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月光下的流浪猫

蒲灵娟

①小区里有六七只流浪猫,一到夜晚,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流浪猫的身影就会出现,蹲在石墙上,趴在草丛里,或者从树上爬下来,优哉游哉,在小区走来走去。

②这天,一场大雨过后,半个月亮挂在幽蓝的天幕上,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拿着猫粮下楼了。

③电梯里,一个阿姨问男孩:“雨凡,怎么好久都没看见你爸爸了?”

④“爸爸出差了。”雨凡低下头,小声回答。没人注意到,13岁男孩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忧伤。

⑤走出单元门,雨凡“喵喵”地叫着,走向那棵黄葛树,一只黑黄毛色的猫跑过来。雨凡倒出一些猫粮,猫却不急着吃,脑袋在他脚边拱来拱去,“喵喵”地叫着。

⑥正是六月,洁白的栀子花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儿。一只亚麻色的猫弓起身子,竖起耳朵,双目炯炯有神,尾巴左摇右摇,像一根竖起的小旗杆。忽然,麻猫闪电般冲上去,抓住了一只老鼠。

⑦麻猫叼着老鼠走出草丛,将老鼠放在地上,老鼠拔腿就要逃命,麻猫健步冲上去,再次扑住了老鼠。如此几次,老鼠瘫倒在地上,再也跑不动了。麻猫叼起老鼠,敏捷地爬上大树,独自享受起晚餐。雨凡走到石墙边,墙上那只黑耳朵白猫像见到老朋友,朝他温柔地叫着。这是只老猫,有些掉毛,白色的皮毛不再光滑,显得有些脏兮兮的。雨凡把猫粮倒在它面前,它吃了起来,咀嚼声在雨凡听来,是那么的美妙。

⑧雨凡走到黄葛树下,仰望那金色的月亮。他的眼睛湿润了,仿佛看见月光里,爸爸的笑靥。爸爸是位作家,写了不少动物小说,受爸爸的影响,雨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可妈妈有洁癖,不让他养阿猫阿狗,爸爸就给他出主意,在网上买了补钙的猫粮,让他放学后喂院子里的流浪猫。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下来。

⑨几个月前的一个雨天,爸爸走了。雨凡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了孤寂的世界。

⑩月光下,一只黑猫的身影闪过。雨凡叫它大黑,大黑是流浪猫的首领,骄傲又凶猛。雨凡几次想靠近大黑,可大黑并不友善,朝雨凡龇牙咧嘴,发出低声的咆哮。

晚风吹拂,雨后的月色分外迷人,夜鸟在枝头唱着歌谣,雨凡孤单的身影映在月亮的眸子里。雨凡回想着与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渐渐地,忘了时间。潮湿的土壤里,一条黄色的蛇,窸窸窣窣钻出了草丛,悄悄滑向木椅边。

⑫“喵”的一声尖叫,大黑闪电般扑过来。雨凡吓得跳起来,小区里有蛇?这太意外了!小区的围墙那头是莲花公园,有荷塘与小岛,妈妈说莲花公园的岛上肯定有蛇,但小区很安全。可是,今晚,在月光下,一条蛇居然悄悄滑向他?!

⑬只见大黑目光如电,左扑右闪,开始进攻那条蛇了。他远远地停住脚步,暗自为大黑着急。黄蛇扬起头,吐着蛇信子,大黑敏捷地跳开,伸出尖利的爪子,狠狠地抓着蛇皮,蛇蜷缩起来。大黑扑闪着,撕咬着,抓扯着。这时,麻猫、黄猫、花猫都过来了,一起迎战这条蛇。

⑭不知过了多久,蛇不动了,趴在地上,身上已是伤痕累累。雨凡这才如梦初醒,他飞快地跑去保安室,叫来了保安叔叔。

⑮流浪猫四处散去,木椅边躺着一条僵硬的黄蛇,大黑跳上黄葛树,居高临下对着蛇嘶鸣。夜色中传来妈妈叫他的声音。妈妈加班回来了。

⑯今晚,雨凡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他和妈妈说了许多话。他告诉妈妈:流浪猫没有爸爸,自己捕鼠养活自己,享受月色与花朵,体验着生命的点滴。他也要像流浪猫一样,勇敢面对现实。没有爸爸,那又怎样?他依然会长成一个勇敢的男子汉!

⑰妈妈紧紧地抱住了他。

⑱今后如果再有人问他爸爸呢?他会坦诚地告诉他们:爸爸走了,可是爸爸永远在他的心中。

⑲夜里,雨凡枕着月色入梦,他梦见了大黑、麻猫、花猫、白猫,在花丛里,每只猫都像个快乐的孩子……

(选自《光明日报》2023.6.2,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以雨凡的视角将表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心理变化

开端

忧伤

发展

仰望月亮,回忆往事

高潮

着急

结局

见到妈妈,诉说心声

勇敢

(2)、请自选角度给第⑪段的划线句子做批注。
(3)、文章第⑧段划线内容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以“月光下的流浪猫”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打喷嚏 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 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 衫槛楼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 闪闪发亮的小狗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 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大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A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给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 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 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B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得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C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黄河壶口瀑布游记

①金秋时节,我走近吉县壶口瀑布。行走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一隅, 目睹这与诗画不一样的壶口瀑布。

②走进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渐闻水声潺潺。信步走进河滩,只见一片黄河之水汹涌而来,原来只见过“奔流到海不复回”,今日方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水声逐渐响亮,仿佛丛林虎豹震山岗、战场骏马长嘶鸣,又像寒冬凄厉的北风呼啸于旷野,但我却看不到壶口瀑布。一时,我不禁有些失望,心想:我从吕梁山来,带着一种美好心情,难道只为看这一片黄河水吗?那画面中咆哮不息的壶口瀑布在哪里呢?莫非是金秋时节河水小了的缘故?

③直到我走到黄河岸边的护栏时,眼界顿开:原来,真正的壶口瀑布在这里啊!只见大河中间一条宽阔的峡谷,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一头扎进几十米深的低谷,形成了一道极宽阔、极厚重、极其壮观的黄色瀑布。环顾四周,定格静观,原来,这里的地势上宽下窄,又有巨大落差,是形成瀑布的绝佳处。湍急的水流,奔流到此落到凹槽的底部,水石相激,由此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而激发出的漫天水雾冲向半空,夹杂着细细的泥沙又慢慢落下,落在河滩里,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洼;落在河岸旁,也落在游人身上。

④此时,游人们正忙着选景拍照,顾了脚下,顾不了上面,雨雾中只见长枪短炮齐出动,咔嚓咔嚓之声不断,半空中无人机穿梭……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爱用镜头记录历史、传播文明、拍摄美景的摄影人,在此构筑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须臾,一个个便像从水泥车间出来的工人,头上、脸上、眼睫毛上都落满了沙土,所谓“灰头土脸”的模样,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⑤奔腾的黄河到此从平地入深谷,在下方形成飞瀑,如千人击鼓、三军冲锋、万马奔腾,其气势自有一番与众不同: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真可谓,“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⑥站在瀑布之上,南望是一带瀑布群。迤逦数百米,断断续续有几处瀑流,或大或小,都是挟

巨水以击深潭,轰然响然。瀑布群遥相呼应,形成回声与混响,如沉雷滚滚,隆隆然使人魄动心惊,胆小者未免“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就是黄河,这就是壶口。

⑦伴随壶口瀑布,这里还呈现了新的黄河奇观,譬如十里龙槽、禹帽神峰、十月流凌、孟门夜月、群龙戏浪、旱地行船、石窝宝镜、龟牛斗法、彩虹通天、桃花春汛、水里冒烟、冰下涛声、晴空洒雨、旱天惊雷等壮美奇景。

⑧来到壶口瀑布,除观赏瀑布壮美景观外,另一道风景莫过于瀑布边做旅游服务的毛驴队了。空旷的壶口瀑布景区,这些牵着毛驴的农民统一着装,地方风味很浓:头裹羊肚白毛巾,身穿羊皮翻毛背心,紧扎红腰带,手拿硕大旱烟袋。就连专供游人骑用的黑色毛驴,也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黑毛驴美其名曰:红红、黑黑等。自景区开辟“骑毛驴,游壶口”旅游项目以来,这些祖祖辈辈只会干农活的庄稼汉,走出家门,搞起了旅游服务。据一位老者讲,他们是轮班的,隔一天一次,在这里干了20多年了,生意冷淡时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旺季最高达七八百元。从一个个牵驴人匆忙的身影中,我似乎听到黄河两岸农民增收的咚咚脚步声;从他们布满笑容的脸上,我似乎看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作者:郭伯林。有删改)

课外阅读

    16天,329个奖牌项目,数不清的奥运时刻,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瞬间?是潘展乐刷新的记录,还是拒绝内耗的青春态度?是郑钦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热血,还是身处逆境时的顽强?是孙颖莎、王楚钦拿下国乒首枚混双金牌的激情,还是全红婵、陈芋汐旋转乾坤的完美身影?是中国花样游泳队绽放的优雅与力量,还是盛李豪射落金牌时脸上的波澜不惊?登上巅峰,超越极限,逆风翻盘,都给人惊喜,都值得掌声。

    而谁说,胜利只属于第一名?4x100米接力,中国小伙位列第七。嘿,那可是世界第七!来自大凉山,9岁前,从未见过大海的姑娘杨思琪,在奥运赛场冲浪,这可是过了千山,才拥抱了海洋。

    而难忘的,还有那些遗憾:是在最后一刻,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意难平;是愿意去挑战自己,但最终也没能胜病痛;是已经拉满了所有,却总还有那么一步之遥。可遗憾也并非终点,它只是情节的起承,就像当中国女排憾别赛场,我们依然有信心,去等新故事发生。

    难忘,那些浪漫而真诚的表达:刘雨辰向黄雅琼求婚了;何冰娇在领奖时,举起了对伤退选手的牵挂。奥运是载体,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具象化。

    难忘,最漫长的光阴,61岁。最青春的锋芒,11岁。惊奇,2米26的文班,更震撼1米72的河村永辉,在他头顶上投篮。战罢7届奥运,此刻谢幕收官。拿下6枚金牌,奔赴热爱依然。

    这些开合广袤的数字,打破了我们理解的局限。那些看似墨守的成规,在努力面前,本能被改变。

    难忘,那些悠远的传承:从郭晶晶到全红婵,从许海峰到盛李豪,从刘国梁、马琳、王皓到马龙、樊振东、王楚钦。时空流转,一代又一代,从①____梦、②____梦,到真正③____了梦,也④____了梦。

    更难忘,最直击人心的感情。大战在即,少年等清风徐来,内心似水波不兴。胜利瞬间,那眼神里,就融汇了太多曾经。国旗升起时,领奖台、现众席,就都跟着唱出了声。此刻我们已经能够读懂,你的拼尽全力,你的心有不甘,你的虽败犹荣。

    奖牌只是勋章的一种。结束了,存下吧,那些绽放赛场,也点燃生活的灿烂诗篇。奥运的故事,会在某一瞬,刻进你的人生,在动摇的时候告诉你嘿相信自己往前冲小朋友问那个圣火熄灭了它去哪了我们可以回没灭在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梅岭之恋》,完成下面小题。

梅岭之恋

①想念梅岭已久。

②最早的想念,始于5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过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梅岭关楼那面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常会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③四年前,我曾经由梅岭山脚隧道去江西。只见隧道这边密布阴云,风雨大作,隧道另一端却阳光灿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此刻我脑中不禁浮现一句古诗“八面风来山镇定”,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

④今年初冬,我终于登上了梅岭。山间阴云四合,岭南漫山草木的绿色,显得格外深沉浓郁,不似江南烟雨中的草木那般水嫩轻浮。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的。

⑤出现在眼前的古道,让我一步跌入前朝——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了整修,却依然存有古迹古风,千年风雨的侵袭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是历史镌刻下的印迹。【甲】这条蜿蜒向上的古道,仿佛可以一直通向天上,也可以通向历史的深处。这条古道,如一部宏大的乐章,乐章中的华彩部分,就是梅岭的关楼。

⑥慢慢地爬,不要着急一下子就看到关楼。心里忽然有点儿像晚年的音乐家柏辽兹,千里迢迢赶去见年轻时的恋人一般,虽然明知她已经苍老,却依然心里充满激动,充满期待,按捺不住急迫的心情,却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在幽幽古道中前行,仿若在历史长河中穿行,梅岭的英雄走入脑海。

⑦梅岭英雄,最早的一位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我们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与历史邂逅。位于大庾岭的梅岭,界分广东和江西,它海拔不高,却地势险峻,以那时的条件开凿这样一条山道,可以想象有多么艰难。清代诗人杭世骏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当年就是因为这条古道,南北交通才得以连接,可谓“沉沉一线穿南北”。

⑧苏东坡也应该算作梅岭的一位英雄。他当年一路被贬,就是过梅岭到惠州的。再贬至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等到大赦,又是要过梅岭回到中原的。尽管来时明明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煮黄梅。苏东坡算是一位悲剧式苍凉的英雄。

⑨对于我,梅岭英雄的代言,是陈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那时陈毅在这里打游击,被围20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表明自己献身革命的决心——当年的陈毅,才只有36岁。他的诗写得确实好,尤其是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还是中学生的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觉得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这样的山真的是英雄的山。

⑩走到半山腰,我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面对这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惭愧的是如今的我已两鬓斑白,旧日的热血情怀与昂扬诗情还剩下多少呢?不仅是我自己,后死诸君,是否还在一往无前的那样“多努力”?我想起了放翁的诗句:“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顿时心羞面涩。

⑪终于爬到了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亲切,又那么肃然。【乙】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垒成的,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使之光滑如镜,呈现出沉稳的苍黑色。有的石缝里长出青苔,湿润而清新。抬头仰望,天色阴沉,山色蓊郁,幽深莫测。往下望去,古道沉默,静若处子,又好像随时可以动如脱兔,腾空跃起。关楼南面的门额上有“岭南第一关”,两旁有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光彩照人。这一切,我中学时代在画片上都见过,如今真的呈现在眼前时,我的青春记忆一下子复活了。

⑫遗憾的是,古道两旁的梅花没有盛开,但是转念一想,没有漫山梅花盛开的鲜艳色彩,还多了一点历史积淀下来的底色。也正因此,沉郁的山色能和苍黑色的关楼融为一体,连“梅岭”那两个红色大字,也愈发显得夺目……

 (取材于肖复兴同名文章)

阅读

           ____

徐九宁

①家住河边,有一艘船,是最基本的家当和必需。

②我家也是,从一开始的木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一艘又一艘地换。

③过河、赶集、打鱼、运送货品、去圩心里干活,凡事种种,皆需坐船的。也只有船,可以让我们行动自如,如履平地。

④船,虽然换了一艘又一艘,但撑船的人,却始终未曾换过——他便是我父亲。

⑤儿时长长的暑假,我常要和父亲坐船去圩心干活。去时,父亲在船尾撑船,我只管坐在船沿边玩水,让碧蓝、清澈、凉凉的河水,从手掌上流淌过,倍感舒畅。

⑥干活归来,全身都累,我跳进停泊在树荫之下的船里,将帽子朝脸上一盖,倒头便睡,还是由父亲撑船送归。

⑦父亲喜欢用竹篙撑船,为此他专门在屋后种了一片竹林,以便可随时取用新的、好用的竹篙。他用竹篙撑船时,左一下,右一下,既用蛮力,也用巧劲,该蛮时蛮,需巧时巧,在竹篙上自由切换。蛮巧之间,船便在河面上荡开一层层水纹,载着生活之重,浮水而行。

⑧年轻时,父亲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船是他的助手、伙伴,他是船的主心骨。他和船,是河面上一幅流动的朴素之画,是连接两岸的飘动之桥,是撑开明亮日子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父子之情的载体表达。

⑨有一年秋天,我从县城的学校步行回家,到达家门口的河对岸时,已是半夜。我站在河埂上,朝对面大声叫父亲,想让他把船撑过来,渡我过去。

⑩那时乡下,还没有手机和电话,只能靠喊叫。

⑪河面很宽,我担心睡熟的父亲不一定能听到。但只喊了三四声,家里的灯便亮起来,随后门被打开了,父亲听到了。

⑫那晚的月色很好,我看见父亲拿起竹篙,下了河,开始左一下右一下地将船撑了过来。月光打在河面上,也洒在父亲身上和小船上,他撑船的一举一动,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我仿佛觉得自己有两个父亲。

⑬类似这样的接渡,有很多次。再晚,都有父亲撑船来接我,伴我回到温暖的家中,真好啊。

⑭这些年来,父亲愈发老了,头发白了许多,人也显得不如往日精神,蔫蔫的,背尤其弓得厉害。但船,依然由他来撑。一年里我也回不了几次家,但只要回去,就尽量找个理由,让他带我撑撑船,到河上走走,让他觉得自己还未老,还是能撑得动船的。

⑮我当然也是会撑船的,但一直以来,父亲都不太愿意把竹篙交由我。在他看来,我是一个握笔杆的人,只要握好笔杆,写好报道和文字,就足够了。人生三苦,撑船排在首位,父亲不要我来继承他的竹篙,他希望我能走出去。

⑯有一年春节,我回乡陪父亲过年,赶上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天地间苍茫一片。天亮开门时,我看到家中那艘用了很久、有太多斑驳的水泥船,孤单地停泊在寒风凛冽的河边,船头、船尾、船心,都盛蓄了一层厚厚的积雪,似乎要被压垮一般,再也负不了重,行不了远路了。

⑰我便与父亲商议:要不我给您买一艘新船吧?父亲连连摆手,说,老船还能用,而且用顺手了。他还____地说,再过几年,我去世了,你们都在外地,也就极少会回来,家里也不需要船了,买了岂不是浪费? 

⑱我竟无言以对。是啊,移居城市的我,是不太需要一艘船的,买后停放在那儿意义不大。想想,还不如趁着老父尚能撑船之际,多挤出点时间来,常回来陪陪他。

⑲珍惜眼前人,船在,撑船的父亲还在,这便是当下的我拥有的最美的事,一定要去好好拥抱啊。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忆故乡年味红

简梅

①许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到故乡的家,我仿佛就看见父亲肩披一条汗巾终日忙碌的身影,依稀又听到门前街巷热闹的脚步声、鱼货叫卖声,邻里街坊带着浓浓虾油味的欢声笑语……

②上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偏远的渔镇,父亲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渔业,将二十余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大胆做了个决定:建屋开饭馆。原木屋旧址需重新设计门面,当时交通十分闭塞,父亲历经千辛万苦,一个人跑到外地,找到建筑市场,好说歹说用最少的钱委托他们将庞大、沉重的木石材运回渔村,之后日夜奔忙,终盖起三层水泥砖房,开起了渔镇最早的饭店。

③记得乔迁那天,正值年关前夕,整条街巷挤满了道贺的亲友乡邻,洋溢着喜悦和欢乐。在四周均为低矮的木房丛里,矗立于巷中的新房显得格外醒目、气派。一进门左边摆放案板菜样,右边为灶台厨房,中间过道设计成拱形门,里边摆两张桌子。左转上楼梯到二楼,偌大的空间可以摆四五张大圆桌。沿着扶梯登上三楼,那是全家人的卧室:父亲在右侧靠阳台狭小的一间,设计了两架竹床十字相横的方式来节省空间,他与哥哥干完活就在这间休息;大的一间留给了母亲、我及幼小的弟弟。

④那时家中的生意特别好,时常挤满了讨海回来的渔民。但开店异常辛苦,通常凌晨四点多父亲就要起床,挑着篮筐乘车到十几里外去买各类食材,然后匆匆赶回,放下满满当当的担子,早饭都来不及扒拉两口,又马不停蹄地洗、切、熬、煮,进行分类、拼盘。当时家乡渔业繁盛,在大船拖网的渔民们,随潮水隔三差五都会预定酒席名曰“做福”,来庆祝丰收。一到年关就更加忙碌,“分年”是家乡隆重的仪式,必备祭品为“十全十美”,全头猪、羊、鸡、鸭,大碗盘的鱼丸、太平蛋燕、鲜炸鱼、果蔬福橘等。乡人委托给父亲任何繁琐细小的事,父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当踩着点把所有筹备的工作忙乎完,马上紧接着迎来中午的客人,因此都要到下午二点后,全家才得以吃午餐与休息片刻。

⑤晚间生意也是重头戏,需要制作大量的鱼丸。只见父亲摊开大掌,立在砧板前像个主帅,一边动作,一边观察火候。那时,都是纯手工制作鱼丸,需将“马鲛”等鱼,削去骨头、刺,留下好的鱼肉,剩余的骨头等另作鱼汤。父亲从小就学得各种娴熟的刀工,“哐哐哐”“切切切”不时在店中回响。我和哥哥、弟弟,轮流帮忙搅鱼粉,将切好的鱼块一个个放入搅拌机,由一人摇动手柄,另一人放鱼块,搅拌机内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一条条细细滑滑的鱼粉随着螺旋的动力向圆孔外流出,用手掂捏,显得细腻均匀。此时,父亲也已切剁好肉馅,随即在一个大缸里用他强有力的手臂将鱼粉与配置的面粉沿弧形甩了无数遍。随后,他带领我们包鱼丸。看他流利的两手快速地一捏、一舀、一包,顺势再将包好的鱼丸放入滚烫的锅中,我们都很羡慕。后来,我也学会了包鱼丸,甚至能在砧板前学会了削鱼皮、去骨刺这些适合大人干的活。

⑥年前的客人比平时还多,家里忙乎得团团转,于是,母亲负责收拾桌椅、洗碗,我们有时也去端菜,端着盘子与汤碗摇摇晃晃到二楼,从热闹的人群中嫩生生地唤一句:菜来了……直到街灯笼罩了整条横街,犬吠声在深夜惊起,一家人的劳累才慢慢停歇下来。我们都到三楼入睡了,而父亲整理完所有的卫生,为第二天该做的事情做好盘算统筹,他才上楼躺下,不一会,整条小巷都可以听到他雷鸣般的鼾声。第二日天未亮,他继续挑起扁担出发了。

⑦最令人期待的春节来了!海风凛冽,顽皮地将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风灯、喜灯吹得摇摇晃晃、红光四射。每每忙到大年廿八、廿九,我家才将店门关闭。父亲去采购年货,母亲置办新衣等。到了年夜饭晚上,父亲又亲自煮了我们爱吃的荔枝肉、南煎肝、梅蝶甜白粿等,待全家吃好了,我们便在鞭炮声中提着纸花灯,大街小巷地去找小伙伴串门。暮色中,火红的灯笼与其他出外游玩的少年的灯笼相辉映,微弱的火苗在青石板跳跃着,像一串串寒冷夜空中相互眨眼的星星。初一拜年时,祖母、叔伯等递给珍贵的一角、二角、五角的压岁钱,可以惊喜整个冬天。那时,梳着羊角辫的我常常瞒着大人买了许多糖果,一颗一颗咀嚼着人生最初的甜美,而后将彩色的一张张糖纸叠得齐齐整整,闻着杨梅水果、菠萝奶白、桔子香糖等还遗留在纸上的丝丝清香,将它们或夹在书里,或与伙伴们交换。我尤其喜欢玻璃糖纸,有时一边闭着眼睛,一边透过玻璃纸那朦胧玄幻的红、黄、蓝、黑等色调,望向天空、瓦顶,世界在我幼小的眼里充满着无尽的神秘与憧憬。

⑧就这样休息几天,到了家乡正月初四开业大吉的日子,父亲又挑着扁担,开始了周而复始的营生。慢慢地,父亲的店名声在外,成为当时梅花古城的一张名片。也就在那些年后,父亲盘下了连着店面的后面一个房子,又添上一层,家里紧巴的住宿条件才得以改善。

⑨如今,家乡新房林立,车喧路阔,当年醒目的房子也早已隐没于其间。家乡的鱼丸已经产业化,拥有了流水线的机器。离家多年,每当忆起火红的年味,忆起锅碗瓢盆“叮叮咚咚”的交响声,一种鱼香就从心底漫溢而出。

(选自《海内与海外》,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