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盐仓24秋】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基本线索将下列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模式的形成

③开始农业集体化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到:“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请回答:

小历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下知识卡:

图1

知识卡一: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摘自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图2

知识卡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摘编自《求是》编辑部《续写新时代红色华章》

图3

知识卡三: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同时,也要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人民日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请你从以上三个知识卡中任选3例史事,以“创新促发展”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观点写一篇历史论文。(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表述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