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为什么有些人玩游戏会上瘾

①前些时候看到过一句话,说“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送他一部手机”。确实,对学生家长来说,游戏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实,玩游戏本来是一件好事,适量玩游戏可以愉悦身心,锻炼大脑反应能力,练就敏捷的逻辑思维。但是,现在很多游戏如同鸦片一样,动不动就会让学生上瘾,学生没日没夜地玩,把学习抛在脑后,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了。

②为攻破玩游戏成瘾的秘密,人格重塑专家冯大荣对游戏的心理设计做了研究后给出了答案。

③网游设计公司为了留住客户,他们专门聘请一些心理学研究人员,把心理需求和游戏娱乐进行了深度融合,人们一旦接触到这样的游戏,就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④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是因为游戏能让人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我支配感。

⑤第一种,无论现实中自己多糟糕,一旦进入游戏世界,你就是游戏设计中的主角或英雄,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让人生在虚拟中得到美化,一扫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阴霾。

⑥第二种烘托社交氛围。游戏设计中加入社交功能,大家一面打游戏,一面吐槽发泄心中的不满,让内心的苦闷得到释放。

⑦第三种设置了及时激励机制,每一款游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激励方案。越玩越爱,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⑧当然青少年之所以会游戏成瘾,除了游戏研发者别有用心外,也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由父母去引导孩子追逐所谓的好,排斥所谓的坏。比如父母常说,学习优秀才是可爱的人,人生要成功才有意义,要超越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们失去自我。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眼中所谓优秀的时候,他们就变得抑郁和沮丧。长时间的郁郁寡欢使内心得不到满足,而这些游戏的出现,麻醉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忘掉现实的烦恼。

⑨为了避免游戏成瘾,很多学校干脆禁止使用智能手机。家长更是强制打压。但是这些手段不但没有扼制孩子的网瘾,还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僵化,师生之间矛盾重重。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⑩据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再和别人比较,做回他自己的时候,他内心就会始终充满喜悦。此时没有了游戏设计者们可以攻击的心理缺陷,他就不会成为游戏的俘虏。

⑪当一个人游戏成瘾,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内心成长,可以通过宣誓、净化、冥想、关心等一系列方法,来帮助他消除原有价值的评判体系。把原来的“我牺牲自己,让你们来爱我”变成“我爱我自己,我满意我自己。”通过三四个月的成长,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戒除网瘾也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了。

⑫人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当自己的主角,做回自己。驱动他前行的动力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兴趣。

⑬不要碰那些让自己获得短暂快感的事。

⑭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提前享受的快感,最后一定会被同等程度的痛苦置换回来。

⑮要知道,游戏中获得的成就和满足终究是短暂的。

⑯游戏上瘾的人如同有了心魔,打败这个心魔,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阳光开朗,对社会有益的人。

(原文有删改)

(1)、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玩游戏可以锻炼大脑反应能力、练就敏捷的逻辑思维。 B、青少年会游戏成瘾,游戏研发者别有用心是唯一原因。 C、人要找到自己的价值,驱动他的动力是内心真正的快乐。 D、游戏中获得的快感,会被同等程度的痛苦置换回来。
(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游戏上瘾对学生危害极大,请结合文章内容,给预防游戏上瘾提出两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唐三彩》(马未都)回答相关问题。
        ①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也非常容易破损。
        ②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注释:①【赭色】红色、赤红色。)
        ③唐三彩都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后来,唐代成为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比如唐代的大墓一挖开,里面的东西成千上万。唐代为了厚葬,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唐三彩也因而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
        ④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我们对唐三彩的认知,这些年才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由于西方人的重视,唐三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贵的中国艺术品。1989年,一匹非常漂亮的唐三彩马在英国拍卖的成交价是374万英镑,当时折合600万美金。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由一匹唐三彩马保持了很长时间。
       ⑤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唐代人非常喜欢马。唐朝之所以重视马,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的血统有关。李世民骑术非常精湛,他把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之乐事,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相当于战车。可见,马在古代社会中,首先不是最重要的农业工具,而是最重要的军事工具,是军事力量的体现。唐三彩里有很多马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李白在著名的诗《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中的“五花马”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五花”,大概是指马脖子上漂亮的装饰,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马的珍爱。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应县木塔为什么不怕地震
                                                                                                         高育红
         ①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20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②应县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其奥妙在于其独特的木结构设计。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木材是一种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减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级的建筑在梁架和屋顶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坚固,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小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优雅的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④斗拱是由若干斗形的的木块和方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担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和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的破坏程度。
       ⑤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设施,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连接的构建的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了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阅读《绿色建筑》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②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③绿色建筑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首先,绿色建筑要节约资源。多使用太阳能,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力求水资源可再生利用。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建筑节约资源必须要具备可持续性。因为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尤其集中在长达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其次,绿色建筑要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要根据当地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尽量采用天然材料,所采用的木材、竹材、石块、石灰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④目前对绿色建筑有两大错误认识。有人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高成本的。实际上,绿色建筑要求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价格要低,对房价影响不大。而一旦应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投资成本的回报率是很高的。还有人认为绿化很好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其实并不是只要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绿化并不有助于节能减排,甚至大量耗费能源,并不能说这是绿色建筑。

      ⑤目前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先进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文根据网络资料编写)

阅读秋萍的《唱歌促健康并非戏言》,完成下题。

      ①生活中,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特别喜欢唱歌,只要环境允许,嘴里总会哼着歌,若是节假日在家或者在KTV,更是会一展歌喉。留心观察爱唱歌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一般思维敏捷、性格开朗、精力充沛、精神愉快。

      ②唱歌促进健康,这并非戏言,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③爱唱歌的人记忆力强。老歌新曲成千上万,歌词更是内容繁杂、浩如烟海,很难记得清楚。而唱歌要从脑海数以亿计的信息中搜索、恢复并重现歌曲内容,大脑真的是要高速运转一番的。会唱歌的人由于习惯性地重复对歌词的记忆,长此以往,有健脑的功效。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普遍记忆力超群、思维灵活的原因。

      ④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烦闷苦恼时,心情郁结,但只要放声歌唱,一会儿就感觉心情轻松了许多。引吭高歌的时候,其实是物我两忘、冥思遐想的良机。因为唱歌需要集中注意力,种种郁闷会抛在脑后,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从而摆脱心理束缚。唱歌还可以将自己带入歌曲所吟咏的情境中,借歌声倾吐心声,抒发情感。据专家测试,唱歌时,特别是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大脑会生成和释放类似于吗啡的脑内激素,促进和激发免疫球蛋白和抗压力激素的增加,从而使人感觉愉快,增强免疫力。

      ⑤唱歌讲究气息的调匀和胸腔的共鸣,呼吸吐纳富于节奏感和力度,不仅能调节心情,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体内的某些脏器得到刺激,增强其功能,效果是其他锻炼方式无法达到的。唱歌全凭一口气,气沉丹田,震动发声,随着气息的运用,对脏腑起到按摩作用,使得这些不易得到锻炼的器官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⑥专家认为,唱歌不仅可以使人们的紧张情绪有抒发的机会,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喜欢唱歌的人,内心会比其他人平和舒畅。 加州大学一位教授说:“歌词是一种精练的语言,对那些深有同感的人来说,它具有一种摄人魂魄的效力。”歌曲的主题大多围绕人们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扰,如友情、爱情、离别等,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对歌曲的注意力,不止集中在音乐上,更集中在音乐与歌词的融合上。”

      ⑦在人际关系方面,专家认为:那些懂得用音乐发泄郁闷情绪的人,待人接物往往会比他人更加成功。而父母与子女的联系也可以借唱歌为桥,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唱歌,比外出吃顿大餐,更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选自《特别文摘》2015年第14期)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筷子春秋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 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7 月 28 日,深圳市龙岗区消费场景“上新”。位于大运中心,集商业街区、生态湖景、公园绿地及专业体育场馆于一体的大运天地正式开业,为深圳市民再添休闲娱乐好去处。

大运中心是龙岗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核心区域,与深圳地铁 16 号线接驳。项目包括一期文体场馆、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二期商业,众多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在此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该商业体突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构建沿湖生态栈道、智慧跑道、宠物社交公园,让自然环境能“走进去、看得到、轻量化”,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活力感”“舒适感”和“日常感” 的休闲场所。

         (来源:人民网)

【材料二】福田区与龙岗区公园数量与公园公共阅读空间数量统计表

         (来源:深圳市政府数据公开平台)

【材料三】

【主持人】网友张女士留言,她说想了解一下当前公园自然教育做得怎么样。

【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廖齐梅】感谢网友的提问。深圳是一座“公园之城”,有着山海城相依的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公园数量达到 1260 个,是全国最早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5 年深圳公园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教育,通过盘活公园绿色公共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支持”的学习舞台,开展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近年来深圳依托“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陆续建立了 45 个自然教育中心,涌现了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湾公园、仙湖植物园、香蜜公园、洪湖公园、淘金山绿道等多个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务市民近 10 万人,自然教育逐渐成为深圳公园的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