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隆昌市黄家镇桂花井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教会孩子什么是张弛有度

张 焱

    ①被一个视频深深打动。

    ②江西瑞金,七八岁的孩子们举着奖状,领着老师发的奖品——一大块鲜肉或一大条活鱼,兴高采烈站成几排合影。肉太重,孩子提不起来,拖在了地上,拍摄的老师笑着追上去帮孩子拿。网友评论,这可真是一人优秀,全家吃肉。

    ③文具、零食、玩具是常规奖品,活鱼、鲜肉既不好储存又不好保管,奖励这些徒增了工作难度。但,这一画面仍充满趣味。当这些孩子成年,回忆起这场颁奖仪式,嘴角必然还能浮现一抹由衷的微笑。

    ④成年人的世界流行一个词语——松弛感。穿衣服错落有致叫有松弛感,做事情不慌不忙叫有松弛感,甚至言谈举止潇洒自如也被称作追求松弛感。这多半出于缓解工作压力、减轻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满足个性追求等多方面的需求。积极向上和快乐的生活,也确实需要有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相比成年人,孩子们也需要松弛感。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本没有错,却给很多家长和老师一种错觉,仿佛在十余年的学习中,必然要“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不如此不足以锤炼钢铁般的意志与专业的技能。不仅如此,老师、家长最好也步调一致,为了孩子的前程,最好这十几年都不要嬉笑打闹。

    ⑥于是,孩子们便在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的循环中压力越来越大。但孩子毕竟不是钢铁,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心理压力。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2)》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有3 000万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本次参与调研的人群中,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达30.28%,18—24岁占比35.32%。

    ⑦在辛苦的学习过程之外,理解的共情、欢笑的滋养,于孩子们而言异常重要,这也是他们能够坚持、坚忍并苦中作乐的勇气所在。

    ⑧曾看过汪曾祺的一段采访:“那个时候饭馆排队,我家大妹妹下午上课,吃饭的时候还没放学呢,父亲就让我去学校找他们班主任,说家里有点急事,能不能让妹妹早点走。老师以为多大的事呢,赶紧说走吧走吧。”可以想见,当孩子若干年后忆起父亲,想到的不会是父亲如何一本正经地说教,不会是掰着手指教算术,而是这些美好、意外、细枝末节却深深嵌入生命中的趣事。而汪曾祺追忆起父亲,想到的也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捣鼓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⑨能够提供松弛感的父母或者老师,必定是有招儿的,也必定是有爱的。对美食的赞美,对家庭亲情的呵护,以及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与生活的关联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而这或将成为孩子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一部分,与孩子一起倔强却持续地成长着,对抗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

    ⑩当然,松弛要有度,彻底松弛便成了懈怠。在松弛中,给孩子空间,引导他们静下来思考学习与生活的意义,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奋斗,在平衡自我需求和外界要求的基础上,真正寻找到一种积极向上、享受生活并改变生活的状态,教育的目的便达成了。

(选自2023年3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度的松弛感有益个体身心健康,能够帮助生命个体更好地完成自身价值。 B、第⑥段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2)》中的相关数据,说明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论证了松弛感对当下孩子的重要性。 C、第⑧段运用了有关汪曾祺的两个事例,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汪曾祺的父亲非常有趣。 D、最后一段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补充阐释,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读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孙君飞

    ①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赞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作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阅读《共享成果, 更要有独创》, 回答小题。

共享成果,更要有独创

陈丹

共享是时代的福利,不是时代的专利。正如美文可共享而思考不能,美图可共享而体验不能,时装可共享而匠心不能,科技成果可共享但核心技术不能。所以,在共享成果的同时,青年更需要独创。

独创要有兴国之志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兴国志向是指引人生的方向,是独创的精神支柱,也是建功立业的保证。“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有崇高志向的人,任何艰难都不能羁绊他前行的脚步,任何诱惑都不能迷其心志。钱学森、于敏、李四光等大批科学家年轻时志在振兴国家,主动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把智慧和汗水献给贫弱的祖国,为国力的强盛做出卓越贡献;袁隆平年轻时心忧百姓饥馑,扎根艰苦农村,培育优质良种,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①现在更多青年成为各领域敢于独创的领军人,核动力研发设计骨干团队608人,青年占64%;航天科工集团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总研究师,40岁以下人员占30%.胸有振兴国家之志向,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我国科技才有独创之发展。

独创要有卓远之见识。学家贝里奇曾言:“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②科技文明,是前人行动和智慧凝结所成,我们青年不能依赖共享,疏于独创,应该站高望远,汲取经验,有独创之远见和行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一群研究生洞察科技发展,在人工智能研究基础上,融合古典文化,研制出会写诗的机器人“九歌”:耶鲁骄子秦玥飞带着西方经济学知识飞回中国农村,独创性地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量子卫星的发射,互联网的发展,5G 尖端技术的领先等,也都是有远见和独创的结晶。具有独创精神的青年们,基于本土,着眼未来,格局高远,让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

独创要有抗挫之勇气。国家要发展,科学要进步,必须要有核心技术和尖端产业,这是等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需要我辈青年承前启后,勇于独创。而独创的道路充满无数坎坷和挫折,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不惧失败的勇气方能达到目标。“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当今能在独创博弈中做先锋的并非少数,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邹勇松发扬独创精神,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提交了“共享打印机”等6项专利和软件授权的申请。刘慈欣《三体》的科幻构建,郭帆《流浪地球》的影视呈现,经过重重挫败,让中国在科幻领域又登上一个台阶。畅游月宫之“嫦娥”,深潜大洋之“蛟龙”,北斗卫星之组网等闪亮出世,无不凝聚着青年抗挫的智慧和汗水。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年不能只安享时代文明成果,而要有志向,有远见,有勇气,发扬独创精神,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担当重任。

现代文阅读

什么是好的诗歌

叶嘉莹

(一)

①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东西才使作者“情动于中”呢?晋朝的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喜柔条于芳春”是说,当芬芳、美好的春天来临,我们看见草木那些柔条发芽长叶了,我们就有一种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③对事物都以同情的心对它,更不用说同类的人类。好的诗人有锐敏的感受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只是草木,不只是现在的人事,所没看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人事都可以感动,这才真正是一个有博大的感情、襟抱的诗人。

(二)

④我在台大教书时,有“诗选及习作”一门课,学生都要练习写诗。我引用《易经·乾卦·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于是一位学生交来了这样的诗作,他写道:“红叶枕边香。”我说我不大能接受。第一,红叶不香;第二,红叶长在外面,在山里,怎样会在枕边呢?但他说这是真实的,老师不是说要真诚吗?原来这红叶是他女朋友寄给他的,上边有香水的香味也说不定,他将红叶和信放在枕边,所以“红叶枕边香”。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作诗,第一是你要有真诚的感动,第二是你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你才是成功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你内心中有了感发的活动,这是一个生命的孕育、开始,把它写出来,使之成形,能使读者,甚至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这才完成了这种生生不已的生命。

⑤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两首《菊枕》诗,是纪念他和他第一个妻子的感情的。陆游因母亲的逼迫和他的妻子离异了,但陆游一直不能忘记这段往事,所以老年的时候写了这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他说,记得当年他的妻子亲自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保存有菊花的幽香,每一闻到这香气就可以使他回忆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他写的菊枕的香就写得很好,就使人感动了。所以,诗不但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要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感受到你的感动,才算完成了诗的创作。

(三)

⑥我说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好诗,是因为他在这“深深”、“款款”两词中,表现了对蛱蝶、蜻蜓的一种真正欣赏和喜爱的感情。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是最喜欢用叠字的,“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用的叠字是多美好的两个字,是所能找到的最恰当的两个字,不但把外物的“杨柳依依”写下来了,把鸟叫的“关关”之声写下来了,而且把内心看到这个形象,听到这个声音之后,那生动活泼的感受写下来了。杜甫写了“深深”、“款款”的叠字,他观察到了蛱蝶的穿花、蜻蜓的点水,它们的感情和姿态。他对于蛱蝶、蜻蜓为什么有这么亲切、喜爱的感情和这么仔细的观赏?这除了诗人的锐感之外,还在于他在“深深”、“款款”的赏爱中表现了对春光短暂的悲慨。多么美好的东西,那穿花的蛱蝶深深见,那点水的蜻蜓款款飞,但它们都会消逝,春光是短暂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杜甫接下来就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有没有人替我传一句话给蛱蝶、蜻蜓,替我传话给外界的和风丽日,让那美好的春光陪伴我,让我们一起留恋、欣赏,他说我知道春光是短暂的,是“暂时相赏”,正因为如此,就让我们珍惜这短暂的春天,希望那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不要那么快、那么匆促地离开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是杜甫的感情。

⑦真正伟大的诗人,不只他的每首诗都传达的是他感发的生命,也不是只用笔墨文字来写诗的,他是用他整个生命、整个生活来写诗的。所以你真要了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诗的好处,不单要了解他对蛱蝶、蜻蜓的欣赏爱恋,不单是他所感受到的春光的短暂,而且还要体会到他对自己生命的短暂的无奈:以我这样的有生之年、这样的感情,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他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所哀悼的是否仅是人们常说的对人生无常的短暂的悲哀呢?不只如此,这其中还有对他那份“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一种深切的悲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内心有一种真的感动,这种感发的生命是人们常会有的,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情景未尝不美丽,但将晏几道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比较,就会发现,晏几道的词确实非常清丽,非常美好,但他那感发的生命,却缺少像杜甫的诗那份深厚、博大的力量。

(摘自《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东西方关于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与理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