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情境题单元自测试卷

阅读短文《梁山伯与祝英台》,回答问题。

    ①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颖美丽,通晓诗文。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②可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么办呢?她好不容易才说服执拗的父亲同意她外出求学。祝英台打扮成公子模样,丫鬟打扮成书童挑着书箱,书箱里放着笔□墨□纸□砚□书籍□渔具□衣物等。准备就绪后,她们便离开家求学去了。
    ③路 上祝英台碰上了同样也去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便在亭子里结拜为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他们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④同窗三年,梁山伯 与祝英台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因父亲病重,要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亲自去送她。他们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想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意,又不便直说,便说愿意将家中九妹许配给梁山伯,梁山伯欣然答应。

    ⑤后来,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梁山伯欲向祝家提亲,但此时祝英台巳被父亲许配给马文才。

    ⑥梁山伯回到家里,伤心极 了,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就这样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了。临死之时,他告诉家里人,待他死后将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的路上。

    ⑦马家迎亲的日子到了,花轿抬到半路,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鬟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出轿来,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拜。
    ⑧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霎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喊着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坟里去了。
    ⑨一会儿,雨停了,云散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起来,绕着坟墓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蝴蝶,叫作梁山伯、祝英台呢。

(1)、在短文的方框里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 根据故事内容完成填空: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三年同窗共读→ →祝英台被许配给别人→→祝英台出嫁路上祭拜梁山伯→。 
(3)、请你写出短文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要意思。
(4)、《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神奇之处有:
(5)、请你发挥想象, 把画横线处的情节写得更具体。
举一反三
奇奇说,自然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松鼠做巢”可以算作一件。于是他找来了这样一篇故事,请大家一起阅读。

看松鼠做巢

潘人木

①九月底的一个早晨,我正在观赏树上的红叶。这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小影子,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白肚子的小松鼠。 它匆匆爬上一棵半枯的橡树,又匆匆地爬下来,忙个不停。原以为它在玩呢,其实它在做巢! 每次上树,松鼠嘴里都叼着一片干树叶。

②不过,我心里有点不解,树上它的洞口附近有好多叶子,为什么它不就近取材,非捡树下堆积的落叶不可呢? 大概是嫌树上的叶子太湿吧。

③晚上,松鼠休息了,我到林子边拖来一棵干枯的小橡树,绑在那棵大橡树上。我想,这样小松鼠就不必费劲地到地上去捡枯叶了————小橡树上,枯叶有的是。

④我得意地等待着。早晨的阳光刚照到树梢,小松鼠就出现了。你猜它怎么着? 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依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⑤好吧! 既然它认定只有地上的东西好,我就有办法帮助它。树叶终究是树叶,怎么能保暖? 晚上,我翻出旧被子里的人造棉,混杂在那棵树下的落叶中。

⑥我得意地想,如果小松鼠够聪明,一定会叼着这又轻又暖的新材料去做巢。早晨,阳光照到树梢,小松鼠又出现了。 它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⑦我依旧不甘心。晚上,我找来一张大床单,铺在那棵树下,把落叶全部盖住,上面撒满人造棉。我暗自得意:没有别的选择,它只有用我的材料了。想不到一切都白费心机! 它居然又绕到别的树下叼来落叶。

⑧我不再尝试别的办法了。小松鼠仍然继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忙忙碌碌地叼落叶。秋已深了,冬天就要来临。不久,大雪会把所有的落叶和橡树掩盖起来。但是我相信,那只白肚子小松鼠高高地蜷卧在自己用最好的材料铺就的巢里,过得非常舒适。

(有删改)

阅读《鲁迅的艺术人生》,完成练习。

鲁迅的艺术人生


    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因此鲁迅被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鲁迅于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策划“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医,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国,在浙江高级师范学堂教书。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1917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独具匠心,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在这10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10月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阅读《风吹白鸽拨琴弦》这个音乐故事,完成练习。

风吹白鸽拨琴弦

    ①英国街头,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在转眼的瞬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戴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的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曲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了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着,远远地望着,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

    ⑧“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⑨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 我忽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⑩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作者黄舒灿,有删改

阅读理解

童 年(节选)

高尔基

①这一天,她正跪着虔诚地祷告,外祖父打开门闯了进来,嘶哑着声音吼道:“老婆子,咱们家着火了!”

②“你说什么?”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③“叶夫根尼娅,快把圣像摘下来! 娜塔莉娅,快给孩子穿上衣服!”外祖母坚定地____道。外祖父则轻声哭泣起来:“哎哟……哟……”我连忙跑进了厨房,向着院子的厨房已经被照得金光闪闪,地板上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雅科夫舅舅光着脚,边穿靴子,边在地板上蹦蹦跳跳,脚掌被火光灼痛了似的。他大喊:“是米希加放的火! 他跑啦!”

④“混蛋,你放屁!”外祖母一边呵斥舅舅一边使劲推了他一把,差点儿把他推倒在地。

⑤染坊的顶子上火舌在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里,那燃烧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染坊墙壁宽宽的缝隙里满是通红的火苗。窗玻璃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和如丝绸搓揉时一样的瑟瑟声。火越烧越猛,染坊烈焰腾腾,活像教堂圣像壁那般金碧辉煌。

⑥我急忙套上厚实的皮短袄,匆匆穿上了别人的靴子,踢踢踏踏地跑到了台阶。外祖母的举动更是令人惊心动魄,只见她头上披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马被,飞也似的冲进火海,____着:“混蛋们! 硫酸盐! 硫酸盐要爆炸了……”

⑦“格里高利,快截住她,快!”外祖父吼道,“哎,这下她算完了……”

⑧可外祖母已跑出来了,浑身冒烟,弯着身子,双手抱着一大桶装着硫酸盐的瓶子。“老头子,快把马牵出去!”她边咳嗽边哑着嗓子____地叫喊,“还不快把我肩上的马被脱下来,瞎啦,我都烧着了!”

⑨格里高利拿下她肩上披着的马被子,把大块大块的积雪往染坊门里抛。雅科夫舅舅拿着斧头围着他蹿来蹿去。外祖父在外祖母周围奔来跑去,把雪块往她身上扔。外祖母把瓶子塞进雪堆后打开了大门,对着跑来的人直____:“街坊邻居们,快救救这大火吧!马上要烧到仓库了,我们家要是被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 来吧,把仓库的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 各位街坊,一齐动手干吧! ……格里高利,快! 雅科夫,别吓跑……”

阅读理解

____

佚 名

①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洗得无影无踪,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净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的山间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

②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成薄片,后跟有些破损;皮鞋却锃亮,有点儿晃眼。

③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个大提包和两个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的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④“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⑤“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⑥“啪——”担子散落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⑦ 草鞋人跌进山间杂草中。

⑧“爸! 怎么了? 怎么了?”皮鞋人飞奔过来。草鞋人立在山道上,脚上露出一道血口,但他似乎很乐观,脸上依然带笑。

⑨“爸,我来挑吧!”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⑩“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

⑪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的问题上千叮咛万嘱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⑫“爸,我来挑吧,你已经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乞求说。

⑬“下了这道坡,再走几里路,就是马家溪了,那儿平整些,到那儿你再挑吧!”草鞋人移着带血的草鞋,回答说。

⑭到了马家溪的枫亭口,草鞋人将担子压在了皮鞋人的肩上,自己则在后面横着衣襟擦汗,然后作悠然状。

⑮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的街道中间移动着。

⑯马家溪的村民个个眼红,夸道:“你真是好福气哟,养了个好儿子,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

⑰草鞋人心里像灌了一坛蜜,从皮鞋人的衣袋里掏出翻盖烟,隔了老远一根一根地甩去。

⑱走过马家溪,又是一段漫长的山路。

⑲草鞋人急忙冲到皮鞋人身边,毫不含糊地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子,然后驼背前行。

望着草鞋人负担的背影,皮鞋人刹那间泪如雨下……

(选自《家教世界·创新阅读》,有删改)

一分试验田

①1959年9月,彭德怀同志搬到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居住。

②彭总在院子里开了许多块荒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院子里原来有个小水塘,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把它挖深挖宽,种上藕,养上鱼。他还买了小猪、小鸡、小鸭子,分给大家饲养。一应农事上的开支,都是他一个人掏钱,有了收获,全部归大家所有。

③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了一分地,作为试验田。这一分地土质很好,整得很平整,彭总准备种小麦。我问他:“为什么刚好开一分地呢?”他说:“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

④彭总把这块地深翻了一遍,每个土坷垃都敲得粉碎,还用手细细捏过。我说:“种庄稼都像您这样,一个人恐怕就只能种分把地啰!”他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咱们俩够吃上一两年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问我笑什么,我说:“您在说笑话。”他指着我的鼻子说:“不相信?好!你保守!”引得我又一阵大笑。

⑤劳动了一阵,坐在地边休息的时候,彭总把话说开了:“人家说要深翻我就深翻,说要多下肥我就多下肥,说要密植什么的,我都照着做。我把力气都用在这一分地里,看一亩地到底产多少斤。”这一下我才明白,原来他种这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当时报纸登着这里那里粮食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他根本不相信。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他是不是保守。

⑥为了积肥,彭总想了很多办法。他到处收集人粪尿,还下水塘去挖塘泥。一天早晨,有人跑来告诉我,彭总下水塘捞鱼去了。我赶忙跑去,只见彭总卷起裤腿,两腿沾满了泥,身上也弄脏了,正踩着塘边的浓霜,提着一筐塘泥走上岸来。我跺着脚大喊:“咳!这么冷,小心您的脚……”

⑦彭总的脚在西北战场上冻伤过。那时打过了一场大仗,一个战士困极了,倒在雪地里就睡着了。彭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战士身上,没想到自己也倒在雪地里睡过去了。这些年来,每逢天气突然变化,他的脚就肿胀酸痛。

⑧天这么冷,他下水去挖塘泥,怎么受得了!我赶上去夺过他手里的筐,劝他说:“快洗洗脚,把鞋穿上吧,老总!”彭总朝我一个劲儿地挥手:“你不懂!你不懂!干活儿不会冻脚,停下来才要冻坏哩。”说着又跑去捡工具。我看见他赤脚站着直打战,连忙脱了鞋袜下了水塘。一会儿,大家也来了,帮彭总把塘泥运上了岸。彭总累得满头大汗,望着一大堆塘泥说:“池塘挖深了,肥料也有了。今天一天就能晒个半干,把它上到咱们的一分试验田里,肥得很哩。”

⑨这一分地的小麦,长势一直很好。快收获的时候,彭总成天在地边守护着,不让麻雀去偷嘴。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最后一秤,九十来斤。彭总说:“一亩地才产八九百斤。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斤,顶天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