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四单元 15、金色的鱼钩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在柏 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阅读与作文》,有删改)

(1)、[思维导图]小说描写了小姑娘们与老兵的不同表现,请找出相关信息填在下面的鱼骨图中。

(2)、[阅读要素]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对话。

(3)、关于文章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B、文章写老兵痛失三个儿子,还要再上战场,妻子也要被送进疯人院,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C、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内容朴实,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悲愤、伤感的。 D、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4)、分析下面两种后续,你觉得哪种后续更符合原文?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晶晶同学为文章写的后续

苗苗同学为文章写的后续

车到站了,车厢里的人们默默地下车,各自离去。那个战时后备役老兵扶着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缓缓地走出车厢。他们的背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孤独和无助。车厢外,战争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车到站了,车厢里的人们纷纷下车,但他们并没有立刻散去。一位慈祥的老人轻轻拥抱了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一个小男孩拿出一束野花,递给老兵。在人们的帮助下,老兵不必再上战场,他和老妇人被安排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举一反三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校园故事,体会镜头里的师生情谊。

举手的秘密

黄林

①小学三年级时,我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因为课程进度不同,老师讲的很多内容,我都听不懂。提问时,别的同学全都高高举起右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而我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敢举手。后来,出于虚荣心,有的问题我明知自己不会答,也举起了手。刚开始还蒙混过关几次,可不久就露馅儿了。

②那是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位刚调来的姓高的女老师给我们上课。高老师提问时,我习惯性地举起了手。那次,高老师偏偏就叫了我。我的脑袋“嗡”的一下蒙了。我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我隐约听到旁边同学窃笑,眼泪很快流了下来。

③那一节课我什么也没听懂。放学了,我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里伤心。就在我泪流满面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吃惊地回头,看见了高老师亲切的笑容。

④高老师耐心地问清了我的情况,微笑着对我说:“这样吧,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就和大家一样举起右手。如果你不会,你就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你到底会还是不会了。”

⑤从此,每次提问我都可以从容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举起右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每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直到今天,我的心里仍然保存着一份感激。 (有删改)

阅读短文《梁山伯与祝英台》,回答问题。

    ①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颖美丽,通晓诗文。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②可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么办呢?她好不容易才说服执拗的父亲同意她外出求学。祝英台打扮成公子模样,丫鬟打扮成书童挑着书箱,书箱里放着笔□墨□纸□砚□书籍□渔具□衣物等。准备就绪后,她们便离开家求学去了。
    ③路 上祝英台碰上了同样也去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便在亭子里结拜为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他们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④同窗三年,梁山伯 与祝英台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因父亲病重,要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亲自去送她。他们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想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意,又不便直说,便说愿意将家中九妹许配给梁山伯,梁山伯欣然答应。

    ⑤后来,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梁山伯欲向祝家提亲,但此时祝英台巳被父亲许配给马文才。

    ⑥梁山伯回到家里,伤心极 了,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就这样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了。临死之时,他告诉家里人,待他死后将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的路上。

    ⑦马家迎亲的日子到了,花轿抬到半路,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鬟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出轿来,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拜。
    ⑧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霎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喊着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坟里去了。
    ⑨一会儿,雨停了,云散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起来,绕着坟墓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蝴蝶,叫作梁山伯、祝英台呢。

课外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gēng)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当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了来!你看嘛—— ”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爬天都峰

黄亦波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登天都峰

佚名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次,他和朋友一起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湿透了。"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不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的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被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鞋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选自《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