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六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二十)

阅读理解

一只皮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递给他。

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

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这是一篇小小说,请写出它的主要内容。
(2)、小说的主人公是,他是一个的人。文中哪句话突出表现了他的这一形象? 请用波浪线画出来。波浪线
(3)、画横线句中,“略”的意思是,“略一沉思”是对小鞋匠的描写,文中没有写出小鞋匠当时的心理,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小鞋匠当时会这样想:,从中我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4)、小说原文写到“军人迈着大步走了”就结束了,如果要在这之后补上小鞋匠的表现作结尾,联系全文的语言特点,你觉得该怎样补?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举一反三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下来,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不但不因此(自大  得意),反而有几分愠怒。以后再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我问他,他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儿去访兰。

②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地上铺着一层寒烟;香气(热烈  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能闻到。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想要动手挖一株回家。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我说:“这里的好!”

④“怎么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味儿不同吧!”“是的。”

⑤“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⑥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  赏识)的景。

⑦“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

⑧“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⑨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生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⑩“这正是它的不俗之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地有香它的灵性。”

⑪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我为它的这种纯朴而高兴,同时悲叹以前喜爱它却无形中huǐ了它。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看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⑫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我一直未敢忘却。

(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样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时间抓得更紧了。不管斗争多么激烈,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 80 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他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苏武牧羊

何玮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g)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宁死不屈,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绝不能受侮辱!”说着便要抽刀自尽,幸好被人救下。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苏武见到卫律,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国家,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卫律无言以对,满脸通红,羞愧而去。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养。哪天生出小羊羔,哪天就放你回国。"说完就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北海边野草遍地,荒无人烟,唯一和苏武做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选自《史记故事——中华经典故事》,有删改)

[实用性文本阅读]下面是妙妙找到的革命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顶红军帽

①胡东生是长征开始时加入红军的小战士,当时才16岁。东生是个苦娃子,从小父母双亡,参加红军以后,打仗、行军、饿肚子他都不怕,惟有一件事,他的心里总是觉得委屈,那就是他一直没能戴上一顶红军帽。

②唉,要是有顶红军帽多好,那才像个真正的红军呢!没有帽子怎么能算正式的红军呢?

③因此,行军路上,东生总是找一切机会缠着指导员要帽子。指导员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身体不太好,一路上,东生总是听到他不停地咳嗽。指导员对东生特别关心,每次东生缠着他要帽子,指导员总是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半哄半劝地说:“以后一定发给你。”

④可是,东生的帽子一直没有得到,因为当时的行军路上,连一根布条都难找到,哪里有帽子发啊!

⑤有一天,在爬过第二座雪山时,小东生实在走不动了。他两天没有吃粮食,饿得两眼直冒金星,脚上的鞋子早走烂了,光着的脚丫子冻得裂开了血口,一步一步,小腿也肿得老粗。东生看着望不见顶的雪山,心里想,这下完了,不由得哭了起来。

⑥“东生,为什么哭啊?”

⑦指导员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东生赶紧擦了擦眼泪抬起头来。只见这几天指导员变得更加憔悴了,他的颧骨突得更高,胡子有半寸长,脸上苍白消瘦,一走就喘粗气,显然指导员的病更严重了

⑧“指导员,我饿得走不动了。”

⑨指导员坐到东生的旁边,帮他揉了揉脚。这时,小东生从指导员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爱,他的心里热乎乎的,于是,他站起来,跟着指导员又向前走了。

⑩东生和指导员一边走,一边听指导员讲话。他用低低的声音对东生说:“革命是艰苦的事,可是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因此,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甚至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住。”

⑪第二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东生又落在队伍后面了。突然,他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雪地里,走近一看,啊,竟是指导员!东生吃了一惊,连忙上去,想把指导员扶起来,可是,指导员的脸差不多像地上的白雪一样,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⑫指导员睁开了眼睛,看着东生说:“不要管我……你去吧……不要掉队……”

⑬东生伏在指导员的身上哭起来,指导员慢慢脱下自己的帽子,轻轻地说:“东生……红军帽子……给你……”

⑭东生心里就像刀扎一样难受,大风卷着雪块,疯狂地吼叫着。也不知过了多久,东生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指导员的身躯已经僵冷了,这时,东生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他坚强地站起来,找了些树枝掩埋了指导员,戴上指导员的帽子,迎着风雪,毅然向前走去。

⑮泪水在东生的脸上像决了口的河流一样,一串一串地顺着腮面滚落下来。

⑯东生就是戴着指导员的红军帽走完了长征路。

⑰在忻口保卫战中,东生英勇牺牲了。临死前,他从身上掏出那顶红军帽,交给班里的战士,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死去……”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