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作业大检查月考试卷

阅读《深挖一眼井》,完成问题。

深挖一眼井

①近日阅读,看到曾国藩的一句话“用功譬如掘井”,掩卷深思,感触颇深。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如“掘井”,认准一处,心无旁骛,充分用功,不断深挖,自有清泉涌出之日。这里的专注、用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但二者之间,首要的还应该是专注。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专注是每一位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②专注是对心中理想信仰的执着坚守。【甲】袁隆平88岁高龄还坚持行走在青岛的盐碱地里,审视他的杰作——超级水稻。这位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吃饱肚子不挨饿,这一人生理念陪伴他度过了奔跑的青春、跋涉的壮年,还一直激励着他在夕照辉映的路途上挺直腰板前行。还有许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埋头于单调寂寞、无人喝彩的工作,他们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曲折,心中的理想信仰始终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奉献融化于内,才气勃发于外,从而成就了生命的丰盈。

③专注往往能让人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乙】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思是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的缘故。正是因为“用心一也”,身小体软的蚯蚓才能积聚起不竭的勇气与力量,食埃土,饮黄泉。如果干什么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那最终只能蹉跎时光,一事无成。

④涵养专注力,责任与担当是最好的守护者。已经离开我们的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叩开地球之门,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他一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就热泪盈眶,他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的专注源于他的责任与担当,源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殷殷的强国梦。

⑤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专注方能根除沽名钓誉之心,荡涤急功近利之意,褪去冒进浮躁之气。只有专注,我们才能凝心聚气,倾力深挖一眼井,迎来清泉涌出之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本文②—④段,你认为如何才能“深挖一眼井”?
(3)、根据选文内容,下面的链接材料放在【甲】【乙】哪处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

选择:                处    理由:                                                                                         

举一反三
掌心化雪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的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炸了锅似的,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到:“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奖品是围巾,三等奖奖品是手套。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到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藤野先生(片段)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阅读《索契》,回答后面问题
索 契
①索契,位于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强区与格鲁吉亚接界处、黑海沿岸,其道路和楼房均依山势而建,在这里乘车观光,最能体会峰回路转的杌觉愉忱。宽40至60公里,东西长145公里,是俄罗斯最狭长的城市,也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索契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疗养地点,他在这里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冬奥会在这里举办。
②索契自然气候得天独厚。得益于依山傍海的独特地理条件,索契成为地球最北端的亚热带气候区。大高加索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黑海又像巨大的“暖水袋”一样散发热量,使索契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半年时间都可以下海游泳。索契一年有2/3的日子艳阳高照,很多疗养院都设有日光浴室、冬季花园和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冬季海水泳池。
③索契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大高加索山为爱好山地旅行和山地滑雪的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丽萨”湖位于海拔950多米高的山顶,景色独特秀丽, “阿虹”山是索契地区的最高点,在山顶建有了望塔,可以欣赏到高加索山的全景和风景如画的海岸。“坚德拉利”公园是亚热带植物的宝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亚热带植物在这里都可以看到。索契市的森林覆盖率达82%,植物种类繁多,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约1500种属终年常绿植物。索契的海岸也绵延着大片天然海水浴场,这些浴场自然条件优越,服务设施完备。在索契一年中平均有240天是晴天,你可以在一天的时间里,登上高山滑雪,然后到大海畅游。
④索契城建立于一百六十年前,是黑海边俄罗斯最大的城市之一。索契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四十万年前索契开始有居民,欧洲人的最早祖先克罗马努人就是生活在这儿。拜占庭帝国的普罗科匹厄斯在笔记里用拉丁文写道:帝国黑海海岸的本族人为索契。在高加索战争结束后,索契就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1898年正式建立城市,索契被设为旅游地。整个地区发现疗氧氢泉后,城市的命运由此改变了。从那时起它就发展为一个疗养胜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涌现出了数百个疗养地、温泉所。大部分的疗养所用来治疗支气管、肺和神经紊乱。现在它是俄罗斯最好的疗养胜地,沿海岸及在山里大约有二百五十多个疗养地。
⑤索契是一个有许多鲜明对比的城市,特别是地形和气候。索契两边是海,位于早期高加索山脉上。索契的气候是血热带,冬天的平均气温为八到十摄氏度,夏天的气温很少超过三十摄氏度。与北加利福尼亚一样,从四月到十月都可以在海里游泳,十月到五月则可以在坡上溜冰:这儿有棕榈树、香蕉树和柑橘树,鲜花常年盛开: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属于国家公园或高加索州的一部分。最优秀的俄罗斯建筑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建造了索契的主要名胜。
⑥综上所述,2014年冬奥会在这里举办,的确是很好的选择。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灯》,回答下列小题。

    ①我和新中国同龄。记忆中的灯也如我一样拔节成长。

    ②我刚刚记事时,我家窗台上放着一盏父亲自制的黑乎乎的小煤油灯。灯托好像是个矮矮的烟色旧瓶子,瓶口上盖着一个中间钻了洞的圆铁片,把一小绺棉线穿过去做灯头,点燃后能发出微弱的光。晚上,母亲常在灯下纳鞋底,缝衣服。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母亲就用针往上挑挑灯头,马上就会亮些,不过烟也冒得高了,我凑近灯玩时,时常会被燎到头发。第二天清早,我常看见母亲的鼻子、眼睛周围都是黑的,而靠着灯的那面墙也总是黑乎乎的。

    ③上学后,我家有了一盏泡子灯,灯有一尺多高,分灯托和灯泡两部分,上下都是玻璃的。灯托上有个带花纹的扁圆“肚子”,是装煤油的,一个穿灯头的金属灯碗拧在上边,旁边有一个能调节灯头大小如扣子一样的小轮儿,上面扣的是半尺多高带肚的烟筒状透明灯罩。这灯比原来的小煤油灯亮多了,常招来小飞虫围着它飞来飞去。有时飞到灯泡上面的小飞虫会被烫死,于是我便一边轻轻用铅笔捅下它的“尸体”,一边说着“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有了这盏灯,我家便成了“富裕户”,每天晚上都有几个同学来我家写作业。把灯放在炕桌的中间,我和同学围着它写作业,都能沾“光”。只是这盏灯要比原来的小灯费油,我三天两头得去街里的商店打煤油。为省钱,不做活儿或不写作业时,母亲就尽量把灯头拧小。那时候我们都盼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④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镇通上了电,我家安上了电灯。记得电灯亮起来的那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激动得半宿没睡。爸爸把里外屋相隔的窗户纸撕下来,换上了两块玻璃,把电灯吊挂在里屋玻璃窗上,十五瓦的灯泡能把里外屋都照亮。妈妈说:“这辈子没白活,赶上有电灯了!”爸爸说:“有了它,我晚上都能做木工活!”我更是高兴地上窜下跳,喊着:“我趴在被窝里都能看书喽!”上中学以后,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电灯棍儿”,一个教室里就有十多根,晚上亮得如白天一样。上晚自习时,再也不用几个人围着一盏提灯写作业了。

    ⑤后来,家里家外都成了灯的世界,电灯不仅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而且生活也因为它变得光灿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灯开始在我家“落户”。有台灯、壁灯、吸顶灯;红外线灯、节能灯、热能灯等。我在台灯下看书写作;在温柔的壁灯下看电视;在“灯霸”下洗浴……灯,照亮了屋子,照亮了生活,也带我进入了奇妙无比的世界。

    ⑥夜晚,走在大街上,不同式样、不同光亮的路灯、彩色广告灯、门脸装饰灯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汇成灯的海洋。漫步在运河边,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倒映在河水中,格外好看。经过寒冬的人才知春天的温暖,经历黑暗的人才更感光亮的可贵。望着今天这绚丽的灯的世界,想着父辈经历的没有电灯的年代,我幸福着,陶醉着,骄傲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