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二单元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张富清的英雄事迹

佚名

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

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千克的装备,徒手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

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不顾头上的伤,依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翻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向另一座碉堡并把它炸毁,大部队顺利解放了永丰城。

④在解放战争后,张富清主动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多米,村民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可走。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⑤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拾的拾,搬的搬,铁锤钢钎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块石头往悬崖边上撬,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体强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弯着身子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

⑥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

(根据张富清相关事迹改编)

(1)、【阅读要素】第⑤自然段采用的写法描写劳动场面,结合选文补全思维导图。

(2)、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
A、第②自然段中,张富清“率先”的原因是想马上拿下碉堡,不影响大部队的总攻。 B、由第③自然段能想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而加深对张富清的壮举的理解。 C、第④自然段通过一些恶劣的环境来表现张富清肯吃苦、敢担当的精神。 D、第⑥自然段点明本文的主要观点,赞颂了张富清在战斗中的“突击”精神。
(3)、小明想用选文中张富清的故事,进行一次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的演讲,同时想在故事中加一段话,下面哪段话最恰当?选择并写一写理由。

语段一: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98岁。

语段二: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选自“新华网”)

语段三:(张富清)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他都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选自《感动中国》中张富清的颁奖词,有删改)

我选语段,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 之  链

[美]杰尼 · 巴尼特 罗依 ·李

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 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前面的路边上好像有什么,乔依定睛一看,是一辆车。走近时,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位身材 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乔依很理解她的感受,赶紧安慰她说:“请别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待在车里?里面暖和 些。对了,我叫乔依。”

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修理。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 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乔依扣上那车的后备厢时,老妇人摇下车窗,满脸感激。她一边 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乔依笑着 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儿帮助吧。”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 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老妇人沿着山路开了几公里,来到了一个小餐馆,她打算先吃点东西,然后回家。餐馆里面 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人,她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让老妇人擦干头 发上的雪水。老妇人感到心里很舒服。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掩盖 不住她极度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她怀孕至少有8个月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忙来忙去地为老妇 人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依。

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当女店主把找回的钱交给她时,发现她已经不在了。只见餐桌上有 一个小纸包,打开纸包,里面装着一些钱。餐桌上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 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 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的,亲爱的,乔依…… ”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理解。

何小虎:火箭“心脏”的“雕刻师”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何小虎的工作就是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操控数控机床,“雕刻”这些部件的每个部位。对何小虎来说,“钻”,既是一种加工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态度。

“好车工一把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磨刀开始的。最初没有手感,一把看来精度要求并不高的刀具,我也要磨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返工好几次,手上血泡都磨出来了。”何小虎说,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火箭发动机,哪怕是微米级的差错都容不得。要成为好车工,苦练是唯一出路。在车间主任史勇及老师傅的眼里,属虎的何小虎真有一股“偏向虎山行”的“虎劲儿”。

在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有一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仅为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初期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周期。何小虎主动要求啃这块“硬骨头”。“那时候我就想,既然能设计出来,就肯定能生产出来。”何小虎信心满满。经过半个多月的资料查阅、摸索和试验,他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凭着这股“虎劲儿”,何小虎在实践中攻克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独创“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如今,何小虎培养出的多名徒弟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决心“穷尽一生,磨砺技能,以工匠之心,若行实干,实现智造梦”。

课外阅读。

祖 国

陈慧英

    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似的中国地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馨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片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绘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的美好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苏武牧羊

何玮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g)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宁死不屈,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绝不能受侮辱!”说着便要抽刀自尽,幸好被人救下。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苏武见到卫律,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国家,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卫律无言以对,满脸通红,羞愧而去。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养。哪天生出小羊羔,哪天就放你回国。"说完就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北海边野草遍地,荒无人烟,唯一和苏武做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选自《史记故事——中华经典故事》,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陈嘉庚办学

佚名

    ①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②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凭着他的辛勤劳作和诚信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着自已的故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今厦门市集美区)。

    ③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④当走过小时候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闭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⑤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⑥“这些钱是你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呀!怎么能就这样都用掉呢?”妻子有些犹豫。

    ⑦“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妻子被说服了。

    ⑧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

    ⑨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这时的陈嘉庚已年近五旬,两鬓染上了斑斑白霜。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

(根据名人故事改编)

【背景资料】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国学专门等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义举,深为海内外人士所敬仰,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