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理解

    一只皮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递给他。

    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

    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这是一篇小小说,请写出它的主要内容。
    【答案】
    (2)小说的主人公是1,他是一个2的人。文中哪句话突出表现了他的这一形象? 请用波浪线画出来。波浪线
    【答案】
    (3)画横线句中,“略”的意思是1,“略一沉思”是对小鞋匠2的描写,文中没有写出小鞋匠当时的心理,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小鞋匠当时会这样想:3,从中我看出他是一个4的人。
    【答案】
    (4)小说原文写到“军人迈着大步走了”就结束了,如果要在这之后补上小鞋匠的表现作结尾,联系全文的语言特点,你觉得该怎样补?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卢沟桥烽火(节选)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 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 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②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 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 头的宛平县城。

    ③第二天凌展,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 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 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 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 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④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 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 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请认真阅读《吹糖人》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吹糖人

    ①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被会脚板下生风 , 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睁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②糖人师傅的手像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又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兔子,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小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哭。“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镚儿,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去。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边,说说笑笑地走出老远、老远。

    ③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孩子们凭借想象,讲述糖人的故事,这个这么讲,那个那么编,嘻嘻哈哈地说个不停。猛然发现糖人要融化,这才想起应该吃掉。可是谁吃第一口,又成了难题。大家让掏钱的孩子先吃,掏钱的孩子又让别人先吃。推让好久定不下来,只好猜拳。猜胜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糖人就这样渐渐地融化了,消失了。

    ④我的童年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事情却经常想起。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自然想起那些小伙伴。原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我们村的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

    我们家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似的。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有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老两口带着歉意说。“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多好的古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村里的人们都清楚,那口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可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不争地位,不计报酬,对人们无所求,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选文有删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 红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A.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③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

    ④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⑤“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⑥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⑦B.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⑧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⑨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⑩鲁迅先生就问我:

    ⑪“有什么事吗?”

    ⑫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⑬C.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⑭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⑮“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⑯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有改动)

    奇特的家书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的缘故,他们几乎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有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来自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

    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刚抬起,里面的信就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叶子在空中翻转了几个来回,缓缓落到了地面上。

    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盲人。我家就我一个孩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收到信后,我又将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喊她的声音……”

    一时间,教室里寂静无比。我听到几个女生抽起了鼻子。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