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四季之美同步试题

课外阅读。

元帅的马

元帅是一军之主,他的坐骑当然也是百里挑一的。

战马勇勇因为“长一丈,高八尺,全身无一根杂毛”,而且在实战中练就一身铁胆,还有奔跑如飞的本事,被元帅一眼看中,成为令人羡慕的“帅马”。

元帅干的是“运筹帷幄之中”的活儿,偶尔用马也不过巡逻营房,查看地形而已。勇勇以前冲锋陷阵惯了,开始还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

它想: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想博个功名吗?现在轻轻松松且比以前风光得多。上次军队凯旋,皇帝亲自出城郭迎接得胜之师,勇勇走在万马之前,俨然是马之中之帅,那得意劲儿就甭提了。勇勇越发懒散了,有时元帅叫士兵带它去练练腿,它也只是小跑一阵就回来,士兵也不敢对它怎么样。有一次,前线被敌人突破,兵败如山倒,危机大本营。元帅骑上勇勇,带领侍卫赶紧撤退。勇勇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仍奔跑如飞,实际上它也是尽了全力,可勇勇一下就被甩在后面,元帅不得不换了另一匹马。再后来,勇勇不再是马了,而是八大块香喷喷的烤肉了。

(1)、“它想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是想博个功名吗?现在轻轻松松且比以前风光得多。”这是描写,表达勇勇的心情。
(2)、“元帅还是不得不换了另一匹马”的原因是
(3)、勇勇由一匹“奔跑如飞”的战马成为“八大块香喷喷的烤肉”的根本原因是
(4)、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触?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巴   金

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 走出了灵堂,却又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看吧,这是最后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着头。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扶着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站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着引路人的肩默默地退去了。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 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 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或远或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禁想着:这难 道不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有删改)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我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筋里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却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青山常在

佚名

在这个东北林区,马永顺,满怀喜悦地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林区开发建设,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回报党的恩情。

一个采伐期,马永顺曾靠一把弯把锯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在林业战线得到推广。

马永顺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岁月如梭,可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对他的教诲还在耳边响起:“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要多造林、多栽树,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估算了一下,他为共和国建设大半辈子,采伐原木大约36500棵,欠大山的这笔情,要用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

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林子一年年长高。1982年,年事已高的他要退休了,却惦记着自己还有8000多棵树没栽。“这个欠账不还完,我死不瞑目。”他说。此后,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

1991 年,已是近80岁高龄的马永顺估算了一下,他砍伐的树木数量还差近千棵没栽,他原打算用两三年时间把树栽完,但子女们怕他累坏了,于是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从这年起,每年五一劳动节,由全家老少三代组成的“马家军”上山造林。终于,马永顺的夙愿实现了。这时,马永顺却笑着说:“‘账’是还上了,可造林不能停。只要我的身子骨不散,就还要上山栽树。”

秋季造林成活率高,而且一次造林一次成型。马永顺一听到这种新鲜事,马上就开始实践。他率领晚辈上山开始了第一次秋季造林。第二年春季一看,秋季栽种的1500棵新树绝大部分成活。从此,他就率全家开始了春秋两季造林。

马永顺从 1982 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已坚持17年造林不止,他和家人已植树5万多棵。1998年,他因此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马永顺看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特别高兴。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英明,林业有救了。我只要生命不息,就造林不止,给后人多留下一片青山。”

(根据相关人物事迹改编)

阅读。

出卖住宅

ㅤㅤ有位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林木环绕、优雅安静的湖边。他的住宅后面是绿油油的草坪,前面是鸟语蝶飞的小花园,再前面就是微波荡漾的湖水了。然而,他还是不得不决定去养老院,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无人照顾。

ㅤㅤ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ㅤㅤ欲购房者蜂拥而至,从底价18万英镑,很快炒到了24万英镑,30万英镑……购买者络绎不绝,价钱也越来越高。但老人一直抑郁地低着头,默不作声,因为他舍不得出卖自己的住宅。

ㅤㅤ老人伤心地走出喧闹的客厅,来到幽静的花园,惆怅地环顾了好一会儿,长叹一声,颤颤巍巍地坐在长椅上,凝视着天上那朵漂泊不定的孤云。

ㅤㅤ正当老人长吁短叹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在老人面前徘徊着,似乎有难言之隐。突然,他弯下腰,微笑着低声对老人说:“老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很穷,只有1万英镑。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会让您像我的亲人一般依旧生活在这里,依旧保留您所有的习惯。我们会一起喝茶,读报,散步,您每天都会感到很快乐——请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

ㅤㅤ老人颔首微笑着,甜甜地微笑着。他慈祥地紧紧握着年轻人的手,高兴地以1万英镑的价钱把住宅卖给了他。在场的众人都目瞪口呆。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漂亮,那么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妈妈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儿卖给你。”玛娅摇摇头,(娇羞 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哇!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拿着 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鞋子跑掉了多少次。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眼巴巴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店,风暴般的忧伤(充满  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也就一下子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儿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⑪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⑫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的遗愿,爷爷说他当时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____。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⑬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