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面是同学们表演的一个剧本,请你阅读后完成练习。

ㅤㅤ幕启:蔺相如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旁边站着的韩勃气呼呼的,好像受了许多委屈。

ㅤㅤ韩勃:(气愤地)大人,别怪我多事,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ㅤㅤ蔺相如:(笑笑)韩勃,干吗这么生气?

ㅤㅤ韩勃:大人,您可是赵国的上卿,职位比廉将军高,为什么还那么怕他呢?

ㅤㅤ蔺相如:(依然笑笑)我并不是怕他。

ㅤㅤ韩勃:刚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吗?要是我呀,才不让他呢!

ㅤㅤ蔺相如:还是以和为贵。

ㅤㅤ韩勃:(不满地)我真不明白,大人您为什么变得这样怕事?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

ㅤㅤ蔺相如: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ㅤㅤ韩勃:(不解地)那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上朝?分明就是怕见到廉将军!

ㅤㅤ蔺相如:韩勃,你要知道,秦国不敢侵犯我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在。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ㅤㅤ韩勃:(若有所悟地)……

(1)、阅读时你不理解“幕启”一词,为了不影响阅读速度,应该(    )
A、先跳过它,继续往下读。 B、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 C、及时查词典理解其意思。 D、立即打电话问问老师或朋友。
(2)、短文中韩勃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3)、判断下面几位同学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刘佳:文中的内容应该出自“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②杨琪:面对廉颇的一再“挑衅”,蔺相如的应对方法有避让车子、躲着不上朝。

③周明:从韩勃的语言、态度可以看出,他有勇有谋,对蔺相如忠心耿耿。

(4)、结合短文中的事例和人物的语言,说说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假如韩勃“若有所悟地”后面还有台词,想想他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举一反三
 [科技之光]班级科学小组的同学认为科技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多彩。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依据阅读任务卡的任务去探索科技的奥秘吧!

阅读任务卡

1. 分析材料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探究可擦笔的原理。

3. 畅谈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材料一:

出门旅游时,很多人会打开手机导航,以便于更加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了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而手机的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材料二:

“明前茶,贵如金。”温度适宜时,茶叶每2至3天便会冒出新的芽叶,人工采摘劳动量大。如果采茶机器人“眼疾手快”,就可以解放出大量人工。采茶机器人不仅有“高智商”,还有“好视力”。

茶树新长的芽叶和老叶的区别很小,形状又不规则。采茶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就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记住芽叶的形状和纹理等,自己归纳出照片中芽叶的特征,输入的照片越多,机器人的知识库就越丰富,对芽叶识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除了聪明好学的脑袋,采茶机器人还有一双厉害的眼睛。智能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

识别、定位好茶叶芽叶后,就需要用到另一个法宝————机械臂。机械臂采茶要分两步,一剪一吸。机械臂一刀下去,芽叶从枝头分离,同时会把剪下来的芽叶吸进机械手的暂存盒中。

材料三:

当我们使用可擦笔时,用笔杆上带的“橡皮”就能擦掉写错的字。仔细观察可擦笔留下来的字迹可以发现,字迹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变得透明了。可擦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作为油墨基料。这种特殊的油墨主要由染料、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构成。

可擦笔的油墨会随着温度变化而转换颜色,在整个变换过程中,温度是其“钥匙”,能将有色的字迹变成无色。在常温时,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字迹显示有颜色。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变色温度调整剂开始发挥作用,阻碍染料与显色剂的结合————这时,字迹的颜色消失。

当我们用笔杆上的“橡皮”擦拭的时候,就是在利用摩擦生热,使温度升高,让变色温度调整剂发挥作用,使字迹“消失”。

交流会上,老师邀请大家为喜欢的神话人物制作人物介绍卡,下面是你搜集到的关于“后羿”的素材,请你读一读。

材料一:

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

材料二:

①上古时期,十个太阳一起飞上天空,给人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凶恶的怪兽也趁机出来危害人类。

②其中,有一条巴蛇来到了洞庭湖一带。 巴蛇又粗又长,鳞片坚硬如铁,裹在身上像是穿上厚厚的铠甲。 巴蛇在湖中兴风作浪,打翻船只,吞食落水的人,它还伏在水边袭击行走的人。本来是绿波荡漾、鹅鸭成群的美丽洞庭湖,现在成了人迹罕见的可怕地带。

③英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后,接着又四处斩杀恶兽,为民除害。这天,后羿驾了一叶小舟在洞庭湖上寻找巴蛇,突然间湖心冒出了一座“小山”,小山迅速地移动着。后羿仔细一看正是巴蛇。

④巴蛇高昂着它硕大无比的头,伸着枝杈般的红舌,涌起巨大的波涛,直向后羿的小船冲过来。后羿拔箭迎面射去,可是箭在巴蛇身上弹了一下就落入水中。

⑤巴蛇愤怒了,加速向后羿冲来。 巨浪把后羿的小船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送进波谷。后羿稳稳地站在小船上,他拔剑在手静候着巴蛇。当巴蛇张开如山洞般的大口,想要一口吞下后羿时,后羿敏捷地一晃,由小船飞身骑到巴蛇身上,举起利剑向巴蛇的颈项砍去。

⑥巴蛇的鳞甲虽坚如钢铁,到底抵挡不住后羿神剑的力量。一股腥臭的鲜血从伤口喷出,立即染红了湖水。

⑦巴蛇疼得直叫,卷起尾巴扑打后羿,后羿趁势用力一挥,巴蛇的尾巴被齐截截地斩了下来,“砰”的一声落入湖中。后羿又用双手举剑连连向巴蛇的头部猛刺,巴蛇在水中挣扎了一番,终于浮在水面上不动了。

⑧湖边挤满了闻讯赶来的渔民,见巴蛇被杀死,一齐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后羿把巴蛇从湖里捞上来,又把蛇肉分给百姓们。 巴蛇的骨头堆起来后,竟然有一座山那样高,后来人们便称这座山为“巴陵”。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神奇的仿生学

[材料一]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它们也能嗅到、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每个“鼻子”内有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细胞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苍蝇的大脑。苍蝇的大脑根据不同的神经电脉冲,就可辨别出不同气味里的物质。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他们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仿生学家们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旦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可以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选自《科普世界》,有删改)

【问题①:“这种仪器”有什么用途呢?我要好好读读文本】

[材料二]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仿生学就是科学家通过对大自然和动物界里发生的许多奇迹的仔细观察,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模拟动物的功能,科学家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

 飞机的出现,毫无疑问是来自人们对飞行的鸟类的直接模仿。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响尾蛇导弹就是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的一种类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问题②: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发明创造的?我准备再去找一找资料。】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节选)

[美国]罗伯特·E.威尔斯/著于姝/译

    ①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②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 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

    ③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二)海中变色龙(节选)

丁剑玲

    ①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它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幕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际,逃之夭夭。

    ②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章鱼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醒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直至把它缠死或毒死。

(选自《经典科学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注释: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