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什么是好的诗歌

叶嘉莹

(一)

①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东西才使作者“情动于中”呢?晋朝的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喜柔条于芳春”是说,当芬芳、美好的春天来临,我们看见草木那些柔条发芽长叶了,我们就有一种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③对事物都以同情的心对它,更不用说同类的人类。好的诗人有锐敏的感受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只是草木,不只是现在的人事,所没看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人事都可以感动,这才真正是一个有博大的感情、襟抱的诗人。

(二)

④我在台大教书时,有“诗选及习作”一门课,学生都要练习写诗。我引用《易经·乾卦·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于是一位学生交来了这样的诗作,他写道:“红叶枕边香。”我说我不大能接受。第一,红叶不香;第二,红叶长在外面,在山里,怎样会在枕边呢?但他说这是真实的,老师不是说要真诚吗?原来这红叶是他女朋友寄给他的,上边有香水的香味也说不定,他将红叶和信放在枕边,所以“红叶枕边香”。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作诗,第一是你要有真诚的感动,第二是你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你才是成功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你内心中有了感发的活动,这是一个生命的孕育、开始,把它写出来,使之成形,能使读者,甚至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这才完成了这种生生不已的生命。

⑤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两首《菊枕》诗,是纪念他和他第一个妻子的感情的。陆游因母亲的逼迫和他的妻子离异了,但陆游一直不能忘记这段往事,所以老年的时候写了这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他说,记得当年他的妻子亲自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保存有菊花的幽香,每一闻到这香气就可以使他回忆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他写的菊枕的香就写得很好,就使人感动了。所以,诗不但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要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感受到你的感动,才算完成了诗的创作。

(三)

⑥我说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好诗,是因为他在这“深深”、“款款”两词中,表现了对蛱蝶、蜻蜓的一种真正欣赏和喜爱的感情。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是最喜欢用叠字的,“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用的叠字是多美好的两个字,是所能找到的最恰当的两个字,不但把外物的“杨柳依依”写下来了,把鸟叫的“关关”之声写下来了,而且把内心看到这个形象,听到这个声音之后,那生动活泼的感受写下来了。杜甫写了“深深”、“款款”的叠字,他观察到了蛱蝶的穿花、蜻蜓的点水,它们的感情和姿态。他对于蛱蝶、蜻蜓为什么有这么亲切、喜爱的感情和这么仔细的观赏?这除了诗人的锐感之外,还在于他在“深深”、“款款”的赏爱中表现了对春光短暂的悲慨。多么美好的东西,那穿花的蛱蝶深深见,那点水的蜻蜓款款飞,但它们都会消逝,春光是短暂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杜甫接下来就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有没有人替我传一句话给蛱蝶、蜻蜓,替我传话给外界的和风丽日,让那美好的春光陪伴我,让我们一起留恋、欣赏,他说我知道春光是短暂的,是“暂时相赏”,正因为如此,就让我们珍惜这短暂的春天,希望那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不要那么快、那么匆促地离开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是杜甫的感情。

⑦真正伟大的诗人,不只他的每首诗都传达的是他感发的生命,也不是只用笔墨文字来写诗的,他是用他整个生命、整个生活来写诗的。所以你真要了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诗的好处,不单要了解他对蛱蝶、蜻蜓的欣赏爱恋,不单是他所感受到的春光的短暂,而且还要体会到他对自己生命的短暂的无奈:以我这样的有生之年、这样的感情,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他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所哀悼的是否仅是人们常说的对人生无常的短暂的悲哀呢?不只如此,这其中还有对他那份“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一种深切的悲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内心有一种真的感动,这种感发的生命是人们常会有的,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情景未尝不美丽,但将晏几道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比较,就会发现,晏几道的词确实非常清丽,非常美好,但他那感发的生命,却缺少像杜甫的诗那份深厚、博大的力量。

(摘自《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东西方关于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与理论》,有删改。)

(1)、作者认为什么是好的诗歌?从选文(一)(二)(三)各提炼一点。
(2)、据文本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①作者引用“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阐述了诗人情感的两种类型。(   )

②作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时要结合该诗人的其它作品。(    )

③在情感与表达之间,情感更重要,因为“修辞立其诚”。(   )

(3)、文章常借助例子来阐述观点,请给下面例子归类,并分析作用。

①陆游《菊枕》 

②学生“红叶枕边香”

③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④《诗经》“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⑤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⑴正面例子:                                             

⑵反面例子:                                             

⑶这些例子的作用是:                                             

(4)、小语要从下面两首诗中选一首去参加主题为“什么是好的诗歌”的诗歌鉴赏会,你觉得选哪一首更合适?请结合文章观点说明理由。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①驿:驿站。

望蓟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蓟门:唐时屯驻重兵之地。②笳:此处代指号角。③投笔吏:汉人班超投笔从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缨出征南越,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佚名

①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无疑是近年来最让人瞩目的现象。亿万人聚于网络,成为推动社会改变、时代前行的力量。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无数人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创造,就没有众多活跃的粉丝,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无比繁盛的网络文化。

②可是,如今的网络生活,负面新闻几乎每天可见:电子商务遭遇盗窃与失信,医疗网购夹带假药害人,信息畅流侵犯他人隐私,造谣传谣带来网络暴力……正因如此,那些搭建平台开发技术的公司,那些提供内容的网站,那些粉丝众多颇有影响的微博大V以及现有的6亿多中国网民,都应该成为网络生活的“责任公民”。

③作为技术支持者,需要保有技术层面的职业操守。电商企业将假冒伪劣商品清理出自己的平台,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搜索引擎以“价高者往前排”的标准提供信息服务,自然会被诟病。那些放任虚假、庸俗信息泛滥以博取眼球者,更是触碰了法律的红线。对于数字时代的“企业公民”,维持网络空间的清爽,保证虚拟世界的安全,应该是底线责任。而以模式创新激发网络活力,以主动姿态参与社会生活,则是更高层面的要求。

④作为内容提供者,需要把握            。如果一味屈从点击率,盲目追求阅读量,只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把“做内容”变成“拼底线”。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需要保持正确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在兼顾人们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虚荣心和功利心牵着鼻子走。

⑤同样,无论是微博大V,还是普通网民,都可以充当自媒体的角色,也需要遵从媒体伦理,涵养信息时代的精神和心灵。

⑥对于互联网管理工作来说,这两年是立规矩、讲规矩的关键阶段。我国已建构起自律、他律、互律三种协同机制,但互联网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规则、道德在新的领域树立非一日之功。此时,更需激发、督促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以更多集体意识和担当精神,去维护清朗、健康、生机勃勃的网络家园。

 ⑦“我们都有家,都愿家整洁。入目皆芷荷,扑鼻是芝兰。听曲有妙音,访谈有益友。虽隔千里外,网络一线牵”,有人用这样的诗句表达对互联网的希冀。由此,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3月3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且行且思:亲子沟通 通则不痛
                                                                                                 张 烁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网友投票选出了“最伤妈妈的8句话”,很多人反思,这些话不能再说了,比如“别问了”“别管我”“真啰嗦”;与此同时,很多父母,尤其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父母,也在为如何和孩子交流苦恼。
         其实,无论是孩子的后悔还是父母的苦恼,都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通则不痛,亲子沟通渠道畅通了,孩子就不会有揪心的后悔,父母也少了许多“说不明白”的烦闷。
         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好话还得好好说,为人父母,要以孩子能听进去为最高目标。比如,营造一个平等、平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要搞成“一言堂”;对于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把猜测、推断当事实,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被怀疑、被质疑;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意识到双方分歧也许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不对人,别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要“贴标签”、翻旧账,让孩子“翻不了身”……
        亲子沟通的艺术,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随着年龄增长,渴望独立的心跃跃欲试,从甩开父母的手,到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再到“父母那套都过时了”,很多孩子抗拒父母,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理由,只是“一听唠叨就烦”。其实,父母也曾年轻过,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曾遇到过。当抗拒父母时,可以想想:不是为了自己好,父母怎么会这样?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有可以接受的部分?责怪父母不懂自己,是不是也因为自己不对父母敞开心扉?叮咛也许啰嗦,但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对自己这般放心不下……
        父母和孩子,原本就血脉相通,为什么不能让沟通更顺畅些呢?
                                                                                                                             (2014年05月15日08:54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

      ④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书是人类智慧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⑤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⑥“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讨论

10%

16%

71%

学校劳动教育违约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

33%

33%

34%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不清楚

3%

7%

18%

【文本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技育婴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于石

    ①5月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28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鹤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广大青年朋友廊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邓小平18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16岁到延安插队,29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④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蜂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⑤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罔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有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2日,有删改)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和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2024年5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