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不声不响”的谌容
任芙康
①一个多月前,恰逢立春,谌容谢世,静寂无声。呜呼,皑皑白雪之时,茫茫红尘之中又少了一位友人。
②20世纪80年代初,我转业《天津文学》,负责该刊小说版面工作。其时,谌容的《人到中年》震动文坛。1986年夏天,我张罗《天津文学》小说作者大兴安岭采风。谌容携女儿梁欢欣然应邀。一路上,谌容神闲气定,专注景物,属于“览胜团”模范团员。
③集中参观数日,便兵分三路,赴根河、图里河、莫尔道嘎三个林业局。人员分配前,莫尔道嘎早被渲染上天:“大兴安岭最后一块原始森林。”没有人能抵御这一神仙蛊惑,我自己也早有私念,到时“亲自”带队。人员分配停当,谌容才获知自己要去根河。她来找我,说既来林区,也想看看原始的样子。我感觉很抱歉,活动事务庞杂,竟忘记询问她的意愿。事已至此,我只能据实劝慰:调换已不方便,名家须得兼搭。没说几句,大姐宽厚一笑,川话答我:莫得来头,根河也没去过噻。
④当重返牙克石,方知三个可爱的林区都有秀山丽水,都有感人境遇,都有他处所无的“绝活”。我本一直忐忑,见面后专与谌容母女聊聊。梁欢特别开心,屈指细数根河的种种美妙“奇遇”,谌容在一旁沉静地笑着,点头为深欢作证。
⑤有次谌容来天津写稿,我们为她联系了睦南道130号一个套房。头晚入住,她里瞧外看,十分满意。转天上午再去,她让我坐书桌前听听。好奇中,我落座屏住呼吸,便入耳一种遥远、沉闷的声音,分辨不出响自何处,却有余音绕梁的执着。这叫人怎能伏案?遂起身下楼换房。谌容创作时喜静,确实消受不起异响的造访。
⑥谌容一家在京城算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但煤渣胡同的住房,颇欠应有气派。除却橱里、柜内的书刊,室内器具粗糙、陈设简陋,就是一户寻常人家。
⑦有次赴京,头天电话预约看望。翌日进门,觉出满屋紧张。谌容见我,直接吩咐:“孙女发烧,咱们去趟医院。”我扔下提包,抱起哭闹不止的孩子便走,谌容锁门随后。出胡同右拐,直行千米有余,到得同仁医院。谌容似有熟人,径自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退烧。很快病娃呼呼睡去,她又指挥离院回家。我见孩子平稳,不再心慌,只是口渴,端杯大饮。平素少言的端庄的谌容,在那一天临事不乱,竟有满脸英气。
⑧谌容祖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不满周岁,发生七七事变。动荡童年,她曾有过冷静记叙:“孩提时代不曾在我心中留下些许美好记忆。襁褓之中由楚入川。稍知世事,从川西平原来到川东乡间,寄居在层层梯田怀抱着的一个寂寞的坝子上。生活就像那里的冬水田,静静地,没有一丝涟漪……”
⑨此刻阅读这段文字,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年少时熟稔的风物。冬水田在最冷的天,能一夜间敷出一片薄冰,晨起的路人,只需伸出食指,轻叩即裂。寂寞的坝子上,蛰伏着三二农舍,甚或单家独户。每当黑瓦的屋顶,飘出淡白色炊烟,孩子们个个活泛开来,展开对饭食的遐想……我仿佛洞悉了谌容的少年,平添一种乡土相连的亲和。四周阡陌,都不是风景,但在冷清的川东山水间,恰有她世事启蒙的源泉。谌容在这里小树小草小花般长大,然后怀揣着常人所无的宽阔和平和,迈开双腿走南闯北。终在一天,其岁月河流荡漾开来,激起波澜,笔底生辉,成就为文坛大家。
⑩谌容,在我眼里高贵、大气,生命旅程似可分为三段,中间占了多半,有声有色,众人仰望。而她生命的首尾时光,“不声不响”,宛若年华的轮回。
——《中华读书报》(2024年03月27日03版)
①没说几句,大姐宽厚一笑,川话答我:莫得来头,根河也没去过噻。(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除却橱里、柜内的书刊,室内器具粗糙、陈设简陋,就是一户寻常人家。(从环境描写角度赏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