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白鸥-情境题】语文六上 “艺术寻美”之旅第七单元自测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夜语肖邦———与灵魂对歌

赵丽宏

①肖邦被人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称号。琴声如诗,超越了时空,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类心中回荡。我喜欢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创造的美妙音乐,比世界上大多数诗人的作品更深入人心。他的钢琴曲中,有些旋律也许是古典音乐中最能拨动听者心弦的。他的大多数作品无需乐队,只要一架钢琴,便能上天入地,让曲折的诗情翱翔远飞。钢琴像一艘奇异的小船,被诗人驾驶着,无所不能,无处不达,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能在琴声中实现。

②曾经我在崇明岛“插队落户”。那时,我的生活中几乎没有音乐。夜里,风吹打着屋外的竹林,窸窸窣窣的声音犹如陌生人神秘的低语。一天深夜,我躺在蚊帐里打开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飘忽的电波中,断断续续传来雄浑的管弦乐旋律。电台的信号游移不定,必须不断调整频率才能听清楚。管弦乐像大海的波涛在星月暗淡的夜空下汹涌起伏时隐时现。这是我从没听过的音乐,然而却似曾相识,好像有点耳熟。 突然,一艘小船出现在浪峰上,小船光芒四射,把夜空和波涛映照得一片通亮。这小船,是钢琴。琴声被管弦乐烘托着,又引领着乐队走向远方。我一边调节着收音机旋钮,一边屏息静听,唯恐遗漏了其中的旋律。这是一首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气势恢宏博大,仿佛有人在用庄严悲凉的声音倾吐心中的激情,那种悲凉,在我的心里激起强烈的共鸣,它使我联想起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二乐章是优美柔曼的抒情,活泼的琴声犹如一个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然而山重水复,云雾茫茫……听第三乐章时,电波受到了干扰,音乐含混不清,我竭尽全力,也无法将频道调节好。 留下的印象,是从遥远的海上传来一个落水者时续时断的呼救,那微弱的呼喊不时被呼啸的风声打断。音乐结束时,我听到了播音员的介绍,这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③这次经验,使我对肖邦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那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 小调圆舞曲》和优美夜曲的肖邦,原来也能写如此博大深沉的协奏曲。我以为此后天天都能收听到这家电台的音乐节目,然而奇怪的是,第二天晚上,我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里便再也找不到这家电台,以后也没有找到。不过,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尽管它残缺不全。

④现在,我已经有了全套的肖邦钢琴曲唱片,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听他的作品。我常常听的作品中,有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去听,体会可能完全不一样。然而每次听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 想起那种沉醉和焦灼交织在一起的神秘气息。

(选文有删改)

(1)、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引发了作者生动的联想,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补全表格。

乐章

特点

联想到的内容

第一乐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

第二乐章

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然而山重水

复,云雾茫茫……

第三乐章

/

(2)、选文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管弦乐像大海的波涛,在星月暗淡的夜空下汹涌起伏,时隐时现。

(3)、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作者频频想起? 
(4)、读写结合 选文的作者和《月光曲》中的皮鞋匠都随着音乐的响起生发了美妙的想象。你有没有自己喜爱的音乐? 请选择一首,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举一反三
阅读《鲁迅的艺术人生》,完成练习。

鲁迅的艺术人生


    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因此鲁迅被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鲁迅于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策划“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医,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国,在浙江高级师范学堂教书。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1917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独具匠心,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在这10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10月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zhé)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wǎn)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yè)新人。

阅读课外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香椿的味道

ㅤㅤ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点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当春风温暖得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ㅤㅤ    ②一个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ㅤㅤ    ③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令我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举起长长的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桥就应声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就被我扒了一地。
ㅤㅤ    ④于是,我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叶子一片片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滋啦”一声,裹了面糊的香椿就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形状像一条条的小鱼儿。
ㅤㅤ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抵挡不住“香椿鱼”的诱惑,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刺溜刺溜”地吃着。母亲就那样微笑着,看着我,还不时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什么时候娃娃也像这春天里的香椿,一下子长大了!”

这是对母亲 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____。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母亲便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完,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
ㅤㅤ    ⑦我长大后,去了外地工作。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总是会在春天里捎来大包嫩香的香椿芽。春天过后,她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

有个故事,挺短,但特别迷人

有个男孩子一向淘气,作业总是写得乱糟糟,常打架骂人,还总是迟到早退。但女教师从不歧视他,因为她知道,男孩子没有妈妈,爸爸是养鸡专业户,很忙。

一天, 女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祖国》。大家立刻拿起笔“刷刷唰”地写,那“唰唰唰”的声音就像春雨。唯独那男孩子看着天花板,呆呆的,蔫蔫的。女教师便担心:对于他,是不是题目出难了?女教师亮闪闪的眼睛便看着他,期待着,盼着他也能拿起笔来。果然,他抬起头,拿起笔,想了想,然后叹了口气,在作文本上写了起来。

当女教师批改到他写的作文时,读到了一篇极奇怪的短文:祖国是母鸡,我愿是一粒米。

第二天, 在作文讲评时,她格外提到了这篇短文。她说:“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但有个聪明的孩子却认为,祖国的形状更像一只母鸡,也正是这个深情的“母”字,格外突出了他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他写道:‘祖国是母鸡,我愿是一粒米。’听!多么可爱有趣的想法,这就叫深深的爱!因此老师认定,在这次的作文中,这个‘母鸡与米’的比喻最精彩,也最迷人。”

还有更迷人的呢!也就是打那天起,这个淘气的男孩子彻底变了,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他变得彬彬有礼,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打架骂人……

他的心里从此长满了爱——是女教师种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