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抽检试卷

课外阅读。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母亲在门前栽树苗。

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过来。“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这棵树苗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孩子的眼里都是渴求。母亲她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终于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这棵树浇水。母亲心想: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每一天,孩子都要给树苗浇水,他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这个残疾孩子去读书。在此之前,她是不想让他去学校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一拐一拐地去上学,可脸上的笑容却像春天里的阳光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茁壮更挺拔。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他在老屋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一会儿,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这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重视这一方,轻视那一方。

形容柔弱、凄苦而令人怜爱。

(2)、文中的孩子为小树做了哪四件事情?把下列事情补充完整。

①恳求母亲栽下这棵被丢弃的树苗; ②

;④

(3)、短文是按顺序写的。
(4)、读第4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母亲担心的是什么?
(5)、文中“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六次,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这一细节。
(6)、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决定送残疾的儿子去读书,是因为儿子天天为小树浇水的执着打动了他。 B、母亲决定送残疾的儿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完全没有这个能力让孩子去学校的。 C、题目《成全一棵树》以树喻人,体现了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认识态度,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D、文中母亲成全的“一棵树”有双层含义,既指本来已被母亲丢弃的那棵瘦弱枯萎的树苗,也指身体残疾原来不被母亲重视的儿子。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世间最贵的书

崔向珍

批注:____

① 五六岁时,父亲教我认识了 200 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欣喜地笑了。

③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

④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 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我必须好好上学,努力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 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批注: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⑦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 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 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 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 2016年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 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时代邮刊》,有删改)

课外阅读。

英雄无名

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晚上,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当晚在甲屯里附近地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但是,他还是咬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她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运送到前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她坚定地说:“我不管,我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你不能中断我的任务。”

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

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猩猩咻咻地吼叫 ,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伤员从担架上咕咚滚下来。那人全身绑满了带,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全部下车。”

即刻,那些东倒西歪的伤病员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个伤员用手臂支撑着身体挪下了火车,靠门边的一位伤员艰难地翻动身体滚下了火车,____,还有一位伤员在担架上呻吟,让成友抬他下火车·····

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菌,准时将物资送向战火纷飞的前线。

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来到桥头,他跳下火车,四下张望。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菜枯枝。

“人呢!”他喊。他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竟然噼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都死啦!炸死啦!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妮趔趄着走来,告诉了这个噩耗。

几十年过去了,大伯九十多岁了。大伯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我有个愿望,死后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记住,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

课外阅读。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ㅤㅤ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ㅤㅤ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ㅤㅤ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ㅤ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ㅤ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ㅤ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ㅤㅤ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ㅤㅤ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ㅤㅤ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课外阅读

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就这样一路读到了六年级,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小樱子!”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什么忙呀?”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没有时间,小樱子来帮帮老师好吗?”

“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花、丁香花、凤仙花······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一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

“好看吗?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道。

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锈得连边都没有了。“一盆花,        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说。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一家著名企业的招聘,有幸进到最后的面试。面试时,主考官突然问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她坦然一笑,从容谈起为朱老师浇花的经历。最后,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而我自己想说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是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外貌。”话音刚落,掌声便响了起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②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文学类文本阅读。

童年的回忆

①童年,我们天真无知,总会做出一些“傻”事。童年中有纯真、活泼、无忧无虑,更有与亲人间那最美好的记忆。

②七岁那年春天,院门口那株老槐树又开出了一嘟噜一嘟噜的花朵,清新的香气溢满了整个小巷。中午放学回家,我和二哥看到母亲正在采摘槐花,便赶紧走上去帮忙。当然这样勤快不仅仅是帮母亲的忙,还有我们自己的小心思。采摘完槐花,母亲就回屋去洗了。我和二哥便又溜了出来。二哥太胖自然退后,我当仁不让,爬树可是我的拿手绝活,一蹿便飞身上树。因为生怕被母亲发现,我尽量放慢放轻动作,边爬边往院里瞧,离鸟巢愈来愈近,只见两只成年喜鹊正悠然自得地趴在窝里,突然觉察到了什么,猛然间飞来扑去,叫声又急又躁,我慌了神。此时,母亲正端着刚刚择洗干净的槐花住厨房走。她大概听出了喜鹊的叫声跟往常有些异样,“三儿…”母亲发现了高高在上的我。

③母亲这一叫不要紧,我一惊,手被槐刺扎到。“哎呀”手一松便栽了下来。万幸的是恰好从枝干的空当处穿过,不偏不倚刚好跌落到树下的草垛上,除了扎到的那一下,毫发无损。倒是一只正在草垛上下蛋的老母鸡,被惊得“咯咯咯”地尖叫着,“扑棱棱”飞出老远,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④母亲站在那里吓坏了,一抬头,一起身,一撒手,洗净的槐花散了一地,“三儿!三儿!”箭一般飞了出来。听见母亲失声的叫喊,我真的害怕了,顺势一趴,躲进了草垛里。

⑤母亲出来见不到我的身影,一把揪过还在一旁发蒙的二哥,照屁股一顿狠,“你弟呢?你弟呢?”二哥一边干一边用手指着草垛喊:“妈,在里面呢,在草垛里呢。”母亲听完,并没有爬上来救我,只是深呼了一口气,冷冷地吼了一句:“出来!”声音还有一些颤抖。

⑥我只能乖乖地从垛顶上爬起来,手里还紧紧握着两个鸡蛋,其中一个已流出了蛋清。我伸着双手,装模作样地冲着母亲“嘿嘿”地傻笑:“妈,鸡蛋,鸡蛋!”母亲扭过身径直往屋里走去。“妈,妈…”母亲没有搭理我,看着母亲的背影,似乎双肩还在颤抖,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着这么大的急,我更慌了神:“妈,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⑦一时间,此事成为了街坊四邻的笑谈,也成为了我童年生活记忆中最鲜活的一幕,母亲的那个背影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童年的幸福,每每想起,心中便会涌起丝丝甜蜜,温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