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邯郸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春天的怀念

徐红

①立春过后就是元宵节。门前的雪有一尺深。老墙上是几张新贴的年画,大门上贴着红春联。天还没亮,喜庆的爆竹声就已响声震天。

②瓦屋檐下挂着冰溜子。我们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呵着手,和父亲在院子里堆雪人。

③灶台旁,有小半陶盆的水磨糯米面,雪白,湿漉漉的。父亲搓成小团子下在滚开的水中,等锅里的汤圆浮起后,再把汤圆盛在几个碗里。母亲用勺子从搪瓷茶缸里舀出一点白糖在小碟子里,汤圆要趁热蘸着糖吃。我们一家五口人围坐在灶台旁开心地吃着汤圆,因为盼了一年才有汤圆吃,更觉入口柔软香糯,好吃极了!

③只有逢年过节时,家里才烧土灶上的大铁锅,蒸包子,炒花生,炸面果子。烧完柴草,在火堆里埋下红薯和玉米,等它们在里面捂熟透了。我们就用火钳扒出来吃,剥开红薯被烤得焦糊的皮咬一口,只觉香气扑鼻,甜得流蜜。我吃得一嘴一脸黑乎乎的,像一只小馋猫。父亲和我对望着,开怀地大笑起来。

④我们小时候,父亲亲手用竹蔑子、铁丝、彩色纸给我们扎荷花灯和兔子灯,在里面放上半截蜡烛。正月十五闹元宵,晚饭后,父亲带着我们放烟花爆竹,街坊四邻的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提着灯笼兴高采烈地走街串巷。街上好多大人孩子都提着形态各异的花灯,个个欢天喜地。街口还有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那浓浓的年味和快乐,我永远不会忘记。

⑤家家户户都生了煤球炉。晚上我们围着火炉取暖,在火炉上烤馒头。不做饭的时候,炉子上就捂着一大锅的热水。夜里把炉盖盖上,再把炉子下面的小通风口塞上,只留一点缝隙,一块煤炭就可以慢慢烧一夜。睡觉时父亲就把我和弟弟的棉鞋放在锅盖上捂着,等我们起床时再穿,热烘烘的暖和极了。天蒙蒙亮,父亲在厨房里捅开煤炉换了新炭,等炉火燃上来,给我们做早饭。

⑥开了门,扑面而来的寒气冷飕飕的。虽然开春了,外面北风还是吹得紧,我背着黄布书包出门上学,父亲会塞一个滚热的鸡蛋在我的棉袄口袋里。

⑦四月春暖,学校组织小学生春游,或出城去生产队交秧草,都要排着队步行走很远,一天才能一个来回。一大早父亲把军用水壶装满开水,又给我准备干粮——一块糍粑、一个馒头和鸡蛋,放在搪瓷缸里,用缝了厚棉花的布袋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放在小书包里到中午也不会凉。

⑧那时候物质匮乏,零食稀少,每月一人就半斤猪肉票,一年只炖一只鸡,熬一小罐猪油吃大半年。我们珍惜着碗里的米饭,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⑨一块糖果,就会让我们十分欣喜和满足。糖果纸夹在书里,是最难忘的儿时记忆。

⑩小燕子在春天里飞。光阴似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春天让我怀念的,是童年的回忆和过往。暖阳下,仿佛我远去的父亲又回来了,门口又种上了丝瓜和扁豆。槐花开了,洁白的挂满了树枝。煤球在院子里晒着,棉被满满的都是阳光的味道……

⑪那时候灯火温暖,家人团聚。美好的时光,足够让我们幸福一生。

(1)、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我背着黄布书包出门上学,父亲会塞一个滚热的鸡蛋在我的棉袄口袋里。

(3)、联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春天的怀念》?
(4)、文章第10段有何作用?
(5)、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注重了细节,读来感动人心,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请找出本文中能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一文
                                                                     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②快,有快的好处。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快速更新的各种信息。宽带网的口号是“极速世界”。据说,现今人们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这不是多活出几辈子了吗?
      ③然而,人们很快又发现,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细节当做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
      ④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⑤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波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进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既看不清长江,也看不清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歇歇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哪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马肥,哪里风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只有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才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
      ⑥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的境界越来越远了。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亦是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跟随陶渊明一路寻觅,你如何到达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不让心灵带着想像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
      ⑦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⑧亲爱的朋友,处在争先恐后的浮嚣尘世里,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水流心不竞”,有时将脚步放慢一点,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我们会渐渐地平静,甚至大彻大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爸爸的花落了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洗脚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父亲的脸上先是chà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chù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

    【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 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