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四单元 15、金色的鱼钩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在柏 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阅读与作文》,有删改)

(1)、[思维导图]小说描写了小姑娘们与老兵的不同表现,请找出相关信息填在下面的鱼骨图中。

(2)、[阅读要素]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对话。

(3)、关于文章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B、文章写老兵痛失三个儿子,还要再上战场,妻子也要被送进疯人院,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C、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内容朴实,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悲愤、伤感的。 D、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4)、分析下面两种后续,你觉得哪种后续更符合原文?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晶晶同学为文章写的后续

苗苗同学为文章写的后续

车到站了,车厢里的人们默默地下车,各自离去。那个战时后备役老兵扶着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缓缓地走出车厢。他们的背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孤独和无助。车厢外,战争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车到站了,车厢里的人们纷纷下车,但他们并没有立刻散去。一位慈祥的老人轻轻拥抱了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一个小男孩拿出一束野花,递给老兵。在人们的帮助下,老兵不必再上战场,他和老妇人被安排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动物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杨世诚

①在自然界,动物为了赢得生存,繁衍种族,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竞争虽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战争式的。在战争中,动物不仅勇猛顽强,还会使用各种计谋。如果细心观察,静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计谋真像来自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里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动物的 “围魏救赵”。

②在田间的青枝绿叶上,经常能见到七星瓢虫的“倩影”。

③下颚须是七星瓢虫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yá)虫的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便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蚜虫,即使蚜虫就在眼前,七星瓢虫似乎也不能发现。

④七星瓢虫是消灭农业害虫的“骁兵强将”,但有时也会大败而归。这一回,七星瓢虫就出师不利。正当其“纵队”爬上棉株准备消灭蚜虫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蚂蚁蜂拥而至,它们摆动着细长的触角,拦住七星瓢虫的去路,并动手动脚,甚至啃咬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

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 快速发展壮大。

⑥蚜虫有许多天敌,七星瓢虫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朋友,更为了自己。

⑦正是有了这种唇齿相依的利益关系,瓢虫虽强,但难达目的;蚜虫虽弱,但种族昌盛,这或许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奥妙之处吧。

(文章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贝多芬和他的钢琴曲《致爱丽丝》

也许你们都听过贝多芬于1810年创作的那首流传久远的堪称经典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他在一个冬天的经历。

那是一个寒冷的圣诞夜。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头,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火焰般的卷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飘来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遇见了一个在寒风中冻得哆哆嗦嗦的小女孩。小女孩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安心死去的。美丽善良的爱丽丝跑到斯提芬大教堂求助,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____ 贝多芬问____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 ____到阿尔卑斯山去____到塔希提岛看一 眼 ____爱丽丝眼含泪水说 ____ 多好的老爹啊 ____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来到雷德尔老爹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力量指引,内心深处灵感喷薄,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全看到了。天啊!我终于可以毫无遗憾地死去了……”雷德尔老爹感动地拥抱了正沉醉在琴声里的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谢您在这圣诞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谢美丽、可爱、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是她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你吧,可爱的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小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而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琐忆(节选)

    ①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尔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②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③自己做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歉,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④“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⑤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乎意料。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⑥“你真个姓唐吗?”

    ⑦“真个姓唐。”我说。

    ⑧“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我也随着先生轻松地笑了。

    ⑨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吧。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⑩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⑪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⑫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⑬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

    ⑭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他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有改动)

课外阅读。

____的肉羹(节选)

①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他一面走,一面召集我们:“来来来,快来吃肉羹,这是爸爸吃过的最好吃的肉羹。”他边解开草绳,边说起那一锅肉羹的来历。

②爸爸到遥远的凤山去办农会的事,中午到市场吃肉羹,发现那个小摊上的肉羹非常的美味,他心里想着:“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啊!”

③但是那个时代没有塑料袋,要外带肉羹真是困难的事。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了一个铁锅,并向店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好,提着回家。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簸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晕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

④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间,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虽然他是那么小心翼翼,肉羹还是溢出不少,回到家,锅外和草绳上都已经沾满肉羹的汤汁了,甚至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

⑤锅子在我们的围观下打开,肉羹只剩下半锅。妈妈为我们每个孩子盛了半碗肉羹,也为自己盛了半碗。由于我们知道这是爸爸千辛万苦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严、欢喜、期待的心情,一反我们平常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那长途跋涉、饱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

⑥爸爸开心地坐在一旁欣赏我们的吃相,露出他惯有的开朗的笑容。妈妈边吃肉羹边说:“这凤山提回来的肉羹真好吃!”爸爸说:“就是真好吃,我才会费尽心机提这么远回来呀!这铁锅的价钱可是肉羹的十倍呀!”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温馨的气息随着肉羹与香菜的味道,充塞了整个饭厅。不,那时我们不叫饭厅,而是灶间。

⑦那一年,在黝暗的灶间,在昏黄的烛光灯火下吃的肉羹是那么美味。经过三十几年了,我还没有吃过比那更好吃的肉羹。因为那肉羹加了一种特别的作料,是爸爸充沛的爱以及长途跋涉的表达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