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作业大检查月考试卷

阅读《深挖一眼井》,完成问题。

深挖一眼井

①近日阅读,看到曾国藩的一句话“用功譬如掘井”,掩卷深思,感触颇深。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如“掘井”,认准一处,心无旁骛,充分用功,不断深挖,自有清泉涌出之日。这里的专注、用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但二者之间,首要的还应该是专注。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专注是每一位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②专注是对心中理想信仰的执着坚守。【甲】袁隆平88岁高龄还坚持行走在青岛的盐碱地里,审视他的杰作——超级水稻。这位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吃饱肚子不挨饿,这一人生理念陪伴他度过了奔跑的青春、跋涉的壮年,还一直激励着他在夕照辉映的路途上挺直腰板前行。还有许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埋头于单调寂寞、无人喝彩的工作,他们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曲折,心中的理想信仰始终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奉献融化于内,才气勃发于外,从而成就了生命的丰盈。

③专注往往能让人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乙】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思是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的缘故。正是因为“用心一也”,身小体软的蚯蚓才能积聚起不竭的勇气与力量,食埃土,饮黄泉。如果干什么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那最终只能蹉跎时光,一事无成。

④涵养专注力,责任与担当是最好的守护者。已经离开我们的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叩开地球之门,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他一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就热泪盈眶,他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的专注源于他的责任与担当,源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殷殷的强国梦。

⑤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专注方能根除沽名钓誉之心,荡涤急功近利之意,褪去冒进浮躁之气。只有专注,我们才能凝心聚气,倾力深挖一眼井,迎来清泉涌出之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本文②—④段,你认为如何才能“深挖一眼井”?
(3)、根据选文内容,下面的链接材料放在【甲】【乙】哪处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

选择:                处    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阅读《奇妙的克隆》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①“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②这是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③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④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哭诉:“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⑤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⑥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⑦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父亲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在我的帮助下,他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⑧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⑨绚烂的夕光中,他摇晃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铆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⑩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⑪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记得同学们不无羡慕嫉妒的眼神。

    ⑫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⑬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再不要赌了……”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⑭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我都不知道一家子是如何挨过严冬的。

    ⑮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⑯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出发。

    ⑰父亲总是说:“节省要从坛子口开始。”意思是等一坛子米快吃完了,再节省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吃过麦米粥、杂粮焖饭、高粱粑子,但我们家的大米缸,从未空过。我们穿过补丁缀补丁的衣裤,但我们的冬天,从未挨冻过。

    ⑱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⑲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炉火,披一件寒衣……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⑦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旅融合新动能持续加持“文化年”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富有文化气息的文旅假日活动,会带来浓浓的年味儿。

②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以产品融合、要素关联等方式聚合重组,是提升旅游品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③文旅融合持续产生新动能,衍生行业新态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信息,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元,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不同于以往主要依赖旅游景区的传统旅游模式,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了新思路、新样本、新高度。许多城市纷纷“卷起”,将特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城市旅游,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哈尔滨冰雪世界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绘就出一幅幅充满消费活力、富有文化气息的生动图景。

④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让人们能够舒心出游、乐享假期。文旅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年轻人热衷于“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新模式,喜爱“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亲切温情的语言表达形式。各地在提供便捷周到的文旅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换着花样把远道而来的游客“宠上天”,促进“流量”变为“留量”。许多城市开通旅游专列,为乘客送上特色礼品;遇降雨降温天气,景区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游客深夜堵车,文旅局冒雪上山送物资。部门联动强化社会治理,营造和谐文旅市场环境,丰富文旅服务内容,以文明旅游风尚浸润心灵。

⑤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强节假日期间文旅精品产销保供。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叉融合、跨界结合,不断培育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⑥一方面,深入挖掘文旅基础资源。北京市统筹全市文旅资源,以“欢乐春节,畅享京城”为主题,推出文化过大年、非遗过大年、演艺过大年、冰雪过大年、亲子过大年、京郊过大年共六大系列7000余场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

⑦另一方面,以“文旅+”带动多产业同驱并进。“文旅+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游玩全新体验,“文旅+教育”助力各学段开展“行走的课程”,“文旅+乡村”以中国乡村文化打造“村晚”等沉浸式春节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这些跨界融合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风格鲜明、品质优异的文化旅游产品。

⑧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全国多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繁荣向好。文旅融合大有可为,必将持续释放新动能,营造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助力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欢腾热闹的“文化年”。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9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修鞋匠

雪樱

①济南的春天,风大,七八级大风见怪不怪。小区对面空地的一角,修鞋阿姨躲在自制的帐篷里,只把脑袋露在外面,有活儿时人才钻出来。好几次我路过,碰见她在吃饭,马扎上搁着老式长方形铅制饭盒,她手里握着馒头,就着炒的辣椒疙瘩丝,吃得心满意足。喜欢这位阿姨,就是喜欢她的安静,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一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的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附近大学的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脑门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老人的脸涨得通红,说不上是激动还是着急。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簇新、铮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可爱得像个孩子。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功夫,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外教每天路过修鞋摊,隔着老远就和他热情地打招呼,慢慢地,老先生也学会了说“hello”和“goodbye”。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装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出来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 “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⑦《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这正是文学家曹雪芹的警示之笔。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5月06日第07版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