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六上 5.一分试验田

一分试验田

①1959年9月,彭德怀同志搬到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居住。

②彭总在院子里开了许多块荒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院子里原来有个小水塘,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把它挖深挖宽,种上藕,养上鱼。他还买了小猪、小鸡、小鸭子,分给大家饲养。一应农事上的开支,都是他一个人掏钱,有了收获,全部归大家所有。

③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了一分地,作为试验田。这一分地土质很好,整得很平整,彭总准备种小麦。我问他:“为什么刚好开一分地呢?”他说:“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

④彭总把这块地深翻了一遍,每个土坷垃都敲得粉碎,还用手细细捏过。我说:“种庄稼都像您这样,一个人恐怕就只能种分把地啰!”他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咱们俩够吃上一两年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问我笑什么,我说:“您在说笑话。”他指着我的鼻子说:“不相信?好!你保守!”引得我又一阵大笑。

⑤劳动了一阵,坐在地边休息的时候,彭总把话说开了:“人家说要深翻我就深翻,说要多下肥我就多下肥,说要密植什么的,我都照着做。我把力气都用在这一分地里,看一亩地到底产多少斤。”这一下我才明白,原来他种这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当时报纸登着这里那里粮食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他根本不相信。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他是不是保守。

⑥为了积肥,彭总想了很多办法。他到处收集人粪尿,还下水塘去挖塘泥。一天早晨,有人跑来告诉我,彭总下水塘捞鱼去了。我赶忙跑去,只见彭总卷起裤腿,两腿沾满了泥,身上也弄脏了,正踩着塘边的浓霜,提着一筐塘泥走上岸来。我跺着脚大喊:“咳!这么冷,小心您的脚……”

⑦彭总的脚在西北战场上冻伤过。那时打过了一场大仗,一个战士困极了,倒在雪地里就睡着了。彭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战士身上,没想到自己也倒在雪地里睡过去了。这些年来,每逢天气突然变化,他的脚就肿胀酸痛。

⑧天这么冷,他下水去挖塘泥,怎么受得了!我赶上去夺过他手里的筐,劝他说:“快洗洗脚,把鞋穿上吧,老总!”彭总朝我一个劲儿地挥手:“你不懂!你不懂!干活儿不会冻脚,停下来才要冻坏哩。”说着又跑去捡工具。我看见他赤脚站着直打战,连忙脱了鞋袜下了水塘。一会儿,大家也来了,帮彭总把塘泥运上了岸。彭总累得满头大汗,望着一大堆塘泥说:“池塘挖深了,肥料也有了。今天一天就能晒个半干,把它上到咱们的一分试验田里,肥得很哩。”

⑨这一分地的小麦,长势一直很好。快收获的时候,彭总成天在地边守护着,不让麻雀去偷嘴。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最后一秤,九十来斤。彭总说:“一亩地才产八九百斤。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斤,顶天了!”

(1)、【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下面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自丈量→多积肥料→深翻细捏→成天守护→仔细收打 B、亲自丈量→深翻细捏→多积肥料→成天守护→仔细收打 C、亲自丈量→深翻细捏→多积肥料→仔细收打→成天守护 D、亲自丈量→深翻细捏→成天守护→多积肥料→仔细收打
(2)、【形成解释】读下面的资料,能帮助你理解“浮夸风”的资料是(    )。
A、彭德怀同志是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他种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 B、1959年前后,国内出现一股“浮夸风”。这种“浮夸风”,不顾事实,虚报成绩,表现在农业上就是谎报产量,吹嘘一亩田可产多少万斤粮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C、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地等于 10 分地。文中的“分把地”表示数量近于一分地,“千把斤”表示数量近于一千斤
(3)、【形成解释】本文主要是通过(    )描写和(    )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心理
(4)、【形成解释】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彭总这句话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    )。
A、这一分地不可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B、这一分地肯定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C、这一分地至少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5)、【形成解释】文章在叙述时插入了彭总在战场上冻伤的事情,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整体感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面。
(7)、【评价鉴赏】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了彭总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____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____,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____,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____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____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阅读课外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香椿的味道

ㅤㅤ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点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当春风温暖得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ㅤㅤ    ②一个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ㅤㅤ    ③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令我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举起长长的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桥就应声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就被我扒了一地。
ㅤㅤ    ④于是,我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叶子一片片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滋啦”一声,裹了面糊的香椿就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形状像一条条的小鱼儿。
ㅤㅤ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抵挡不住“香椿鱼”的诱惑,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刺溜刺溜”地吃着。母亲就那样微笑着,看着我,还不时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什么时候娃娃也像这春天里的香椿,一下子长大了!”

这是对母亲 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____。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母亲便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完,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
ㅤㅤ    ⑦我长大后,去了外地工作。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总是会在春天里捎来大包嫩香的香椿芽。春天过后,她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盐娃”在读书活动中认识了许多在红军长征途中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于心!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小的冰雹,不停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而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高粱情

牛 汉

①高粱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笔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②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粱好种。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是吃高粱米长大的。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粱。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③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我问父亲,为什么高粱下边长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其实庄稼很聪明,它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它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气根,深深地扎进土里,风暴无法撼动它。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那么坚韧,等着对手向它扑来。

④父亲说:“高粱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⑤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粱。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要站得像高粱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要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粱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⑥我虽然练不出高粱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