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黄石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阅读下而文章,完成各题。

漆艺:有“用”才能“活”

①泱泱中华五千年,诞生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楚文化是其中一朵奇葩。髹(xiǖ)饰绝艳的漆器,展示出楚人精湛的造物技术和清奇的美学品格,传达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自由浪漫的精神。

②楚漆器上的楚美术,与同时期的古埃及、古希腊美术相比,毫不逊色。在当时漆器渐成为当时日常生活用器的主流,并摆脱对青铜器的模仿,以柔美优雅的线条、大胆鲜明的色彩,彰显华夏民族风范。

③然而,漆器在今日中国却难以再现昨日辉煌。在昔日楚国都城荆州,虽有荆楚非遗传承基地和漆器作坊,但成本高昂、费工费时、艺术原创力缺乏等原因,导致大多数作坊以仿制出土器物为谋生手段。这种仿制绝不是对楚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近些年,当地文化部门重点调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谱系,以确定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方式,传承楚漆器文化,却难以真正扩大楚漆器的影响力。漆器依然未能获得大众认可,从而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④在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日本的做法可资借鉴。其对于本国传统漆文化“飞驒(tuó)春庆”的保护最具典型意义一日本设计委会向设计师发出邀请,设计新式生活用品,重新唤醒“飞驒春庆”传统漆器的活力。这样的创作理念吸引了日本国内多位设计大师。往常因为对工艺文化、传统造型的理解和经验不深,设计师对传统工艺望而却步,这种显现因“飞驒春庆”本地漆艺手工艺人的加盟而改变。传统工艺通过简约设计,重新拥有进入现代生活的可能。

⑤“长寿企业其长寿的秘诀,首先是有通古知今的传人。”这句话深刻阐明了传承的秘诀在于通古知今,即通晓过去的技艺,了解如今的趋势。的确,传统工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真正复活。手艺人固然更懂工艺,但设计师更了解如何让“产品”适用于当今社会。楚器毫不色于日本的春庆漆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中国人更加注重日常用品体现生活品位的深层内涵。通过手艺人和设计师的协作,促进古老的漆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⑥港器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所蕴含着的楚人浪漫自由的精神,依旧熔铸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就是让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中国确立现代价值而更具意义。

(注)髹饰:用漆漆物   驒:毛色呈鳞状斑纹的青马。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漆器具有线条柔美优雅、色彩大胆鲜明的特点,楚漆器上的楚美术,与同时期的古埃及、古希腊美术相比,毫不逊色。 B、近年来,荆州文化部门通过确定、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传承楚漆器文化,却难以真正扩大楚漆器的影响力。 C、多位设计师加盟“飞驒春庆",改变了本地漆艺手工艺人因对创作理念、传统造型的理解和经验不深,望而却步的情况。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更加注重日常用品体现生活品位的深层内涵,这要求漆文化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楚漆器具有的特点。
(3)、文章认为,如何才能促进古老的漆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niiu”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l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形”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 iiu”订户选择文章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阅读达•嘎日玛(蒙古)的《我那莽撞的17岁》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青青的山坡上,报春花正次第开放。查玛采撷枯草中的报春花,身子一起一伏。她偶尔左右看看,阳光照在她长长的睫毛上,闪闪发光。

       ②我喜欢她却不敢接近,远远地望着她。那头牛犊却形影不离地跟着她。它去年冬天刚刚出生,查玛用心呵护,它长大后便形影不离地跟着她了。

       ③我若是那头牛犊多好,能够得到她轻轻地抚摩……查玛一定不怎么喜欢我。谁会喜欢衣衫褴褛、瘦若干柴的邻家17岁男孩呢?那时我们刚刚迁徙至此。我只有在需要牛奶时才去查玛家。那家的女主人和蔼可亲,她给我装了满满的两瓶牛奶之后,又给了我一些牛初乳。在一旁蹬着缝纫机忙碌的查玛看了我一眼,微微一笑。我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满是查玛的微笑。我暗暗想,我一定要想尽方法博得查玛的欢心。查玛喜欢花。那次她赶牛犊时,我捧着一大束报春花出现在她眼前。

       ④“你好!”我把花束递给她。或许是因为那捧花,她眼中含笑,与我握手。

       ⑤“跟我一起赶牛犊吧。”她说。我们从山坡的一边开始赶。还没有长出犄角的公牛犊轻轻顶了我一下,或许是在保护自己的主人。我先是一惊,之后又想如果能化险为夷,这头牛犊定会成为我和查玛聊不完的话题。我从怀里掏出烙饼,撕了一些喂它。它像是在吃嫩草,嚼着烙饼。

       ⑥“咯咯咯……”查玛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我想她并不反对我这样做。

       ⑦“你……有空吗?”我鼓起勇气问道。

       ⑧我们来到河边。之前,我用书本粗糙的纸张做了一条船。

       ⑨“我们赛船吧!看谁能拿第一!”看来查玛非常喜欢这游戏。

       ⑩“好啊!”当我的船要超过查玛的船时,公牛犊跑过来顶了我一下,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钻出来的。我险些掉进河里,一只靴子湿透了。

       ⑪“哈哈哈!”查玛嘲笑我。

       ⑫之后我们常常见面。我相信查玛一定会成为我的恋人。我是多么想搂住她,轻吻她,只是这头牛犊一点都不懂得谦让,不让我碰她。我得想办法对付它。

       ⑬夏天来了。6月末,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带了一只旱獭来。旱獭肉用野葱熏香后真是美味。我背着家人弄了一块肉去找查玛。

       ⑭“给!你吃旱獭肉吗?”她用洁白的牙齿将肉吃了个精光。可惜,肉就只有这么一点

       ⑮为了博得她的欢心,我背着哥哥的猎枪上了山。我看到一只旱獭在洞口附近悠闲地吃草。

       ⑯“哞,哞……”旱獭被牛犊吓回了洞内,又是这头牛犊坏了我的好事。

       ⑰我疯掉了,把瞄准猎物的枪口转向了牛犊。牛犊踉跄了几下,腿上流出了鲜血。此时我后悔莫及,向牛犊走过去。牛犊流着殷红的血跑远了。

       ⑱我终于有了收获,打算为查玛做一顿美美的野餐。

       ⑲去她家,她不在。再去,还是不在。我变得焦躁不安。

       ⑳“查玛呢?”我问道。

       ㉑“去苏木(镇)里了,她让你不要再找她了……”那家的女主人便 不再言语,给我盛了一碗酸奶。

       ㉒我准备回家时,公牛犊横在了门口,它腿上的血已凝固。

       ㉓“哞,哞……”

       ㉔为什么要伤害这小东西呢?至今我都觉得在那次决斗中,两头公牛犊都受了伤。我从我的衣带上撕下一条布,为公牛犊包扎。

       ㉕走出邮她的家门,我心痛至极。

       ㉖哦,我公牛犊般鲁莽单纯的17岁哟!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师傅,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⑪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田垄秧绿

①春风如笔,将大地染成一幅绝美画卷。漫山遍野的翠绿中,最显眼的当属乡下农人的杰作——田垄。田垄呈梯形,伴山谷溪流而下,一垄连着一垄,有的像圆形石磨,有的像方块棋盘。在农人的阵阵吆喝中田垄苏醒了,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耘。刚走出栏圈的耕牛忙碌起来,用憨实的脚印一步步丈量着田垄的深浅,喘息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越冬的种子再也耐不住寂寞,在温水的日夜浸泡下,身子变得丰满而结实,兴奋地一点点露出尖头儿和嫩芽,仿佛刚出生的婴儿好奇地张望着外面的大千世界。

③此刻,父亲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些可爱的种子,那眼神就像过去看着儿时蹒跚学步的我。然后,将它们一一挥洒在平整均匀的秧田里,以稀松柔软的泥土为床,以阳光通透的大棚为被,直至变得满眼葱郁翠绿的秧苗。

④俗话说:“收成好不好,关键看秧苗。”在农人眼里,长势喜人的秧苗,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希望,蕴藏着丰收的梦想。接下来,就等着下田插秧了,这是庄稼人一年当中最要紧也最期盼的日子。

⑤插秧,乡下人又称“栽田”。小时候,奶奶常常对我唠叨:“过年的肉栽田的工,万万不能耽搁。长大了可要学会栽好田,到时不愁没人请。”我认真地听着并记下,从那一脸虔诚中感受到农人对栽田非同一般的敬重。

⑥一碗荷包蛋洋溢着蛋花香,一壶糖水茶酝酿着糯米甜。大清早,人们打着响亮的饱嗝,三三两两聚集于田头,卷起高高的裤脚争先恐后地下田拔秧。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像极了小女孩头上束起的发髻,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

⑦该插秧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将美好的愿望写在脸上、唱进山歌里,听!那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与期盼。

⑧“布袋和尚”的《插秧歌》有云:“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插秧时,每个人都低首躬身,步步倒退,用深浅不一的绿秧描绘着心中最美的田垄。那低头后退的姿态,分明是对土地的敬畏与膜拜,世代相传、永不停息。

⑨接下来的日子里,阳光和雨水变成了欢喜冤家。农人渴望用辛勤和执着感动上苍。祈祷风调雨顺,一起呵护秧苗茁壮成长。那时,父亲对还在上学的我说,没事就帮忙看秧水吧。于是,每逢假期,我就扛着锄头往田垄跑,做堰引水、除草施肥,就盼着稻秧吐蕊、谷粒饱满,待稻叶由绿变黄时,便丰收在望了。静候成熟时,农人也不闲着,而是不紧不慢地修补粮仓,再把镰刀打磨得锃亮如新。

⑩犁耙水响,秧歌嘹亮,转眼又到了春耕时节。如今,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所取代,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渐行渐远。只是当有一天尝试着追寻生命的记忆时。才蓦然发现,那一棵棵小小秧苗在盛满乡愁的田垄里,依旧岁岁常绿,青春不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秋天

张金刚

①今年秋天,我回家帮父亲“收秋”。他坐在檐下台阶上,抽一口自己卷的大叶烟,烟雾瞬时模糊了他满是皱纹的脸。

②秋天的父亲,活儿最重、最忙碌,可陶醉于大叶烟中的他,又是笑容最多、最灿烂的。我知道,陶醉他的,不全是那枯黄呛人的烟叶,而是轮回几十年的秋收,即使他的秋收半径越来越短。

③屋里一股浓重的花椒气味,勾起我青少年时代痛并快乐的回忆。父亲曾带我在每个初秋,扛着板凳,拿着铁钩,挎着篮子,将墙角地边、沟谷河畔自家的花椒树摘个精光,晒出好几袋干花椒,换笔不小的收入。虽然双手拇指、食指被圪针扎得满是黑点,可心是欢喜的。想来,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④白天,我看见父亲踮着脚,伸长手臂,艰难地摘下一簇簇花椒,然后放进塑料袋里。他伤感地指了指袋子:“老了,不敢登高上树,就摘了这两斤。”望着眼前愈发矮小、走路有些颤的父亲,我不禁触目伤怀

⑤花生,父亲种了两分地,仅仅够自家吃。叶子已然泛黄,布满黑点,到了该收的时候。父亲弯腰沿地垄一路拔过去,缀着花生的花生苗堆了几堆。拔完两垄,父亲蹲下来摘。花生个大饱满,父亲乐得合不拢嘴。拿一颗来吃,他的脸色却变得窘迫起来,原来父亲已经咬不动花生了。

⑥当年,父亲开了多块坡地种花生,一担担挑回;趁着清秋新凉,伴着蟋蟀欢鸣,一家人在灯下摘到半夜。那场景,如诗一般。屋顶上,第一批还未晒干,第二批又已续上。十几袋花生,炒食、榨油、出售,格外珍视。如今这两分地,只在屋顶铺了一小片,干花生只收了一大篮。

⑦红薯是家乡的特产,家家都种。现在,父亲只能拣稍近的地块种一点。收红薯,我只干了一会儿,便觉得殊为不易。刨红薯、手掌磨出泡;撩藤蔓,胳膊累到酸;挑红薯,肩膀压得痛。想象不到瘦小的父亲,是如何坚持这么多年的,顿觉坐在老田上、秋阳下沉默的父亲独自撑起了这个家几十年殷实的春秋。将红薯入窖时,父亲下意识地想要下到窖里,可试了几试,依然瑟缩的腿脚告诉他,已不再可能。父亲让我下窖,他来递,很快完成了他已完成不了的劳作。一旁的父亲有些无奈,可又分明流露出满脸满眼的欣慰:“你干得挺利索,这下冬天有的吃了。”

⑧路遇摘酸枣的邻家大嫂,父亲有些失落沮丧:“今年酸枣卖到6块多,可惜爬不了坡,一颗也摘不回来。”大嫂笑道:“往年,哪个秋天都得跟你抢着摘,这下算是你让着我们了。”父亲腰杆一直:“当年,我也是摘酸枣的能手,是吧?”这一点,我们都认同。可此刻,父亲自己认了输。

⑨靠山吃山。从未出过大山的父亲,对这句话有着生动的实践。秋来,山野藏着的秘密被他一一发现。酸枣自不必说,柿子一泛黄,父亲便用开口的长竿夹下来,泡了两水缸,烧火漤甜,让我们吃个够:野生板栗又面又甜,甭管长在沟谷哪里,父亲年年都会收些回家,给我们当零食:漫山的茅草、荆条是上好的柴火,父亲挥镰从山根割到山尖,每天挑两担回家,在屋后垛起高高的柴垛;偶尔,还会给我装回几枚新奇的野鸡蛋。

⑩眼下,父亲只能将低处的柿子摘些,晒在窗台给我留着:柴垛一直在“吃老本”,父亲也习惯了用电用煤,那“噼噼啪啪”燃烧的土灶、满身的柴草烟火味道,倒让我倍感稀罕了;野生板栗、野鸡蛋,应该再也无法吃到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要不,你试着去收些?” 我一摊手:“我也找不到。”父亲心生怅然:“说来也怪,村里人越来越少,山里的东西也没以前丰盛了。难道大山、土地也老了?”

⑪确实,秋天的屋顶作为父亲劳动成果的秀场,已繁华不再。金黄的玉米,乱滚的核桃、黄豆、绿豆,饱满的花生、高粱、谷子、芝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已成回忆。萧瑟秋风中,黄的、绿的槐叶落满屋顶,又被风吹起,落在院里,落在院里静坐的父亲头上。

⑫我帮父亲摘掉落叶,他一脸苦笑:“脑袋上没几根毛儿了。”我也苦笑:“我都四十多岁了,头发也稀疏了不少。秋风扫落叶,岁月不饶人呀!”我和父亲坐在秋风里,望着清冷消瘦的小院,谁也不再说话。父亲又点了一根大叶烟,抽得猛了些,烟雾呛得他直揉眼,也呛得我直揉眼。

⑬我明白,父亲已坠入生命的深秋,我得常回家帮父亲“收秋”,为余生储藏更多美好与暖意。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