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部编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21 女娲造人 课时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吃播秀风靡一时。不少主播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从介绍美食文化、探店等形式转向了大胃王吃播。每期吃播,主播们都要在镜头前吃掉大量食物,以此树立起“大胃王”人设,快速涨粉变现。

事实上,很多大胃王主播并没有那么大的食量。他们通过视频剪辑营造大胃王的假象,大量的食物只是拍摄的道具。有些大胃王还会通过假吃和催吐的方式,维持人设。这样的行为不仅严重浪费粮食,也有损自身健康。

大胃王吃播秀是一个低门槛、高回报的直播形态。但这种形态非常让人担忧,也与国家树立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的号召背道而驰。央视新闻对某些大胃王吃播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大胃王吃播秀误导消费、浪费严重”。

面对央视的批评,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大胃王主播迅速修改了自己“大胃王”的标签,或者删除了作品。抖音、斗鱼及快手等平台也纷纷表态,针对各种以浪费粮食为方式博取眼球的内容,平台将进行严肃处理,给予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材料五:

(2020年8月3日《央视财经》)

(1)、 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连续7年我国每年减贫规模都超过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44个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的呼吁。 B、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形成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多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C、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D、据统计,2019年,因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减少,全国粮食总产量也有所下降。
(3)、 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同学小语特别爱看大胃王吃播秀。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从拒绝粮食浪费的角度,劝说小语少看或者不看这种吃播秀。可以分条陈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澄城刺绣

【材料一】

①澄城刺绣是流行于陕西省澄城县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澄城地区,刺绣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②澄城刺绣题材广泛,布局密实,纹样简洁大方,色彩明快艳丽,构思充满天真烂漫的想象,流动飞扬中透着沉稳与敦厚,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的讴歌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承载着诸多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的澄城刺绣生动反映着陕西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具有民俗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③目前,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社会习俗的淡化、现代机绣产品的冲击等现实原因导致澄城刺绣出现传承危机,亟待保护抢救。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二】

①澄城刺绣,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是她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在农耕生产和生活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子庆寿、丧俗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都以实用与观赏并举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②刺绣品极为丰富,按使用功能划分主要有:枕顶、云肩、背心、烟袋、裙子、绣鞋、被面、信插、绣球、荷包、裤带、屏帐、桌布、围裙等。

③刺绣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福禄寿喜、戏文典故、生活风情、动物花鸟等;多以子孙繁衍、功名利禄、祈福消灾为主要表现题材,涵盖了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愿望。

④澄城刺绣的基本特征是针工细腻,花形简洁明快,配色和谐大气,并注入深刻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A】它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民众艺术,质朴而自然,奔放而抒情,热烈而肃穆,【B】体现着含蓄、敦厚、以理节情的美学法则,【C】表现出北方人民的淳朴情怀,倾泻着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材料三】

①澄城刺绣非遗传承人——绣娘武麦花

②武麦花说这两年像做梦一样。2015年10月,她在澄城县老年大学上刺绣班,被选中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文化部主办的首批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毕业汇报时,她的作品一鸣惊人。接着,文化部、清华大学等力量推着她走,要将澄城刺绣打造成非遗创新典范。

③“去年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全省非遗刺绣培训班,今年7月去江南大学参加非遗培训,主要学习服装设计。”两年的多次学习让武麦花思如泉涌,她将澄城刺绣应用到十几个种类,开发出几十个新样品。在开发艺术性文创日用品目标下,她的众多设计里虎头眼罩最受关注。

④让澄城绣娘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让传统非遗融入生活从而改变非遗技艺的未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武麦花还将更加传统的图案纹样发掘出来,她想把创意的根在澄城刺绣的土壤中埋得更深,因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发布的《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指出要以“非遗”为核心,带动“文化扶贫”,还从“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扩大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四个方面指导“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文化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人员就业难、收入少的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 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 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  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  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

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 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  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  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 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 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宇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 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  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 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 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 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 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日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 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 方式,如红色皮影戏 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 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 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 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语文实践课中,围绕“健康生活”这一主题,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豆及其制品种类多样、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等,适合所有人群食用。常吃大豆及其制品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可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等发病风险,还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

(摘编自光明网2024年5月23日)

材料二:

11~13岁学龄儿童能量需要水平

第一层

谷薯类食物

每天摄入谷类225~25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30~70g;每天摄入薯类25~50g。

第二层

蔬菜、水果类食物

每天蔬菜摄入量400~450g,水果200~300g。

第三层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

每天摄入畜禽肉50g,水产品50g,蛋类40~50g。

第四层

奶类、大豆和坚果

每天应至少摄入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及奶制品。每周摄入大豆105g,其他豆制品摄入量需按蛋白质含量与大豆进行折算。每周摄入坚果50~70g。

第五层

烹调油和盐

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5g,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g。

(摘自《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材料三:

筛选清洗后的大豆,用水浸泡几个小时,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将浸泡后的大豆加水研磨成豆浆。将磨成的生豆浆煮成熟豆浆。用纱布或专用设备进行过滤,去除豆渣。也可以在磨浆后先进行过滤,再将生豆浆煮熟。先煮熟再过滤被称为熟浆工艺,先过滤再煮熟被称为生浆工艺。有研究人员曾以多个大豆品种为原料,分别采用生浆工艺和熟浆工艺制作豆腐,结果表明,熟浆工艺能更好地保留大豆中的营养成分,而且豆腐的出品率及品质特.性也比生浆工艺要好。将凝固剂缓慢加到煮好的豆浆中,边加边搅拌,豆浆会慢慢凝结成豆腐花。将豆腐花放入铺好纱布的豆腐模具中,把纱布裹好,上面放上重物或使用其他方式加压,压出里面的水,豆腐就压制成型了。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馆公众号2023年12月28日)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的同学们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各项任务。

活动环节

活动内容

引经据典话诚信

名言

成语

故事

轻诺必寡信。——《老子》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一言为定

   ①   

曾子烹彘

    ②    

环顾身边思诚信

新华社郑州6月21日电  6月21日,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江苏老兵李先南光荣上榜,获评诚实守信“中国好人”。李先南20岁奔赴前线,同行的战友都写好遗书,互相承诺,哪个不幸牺牲了,父母就由活着的兄弟帮忙照顾。23岁的他带着责任返乡,在平凡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同时替牺牲战友尽孝,默默陪伴照料一对老人36年,不是儿子,胜似儿子。

班级演讲说诚信

演讲稿

在江苏东山镇,一对老人与一位青年男子抱头痛哭。男子强忍泪水哽咽着说:“你们就把我当儿子吧!”他叫李先南,弱冠之年短衣匹马奔赴边疆为国尽忠。战友们约定如果谁以身殉国活着的兄弟要帮忙给他的父母养老送终。排雷兵易忠怀的工作是扫除松发雷、绊发雷、跳雷等各种地雷,在一次地面戳探时他不幸牺牲永远留在了前线。几年后李先南退伍归家,替老乡战友扛起了“儿子”的责任,开始对易忠怀父母长达36年的陪伴与守候……

11月的深圳仍然被热气包裹,让人感受不到秋意。深圳果真没有秋天吗?带着这些问 题小文搜索了以下材料进行探究,请完成各题。

【材料一】

深圳入秋冷知识

⭐ 冷知识 1:深圳入秋时间越来越晚

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深圳入秋有偏晚的趋势,近10年有6年入秋偏晚,并先后在2015和2020年两次刷新最晚入秋纪录。

⭐ 冷知识 2:平均“试探 ”2.6 次才能入秋成功

(2014-2023年深圳试探入秋次数柱状图) 

⭐ 冷知识 3:深圳的秋季平均长度 71 天

深圳秋季平均长度 71 天,其中最短 35 天(1999 年),当然近年来同样因为气候变暖, 深圳近一半的年份没有冬天,那样的话秋天和春天直接打通了。

(节选自“深圳天气 ”订阅号 2023年11月16日)

【材料二】

深圳入秋偏晚及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异常天气都可归结于一个词“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特定海区海温的持续性异常增高现象。从机理上说,厄尔尼诺是暖事件,它会叠加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上,使升温加剧。从统计数据来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全球均温大多会有所升高,譬如2014-2016的超级厄尔尼诺后,全球均温创了新高,让2016年成为有系统气象纪录以来地球的最热一年。

(节选自“ 中国气象 ”订阅号 2023 年 11 月 21 日)

【材料三】

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会议(简称:COP28)今天正式开幕!各国领导人将齐聚迪拜,共同制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具雄心的计划,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摄氏度以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并紧急扩大对气候适应的投资。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今天发布报告指出,2023年打破了多项气候记录,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出席气候大会的各国代表帮助世界避免“气候崩溃 ”。

(节选自联合国官方网站 2023年11月29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