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研制的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该话音处理器能实现中国空间站舱内、舱间、天地、出舱,以及核心舱和神舟飞船之间的音频通话,天地间实时通话的时延在1秒以内。

⑨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融合了低码速率和高保真两大音频通话核心需求。与9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在保证话音不失真的前提下,音频压缩程度提升了4倍,压缩方式扩展到5种,容量上实现了29路话音数据实时处理,既可以构建一对一的私聊环境,又能随心所欲地建立群聊。

⑩以往,由于技术所限,天地通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而今,中国空间站和地面的通信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高速公路,图像、话音数据都是这条路上的车辆。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文本二:

“天宫课堂”为少年播散梦想种子

张继

①“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旨在传播科普知识,点燃梦想激情,激发爱国情怀。

②“天宫课堂”引领青少年进入科普殿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动力。从“天宫课堂”第一课,到第二课,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一种精心安排,都极具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通过场景展示与实验演示,让广大青少年观察到各种实验中神奇现象,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开启他们心中那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从第一课的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实验,到第二课的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通过演示与讲解,增强了广大青少年自身的科普知识,提升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③“天宫课堂”激励青少年追梦逐梦前行。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从载人航天到奔月探火,从无人飞船到中国空间站,“神舟”“天和”“天问”“嫦娥”“夸父”,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每一步,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深空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国人挑战未知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航天梦。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通过持续开展的“天宫课堂”,就是要让更多青少年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空间科学知识,激发他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④“天宫课堂”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开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由我们自己的航天员进行丰富多彩的实验课,并开展天地通话,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宫课堂”本身就极具激励性和自豪感。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这是一种庆幸和幸福,这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有幸聆听一堂堂“天宫课堂”,亲自体验和交流各种实验,这是一堂爱国主义公开课。爱国种子悄然播散心间,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广大青少年要珍惜美好时光,把握时代机遇,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无论是在探索太空的梦想中,还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去写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摘自《四川在线·天府评论》,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等。

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食物的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节选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节选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节选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