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2023-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 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 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 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 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那时候,外婆 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 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 一生 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我 的背后流转, 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 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 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像在土地上雕花, 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钩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蓄势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有时会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⑪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 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 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 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⑫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 一点盐,苦瓜只切 一段;温火, 加几瓣梨, 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 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 日子一长, 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 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⑬老屋前的苦瓜架又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⑭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 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 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

⑮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选自《做人与处世》 2017 年第 4 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的词和句子。

①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

②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故乡·母亲
①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在我之前,母亲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背着我,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②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13岁之后,我回故乡的时间仅仅是寒暑假。我再也吃不到清明节的花糯饭,看不到秋天收稻谷的景象,城市的身影渐渐覆盖乡村。故乡在缩小,母亲在放大。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母亲常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这一去,她的衣服总是要湿到脖子根。家里养的鸡、猪一只也舍不得杀,都成了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粟、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③直到我领了工资,故乡和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涸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她说村里缺水,旱情严重。刚工作的我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就跟县里反映情况,县里拔款修了一个方圆几十里最大的水窖。她说公路不通,山货背不动了。我又找有关部门,让他们把公路直挖到村口。她说某某家困难,你能不能送点钱给他们买油盐。我立即掏出几张钞票递过去。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母亲的话就是上级文件,她指到哪里我就奔到哪里,是她维系着我与故乡的关系。
④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作物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里,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晚上看电视,明明是《三国演义》的画面,她却说是谷里荒芜的田园。屏幕里那些开会的人物,竟然被她看成是穿补巴衣服的大姐!村里老人过生日她记着,谁家要办喜酒她也没忘记,经常闹着回去补人情。为了免去她在路上的颠簸,我不得不做一把梭子,在城市与故乡之间织布。她在我快要擦掉的乡村地图上添墨加彩,重新绘制,甚至要我去看看那丛曾经贡献过学费的楠竹。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⑤有一天,母亲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忽然病倒。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三年疾病的折磨远远超过她一生的苦痛。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多少次,她央求我把她送回谷里,说故乡的草药可以治愈她的恶疾。她试图从床上爬起,要走回去,可是她已经没有力气。她有时痛得全身发抖,连席子都抠烂了,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⑥母亲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阅读《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回答下列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阅读汪宗俊的《揭开冬虫夏草之谜》,完成小题。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杀虫、冒名顶替的谋杀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御寒性极强的昆虫,名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的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文学作品阅读

杨轻抒

    ①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②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他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长坂坡前的赵子龙,虎牢关前的吕布,江东的周瑜,萧生,武松……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

    ④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⑤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他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⑥这时,老邓抬起头,看见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⑦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⑧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⑨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现在,那儿人没了,连条狗都没有,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⑩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有一道刀光突然从脸上划过去,带着清脆的寒意。

    ⑪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迷惑,一声不吭。

    ⑫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的外边的,走过墙外的那个人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戏。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

    ⑬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⑭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它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⑮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