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黄河壶口瀑布游记

①金秋时节,我走近吉县壶口瀑布。行走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一隅, 目睹这与诗画不一样的壶口瀑布。

②走进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渐闻水声潺潺。信步走进河滩,只见一片黄河之水汹涌而来,原来只见过“奔流到海不复回”,今日方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水声逐渐响亮,仿佛丛林虎豹震山岗、战场骏马长嘶鸣,又像寒冬凄厉的北风呼啸于旷野,但我却看不到壶口瀑布。一时,我不禁有些失望,心想:我从吕梁山来,带着一种美好心情,难道只为看这一片黄河水吗?那画面中咆哮不息的壶口瀑布在哪里呢?莫非是金秋时节河水小了的缘故?

③直到我走到黄河岸边的护栏时,眼界顿开:原来,真正的壶口瀑布在这里啊!只见大河中间一条宽阔的峡谷,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一头扎进几十米深的低谷,形成了一道极宽阔、极厚重、极其壮观的黄色瀑布。环顾四周,定格静观,原来,这里的地势上宽下窄,又有巨大落差,是形成瀑布的绝佳处。湍急的水流,奔流到此落到凹槽的底部,水石相激,由此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而激发出的漫天水雾冲向半空,夹杂着细细的泥沙又慢慢落下,落在河滩里,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洼;落在河岸旁,也落在游人身上。

④此时,游人们正忙着选景拍照,顾了脚下,顾不了上面,雨雾中只见长枪短炮齐出动,咔嚓咔嚓之声不断,半空中无人机穿梭……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爱用镜头记录历史、传播文明、拍摄美景的摄影人,在此构筑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须臾,一个个便像从水泥车间出来的工人,头上、脸上、眼睫毛上都落满了沙土,所谓“灰头土脸”的模样,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⑤奔腾的黄河到此从平地入深谷,在下方形成飞瀑,如千人击鼓、三军冲锋、万马奔腾,其气势自有一番与众不同: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真可谓,“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⑥站在瀑布之上,南望是一带瀑布群。迤逦数百米,断断续续有几处瀑流,或大或小,都是挟

巨水以击深潭,轰然响然。瀑布群遥相呼应,形成回声与混响,如沉雷滚滚,隆隆然使人魄动心惊,胆小者未免“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就是黄河,这就是壶口。

⑦伴随壶口瀑布,这里还呈现了新的黄河奇观,譬如十里龙槽、禹帽神峰、十月流凌、孟门夜月、群龙戏浪、旱地行船、石窝宝镜、龟牛斗法、彩虹通天、桃花春汛、水里冒烟、冰下涛声、晴空洒雨、旱天惊雷等壮美奇景。

⑧来到壶口瀑布,除观赏瀑布壮美景观外,另一道风景莫过于瀑布边做旅游服务的毛驴队了。空旷的壶口瀑布景区,这些牵着毛驴的农民统一着装,地方风味很浓:头裹羊肚白毛巾,身穿羊皮翻毛背心,紧扎红腰带,手拿硕大旱烟袋。就连专供游人骑用的黑色毛驴,也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黑毛驴美其名曰:红红、黑黑等。自景区开辟“骑毛驴,游壶口”旅游项目以来,这些祖祖辈辈只会干农活的庄稼汉,走出家门,搞起了旅游服务。据一位老者讲,他们是轮班的,隔一天一次,在这里干了20多年了,生意冷淡时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旺季最高达七八百元。从一个个牵驴人匆忙的身影中,我似乎听到黄河两岸农民增收的咚咚脚步声;从他们布满笑容的脸上,我似乎看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作者:郭伯林。有删改)

(1)、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作者的游踪变化和所听到的水声变化。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3)、和课文《壶口瀑布》一样,作者在写作时,也是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仿照示例在文中也摘录一个这样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示例: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壶口瀑布》)

这是作者观赏了黄河水在壶口瀑布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由自然联想到人,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种情感联系起来。

(4)、作者写壶口瀑布,为什么结尾要对瀑布边做旅游服务的毛驴队进行详细描写?
举一反三
阅读《瘦西湖公园》,完成小题。
        ①瘦西湖公园位于古城扬州的西北部,总面积10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 49.9公顷。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其绕长春岭(即小金山),又称长春湖。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
        ②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③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④“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一个"瘦"字,可谓是点睛之笔。诗人的妙喻,绝妙地表现了扬州瘦西湖纤秀、苗条、俊俏的风韵,从而同杭州西湖雍容、圆润、丰腴的丰姿有别。
        ⑤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公里,宽不及100米。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
        ⑥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水云胜概、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虹桥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虹桥建于明末,是座红栏木桥,现为石砌拱桥。这儿满湖的荷花与夹岸的垂杨,映着两岸的曲栏雕柱。正如清王士桢诗所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花看人影太匆匆。”
        ⑦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荡舟湖上,沿岸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墙丝瓜满院香

    走在家乡小街上,家家户户的墙都绿了,上面爬满了丝瓜藤。飒飒秋风,艳艳秋阳,窄窄小街,面面绿墙,格外有田园风情。

    母亲每年都会在墙根下撒一些丝瓜籽,丝瓜好打理,不用搭篱笆,它们就会顺着墙根往上爬。秋风起,一墙丝瓜形成农家小院特有的风景。满墙宽大的绿叶,密密麻麻,挨挨挤挤,把矮墙铺得厚厚的,绿了个水泄不通。有细嫩的藤蔓伸展出来,末端卷曲,像一只只翘起的兰花指。绿叶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丝瓜花,明黄色,很耀眼。这些花朵极为可人,娇嫩嫩,俏滴滴,仿佛一群俏皮的阿妹,在风中笑着闹着,无限欢欣。等到丝瓜花开得繁盛之时,千朵万朵齐齐开放,绿莹莹的丝瓜墙像是布满了繁星,亮亮的闪烁在阳光下。花朵们与秋风耳语,与蜂蝶嬉戏,还有的昂首与飞过的鸟儿打招呼。一墙丝瓜,在悄悄酝酿着一场秋日盛事——待到丝瓜爬满墙时,满院都是秋天的香。

    丝瓜长出来了!没过几天,已经有手指大小了,头上还顶着黄花。它们个个像羞涩的顽童,从妈妈的身后钻出来,怯怯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它们探头探脑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风起时,还羞涩地躲进绿叶中与人捉迷藏。又过了几天,很多小丝瓜开始急不可耐,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大大方方垂落在一墙绿叶上。此时,它们的身躯变得细长,稍稍弯曲,仿佛袅娜的少女的曲线。再看那一墙丝瓜,更加富有活力了,绿墙如一道天然的艺术屏风,上面是一幅生动的图画,黄花如珠散落,丝瓜垂满绿墙,蜂蝶飞舞其间,农家小院因此显得格外有情趣。

    站在一墙丝瓜前,从绿墙中摘取丝瓜,真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清晨刚摘下的丝瓜顶花带露,新鲜无比。母亲把丝瓜洗净,要给我们做丝瓜炒鸡蛋。这道菜应该算是纯粹的农家菜,丝瓜是刚摘的,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青嫩嫩的丝瓜,黄灿灿的鸡蛋,单从视觉上就算得上完美搭档。这道菜清脆爽口,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

    丝瓜还可以做很多道菜,什么丝瓜蛋汤、爆炒丝瓜,等等。有一次,母亲竟然还别出心裁,把家里剩下的两根油条和丝瓜一起炒,出锅前放上些蒜,没想到还别有风味呢。我总觉得,丝瓜里有家的味道,虽然普通平常,却胜过山珍海味。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丝瓜都从墙里长到了墙外,母亲就让四邻都来摘丝瓜吃,路过的人也会毫不客气地摘墙外的丝瓜吃,母亲见了很高兴,好像她的“作品”终于有人赏识了一样。如今,农村家家都有一道丝瓜墙,母亲就摘下丝瓜,让我带到城里给邻居们尝鲜。

    到了秋风萧瑟的深秋时节,一墙丝瓜绿色已褪,叶子和藤蔓都枯萎了,墙上宛如枯笔画。几只老去的丝瓜零星地挂着,也已经干瘪枯黄了,却可以拿来当做洗碗的用具,非常好用。母亲总说,丝瓜是宝啊!在我看来,丝瓜几乎成了家的符号,总让我念念不忘它的好。

    一墙丝瓜满院香,香在流年里。丝瓜岁岁枯荣,却留下美味和真情在心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橘子树

    前几天,去看母亲,发现伊通河的冰正在开化,河堤上的树也被春风抽成青色。于是,先往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让母亲把颜料和画板拿出来,我想画一幅画。

    母亲听了,一连声地应诺。进屋的时候,母亲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见了我,母亲一连声地说:“画吧,画吧,我去弄饭。”

    母亲的腰不好,稍稍用力,便腰疼得厉害。我不想让母亲进厨房,可母亲一再坚持,不让我帮忙,并把我推坐到画板前。

    她说:“你给我画一棵橘子树吧。”

    几年前,我曾养过一棵桔树,现在已经长得硕大而茂盛。我喜欢看桔树发新叶的样子。起初,是窄窄的,细细的,嫩嫩的,然后,日渐宽厚,终于油绿起来。紧接着,便开花了,深夜至清晨,一室的馨香。因了这橘树,我的内心充满祥瑞和喜庆的。

    母亲做饭,我画画。见我拿了画笔,母亲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就画家里的那棵吧,我喜欢。”于是,树干、树枝、树叶、金黄的果子,弄得一张画布热热闹闹的。

    画完了,让母亲看,母亲眼角都挂着笑,一遍遍重复:“好,真好。”重复了几遍之后,想起什么似的,又说:“给我留下,这一张我要。”

    不一会儿,小妹回来,一进屋内,便看到了橘子树。她眯了眼睛看半天,我问她:“怎么样?”不等她说话,母亲抢着说:“好,我喜欢。”

    晚上,妻子、儿子、妹夫、外甥女分别从学校和单位赶回来,大家说说笑笑地围在一张桌子上,享受着合家欢的愉悦和幸福。

    不知怎地,话语又唠到我画的橘树上。

    外甥女说:“好,舅舅画的都好。”

    儿子说:“应该画一片橘林。”

    妹夫说:“色彩浓烈,抢眼。”

    妻子说:“和家里的那棵一样。”

    一直不说话的母亲说:“对,对。”

    小妹说:“叶子太厚,果子太多。”

    母亲又说:“多好,命硬。”语气竟有些嗔怪。

    我恍然想起,我曾说过“这橘树是我的命,要它常绿常青”一类的话,看来,母亲是一直记在心上了。自从几年前我的身体出现了毛病,她的心念一直在我的健康上……想到此,我的心一阵一阵地热起来。母亲的目光停在桔树上。我的目光,停在母亲的脸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一九八六年六月三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