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消失的星期一

一休

①窗外在下雪,小费一觉醒来。看了看日历:星期二。

②那么昨天就是星期一了。可是,小费完全没有记忆。

③星期一做了什么呢?绞尽脑汁,想到脑子生疼,还是想不出来。那个星期一似乎是被凭空挖去了。

④静下心来之后,小费突然觉得他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在星期一做过任何事了。

⑤这天是工作日,小费问旁边工位的小王:"星期一你做什么了?”小王开心地说:“到年底了,自己做了一下新的年度计划,决定不荒废时间,在新的一年好好提升一下自己。”

⑥背后的老李听见了,说:“小王不错呀。我呢,昨天带孩子去了博物馆,好好研究了一下三国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孩子也有很大的收获,写了一篇精彩的参观作文。”

⑦下班的时候,小费路过领导办公室,领导还在打电话,像是在讨论年底的总结大会在哪里举办,还说了昨天,也就是星期一定的方案。

⑧为什么他们都有星期一的记忆,而我没有?小费感到这事有点费解,越发失落起来。

⑨回到家里,他一脸惆怅,妻子莎莎问他:“怎么回事,一天到晚魂不守舍的。”小费说:“你昨天做什么了?”

⑩莎莎愣了一下,说:“昨天孩子发烧不止,我带她去医院了。”

⑪小费不解,问:“那我呢?我在哪里?”莎莎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准备去洗衣服。

⑫晚上,小费又开始一天的发呆时刻。他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可以远离所有的烦恼。

⑬不一会,完全放空了自己的小费,忽然听到窗外有哭泣的声音。他凑到窗户前定睛一看,那是一团说不清形状的东西。但凭着感觉小费认出它来了,它是星期一。

⑭星期一满身污水。

小费打开窗户把它拿了回来,洗净,晾干。想把它粘在自己身上,可怎么也粘不上去。他开始后悔。已经很久了,他不在乎怎么过星期一。他原以为,每天都没什么区别,岁数这么大了,努力不努力都是这样了。可是没想到整个星期一的时间会被这么清晰地切割走。

⑯想到这里,小费开始哭泣。

⑰这时候,星期一说话了,因为它被抛弃了太久,声音也显得很虚弱:

⑱“小费,我原来是紧紧貼在你身上的,但是你无数次忽略了我,越来越松,好几次差点掉下来。到最后还是掉了。我在外面已经流浪了一个月了,再晚一点,就会被掌管星期一的神官收走了。”

⑲“而且,”星期一顿了顿,继续说,“不止是星期一会被收走,那个不敬重时间的人,会慢慢失去生命中的任何一天。你身边也有失去别的日子的人,但他们没有任何知觉。有的人更严重,会失去某个月份,甚至一整年都会消失。”

⑳小费好像就要醒了,问,“那结果——”他还没说出来,有个严厉的声音传来:“看你多嘴。”星期一赶忙捂住嘴,再也不敢出声…

㉑小费的脑袋很沉很沉,身体仿佛坠入了深渊。醒来后的他对这个梦一样的场景没有任何印象。几天后,雪停了。阳光洒进房间。小费睁开眼,看到床头的电子日历,上面赫然是星期一。

㉒小费____。

㉓此时的星期一从没有如此甜美和清澈。

(有删改)

(1)、选文中每个人的星期一都呈现不一样的状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别人的星期一

小费的星期一

小王

老李

领导

讨论年底总结大会方案。

妻子

(2)、品味第⑤段画横线的语句,分析小费当时的心理。

小费打开窗户把它拿了回来,洗净,晾干。想把它粘在自己身上,可怎么也粘不上去。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那个“严厉的声音”,你认为最有可能来自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为什么?

A掌管星期一的神官

B小费身边失去别的日子的人

C放空了自己的小费

(4)、文章结尾处,面对赫然出现的星期一,小费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联系全文,想象小费当时的心理、行为,在文中空白的横线处展开细节描写。(80字左右)

【小贴士】“细节”要真实,想象合理,符合上下文内容联系;语言力求生动简洁,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当时的态度和心理。

举一反三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蚕食桑吐者丝,蜂采花酿者蜜,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三者的共同点是善于创造。这里面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善于读书,既要善于吸取精华,又要勇于创新。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吃桑而吐丝正是春蚕的可贵之处。蜜蜂终生酿蜜忙,整日累月不辞辛劳地采花酿蜜,则是蜜蜂的可爱之处。倘若失掉了“吐丝”和“酿蜜”这一基本点,春蚕和蜜蜂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不值一谈;如同吃饭一样,读书也有个“会吃”“不会吃”“吃好”“吃坏”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掉以轻心。
        ③汉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于读书,巧运心思,把书读活,才能不为书奴仆,才能真正领略“斗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胜景,做到“汤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否则,充其量只能变成一个书橱,更有甚者会害己害人害革命。在我党历史上,王明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员。他不顾中国国情,一味教条地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机械地照抄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他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期间,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大搞盲动主义、冒险主义。结果,使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他自己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民的清算,最终叛国投敌,成为历史罪人。
        ④在读书方面,毛泽东堪称我们的楷模。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反对“读死书”,提倡创新。他读马列的书,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驱虎豹、惩腐恶、追穷寇、缚苍龙,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学习前人诗词不落窠臼,大胆创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可见,读书只有善于创造,才能将获得的精华化为己有,真正像蚕那样吐出鲜亮的丝,像蜜蜂那样酿出甘醇的蜜。
        ⑤善于读书,既吸收又创造,才能增智慧,长才干,获得成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①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最终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而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成为主流。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传播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首先,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具有多样性。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有很多,网上论坛作为网络组织传播途径,为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方便;而网站作为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则成为个人、组织及国家机构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微博为个人发布信息提供了捷径。同时,一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像贴吧、微信等。另外,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QQ等,都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传播的常用方法。
       ③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当前人们的关注点十分广泛,过去以单一形态传播的信息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但网络信息资源却能突破传统限制。网络信息资源借助多种传播形态,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将各领域资源和各种文件类型在互联网上传播。网络信息资源涉及的领域可以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娱乐等再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件类型可以是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和文献信息索引,也可以是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网络信息资源可谓应有尽有,这些都尽可能地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④再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速度具有___性。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及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的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把事件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在网络上公众可以看到事件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
      ⑤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人类突破了时空的约束,步入了自由的王国,不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丰富了人们的见识。

阅读莫言的《我的母亲》,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

       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使我终生难忘。

       ④我记忆中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上!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⑥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我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着我,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 , 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⑦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地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⑧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⑨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但是,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分配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⑩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添油加醋,还会投母亲所好,编一些情节。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母亲,连姐姐、婶婶、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会说:“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民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选自莫言《讲故事的人》,有删节)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

齐月园

    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

    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⑦除了交通信号灯外,人们还常常在城市的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些红色闪烁灯来保障夜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防止撞机事故发生。红色还用来表示危险、紧急之意。例如,消防部门就采用了红色标志,而且一些消防器材和消防设备也都被涂成了红色。

(选自《科普时报》2019.2.1,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②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③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⑤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⑥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⑦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⑧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⑨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⑩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⑪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⑫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⑬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⑭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⑮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⑯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⑰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⑱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⑲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 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⑳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选自《人民日报 》,2020年2月 )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