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份学情诊断试卷

阅读

【材料一】7 月 28 日,深圳市龙岗区消费场景“上新”。位于大运中心,集商业街区、生态湖景、公园绿地及专业体育场馆于一体的大运天地正式开业,为深圳市民再添休闲娱乐好去处。

大运中心是龙岗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核心区域,与深圳地铁 16 号线接驳。项目包括一期文体场馆、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二期商业,众多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在此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该商业体突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构建沿湖生态栈道、智慧跑道、宠物社交公园,让自然环境能“走进去、看得到、轻量化”,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活力感”“舒适感”和“日常感” 的休闲场所。

         (来源:人民网)

【材料二】福田区与龙岗区公园数量与公园公共阅读空间数量统计表

         (来源:深圳市政府数据公开平台)

【材料三】

【主持人】网友张女士留言,她说想了解一下当前公园自然教育做得怎么样。

【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廖齐梅】感谢网友的提问。深圳是一座“公园之城”,有着山海城相依的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公园数量达到 1260 个,是全国最早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5 年深圳公园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教育,通过盘活公园绿色公共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支持”的学习舞台,开展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近年来深圳依托“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陆续建立了 45 个自然教育中心,涌现了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湾公园、仙湖植物园、香蜜公园、洪湖公园、淘金山绿道等多个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务市民近 10 万人,自然教育逐渐成为深圳公园的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运天地开业后人气火爆,深受市民欢迎。 B、福田区市民的阅读习惯比龙岗区市民更好。 C、大运天地极具“活力感”“舒适感”和“日常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D、深圳公园自然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已经发展得十分完美。
(2)、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运天地运营的三个优势。
(3)、从材料二中你能读出什么?请写出两条主要信息。
(4)、深圳被称为“公园之城”。如何让公园更具吸引力?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三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许多人都希望一生中能交更多的朋友,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②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1992年,他根据自己对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脑假说”。假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灵长类似乎选择了一条特异的演化策略: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而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灵长类个体需要与种群内的每个其他个体建立起某种长期的“社交关系”。而负责处理复杂与抽象思维的新大脑皮质在整个大脑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个体能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就越多,于是平均种群就越庞大。邓巴一共收集了38种灵长类的数据,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不过50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只足以让它维持50个互动频繁的“猴脉”。

    ③而人类的种群大小则是多少呢?邓巴估算的结果是148,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村落平均人数约150。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约150。邓巴先前的研究显示,人的新大脑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④通过社交网站能扩大社交范围吗?2008年,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名)统计了用户平均的朋友数为130,依然十分靠近邓巴数。研究表明,人们可能拥有1500名社交网站“好友”,但只能在现实生活中维持约150人的“内部圈子”。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新大脑皮质倒没有随之飞跃发展。

(有删改)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小题。

    ①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③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④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注】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⑪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现代文阅读

一群在铁路线上最“拉风”的人

①刚刚过去的中国农历春节除夕夜凌晨4时许,喧嚣的城市终于安静了下来,距离贵阳市区20多公里的贵阳南车站却是一片灯火通明。

②贵阳南车站是中国铁路路网性货运编组站之一,更是贵州铁路货运的枢纽。每天,来来往往的货物列车到达这里,由运输员装车,编组员再把其中相同目的地的车厢编在一起,重新组合成一趟新的列车,再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

③这里,有一群特殊的铁路人正在忙碌着。

④货物列车编组解体的第一道“工序”叫“拉风”。24岁的张金社是贵阳南车站运转车间拉风组的“新人”,今年是他独立顶岗的第一个春运。“火车停靠在编组站,火车头往往摘下开走了,但列车还处于刹车状态,这时就需要我们走到每一节车厢中部,弯腰提起拉风杆,为列车重新编组。”张金社边干活边介绍。

⑤张金社确认车厢制动装置回到原位后,只见他快步走到两节车厢连接处,半蹲下身,迅速往上提拉软管卡扣,制动软管顺利解开,就这样一辆车的拉风作业就完成了。接着他又走到下一个车厢的拉风杆处,重复刚才的动作。拉完近60节车厢,张金社走在两列“长龙”中间,继续进行下一个“拉风”任务。

⑥拉风作业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如果拉风不到位,则会造成列车排风不彻底,轻则产生安全隐患,影响解编进度,重则造成安全生产事故。而且考验着作业人员的耐心、细心。“当提起拉风杆时,会伴随着“噗”的一声,就像高压锅排气一样,把制动风缸里的风排出,大约等待四五十秒后,一节车厢的刹车才算松开了,这时才去确认自动装置是否归位,这需要拉风员细致的检查。”运转车间主任宋华东说。

⑦“而且每一列车,拉风人员都要挨个弯腰拉风、蹲下摘管,每一天,拉风人员都要弯腰下蹲超过2000多次,步行4万多步,远超于常人一天的运动量,这对拉风员的体力要求是很严格的。”宋华东主任接着说道。

⑧“拉风这个岗位来不得半点马虎偷懒,如果碰见车流密集到达,我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更不敢喝太多的水,生怕影响作业进度。下了夜班,我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了。想做好拉风工作,不仅身体要灵活机敏,还得特别能吃苦,我们经常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粗糙,但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把这项简单的技术活做好。”虽然辛苦,但张金社作业从不马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守好列车解体的第一关。

⑨烈日炎炎,气温高达近40℃,在铁路股道里,炙热的车体和钢轨散发着近50℃的热浪,若不小心碰到铁皮,人很容易烫成“铁板烧”,暴晒过后的“拉风杆”更是烫得让人下不了手,但“拉风人”作为解编重组的“前哨兵”,对于整个作业环节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提拉软管卡扣之前,“拉风人”都必须戴着厚厚的手套作业,用左手扶住车厢把手,右臂反手握住两节车厢制动软管的连接卡扣,才能去提拉,只有规范操作才能保证每次拉风作业的顺利完成,像现在这样的天气,一双崭新的手套也只能坚持三天。

⑩到了冬天不要以为就好受点了,冬天一点也不比夏天差。冬天场地空旷,冷风刮过来,直往脖子里灌,尤其是下半夜,气温更低,感觉整个人冻成个冰坨坨。“最近天寒地冻,就怕我们手脚不动,所以大家拉风都特别卖力,毕竟多出出汗也就不觉得冷了!”同一班组里的共产党员吴斌的玩笑让调车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春运期间,干好眼前的工作,确保每一个车厢余风都排放彻底,我觉得就挺拉风的!看这么多车经过我们的手,驶向全国各地,让我们觉得做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⑪“IV场12道准备接车了,大家提前出务。”张金社这句朴实的话语里透出的是一丝不苟。拉风员们没有更多休息,抖抖身上的冰渣,又跑向那灯火通明、一眼望不到头的调车场。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张金社未回家过春节,他从刚到铁路害怕黑夜里独自作业的“小张”,现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选自《中新网》,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图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席,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节选自语文课本《苏州园林》)

【材料二】

    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既营造出美的意境,也传达出园林主人的心声和风雅情趣。

    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园中假山上有飞檐翘角的石亭,石柱上的楹联是一副写景抒情的杰作:“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宋欧阳修的《沧浪亭》长诗,下联来自园主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两人为好友,而此上下联浑然天成,宛若出自一人之手,真是妙不可言。清风明月、良辰美景,这样的赏心乐事本就可遇而不可求,可以看出园林主人超然物外、纵情山水的淡泊心态。

    素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其素雅的小方厅内有一副清代学者桂馥题写的名联:"相赏有松石间意,望之若神仙中人。"上联中,苍秀的松树是坚贞孤做的象征,作者将松石“人化”,寓意观赏者心志高洁。下联取的是辞官归隐的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独游于泉石间,见者以为仙人的典故。全联情景交融,诗味隽永,体现寄情山林的情趣。

 (摘编自《语言文字报》)

【材料三】

    中国园林文化绵延数千年,形成了自然之趣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民族审美。在笔者看来,中国园林突出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即天人之道、营建之法与艺术之美。

    “天人之道"是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自然观的凝练。中国园林经历了从模山范水到寄情山水,从再现自然到超脱自然的发展历程,传递出“察于天地"的朴素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中国园林的“营建之法"表现为空间理法与建造技艺的融糅。随着人居模式的不断演替与发展,这种融汇"法”与“技"大成的营造智慧,塑造了以自然雅朴的江南园林为代表的“步移景异,别有洞天"的宅园空间等。

    中国园林的“艺术之美”,融注了建筑、书画、诗词、音乐等,是自然之美、人工之美、意境之美的集大成者,立于空间和造型艺术上的园林美学,彰显了独特的文化意识与审美理想。

    发掘中国园林文化精神和内涵,保护传统造园技术和艺术,传承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和智慧,是赓续文化薪火的应有之义。如何答好园林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这道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1月14日12版)

班级开展新闻阅读活动,小安和小兴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越剧《新龙门客栈》“宾客盈门”,这样的破圈不妨多多益善

近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走红,“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也火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戏曲等传统文艺确实陷入发展瓶颈乃至生存困境中。谁能想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戏剧在打破代际隔阂,向不同圈层和年龄的受众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历经百年风雨的越剧,正在一代代越剧人的努力下求新求变,其“宾客盈门”的破圈之路值得学习借鉴。

越剧《新龙门客栈》之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经典与时新相结合。一方面,在选题上瞄准经典武侠IP,并从年轻人视角进行创作,用充满现代感和时尚色彩的表演形式,使诗意化的武侠故事与演员们唯美的表演相契合,牢牢抓住观众们的“心”。 另一方面,紧跟潮流,采用流行的环境式演出模式,通过演员与观众互动等方式,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演出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从而引起共鸣。

同时,陈丽君、李云霄这些新一代表演者在年轻人群体中的走红和出圈,也带给我们新思考:“人”是保持戏曲艺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让人才持续涌现,才能打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基底”。这启示传统戏曲从业者除了要与时俱进,创新贴近当代年轻人生活和符合他们审美价值的内容,更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老中青”齐上阵的人才梯队。

陈丽君扮演的贾廷和李云霄扮演的金镶玉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也让我们看到,正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新龙门客栈》的辐射力不断扩大。在互联网浪潮下,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也应顺势而为,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翅膀飞出新高度,这对打破戏曲创新的边界、实现传统与新潮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二】

陈丽君:希望00 后鉴赏越剧从《新龙门客栈》开始

记者:戏曲的唱念做打考验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力。这些年关于传统戏曲崛起的呼声不断,但戏曲人才却面临断层。你觉得现代戏曲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青年演员?

陈丽君:戏曲行业的确存在人才流失的困境。 当年我所在的这个班,招了25 名学生,现在只留下5人,我们这一行改行的有很多。尽管外界有诸多声音,说戏曲被小众化、边缘化了,但事实上,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赴后继。这一行有的人走出去,也有人走进来。我们就是走进来的那批人。在戏曲越来越成为“小众艺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出人、出作品。出了好的作品,有了好演员,被年轻人认同喜爱,其他年轻演员就有了榜样,愿意留下来。就像我一样,也是向榜样靠齐,一步步过来的。

记者:不少年轻人觉得越剧是“奶奶辈的爱好”。你觉得越剧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观众? 你觉得传统戏曲里的什么真正打动了00后、95后?

陈丽君:在一些中学生、大学生的评论中,有人说自己在沮丧的时候看到我的演出受到鼓舞。反过来也一样,我本人也能从这些言语中汲取能量。出圈后,我的各种“历史”被网友们应扒尽扒,但也很庆幸,除了小时候化的妆有点丑,也没什么“黑历史”。A这也是我一心只专攻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结果。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要沉下心始终守好方寸舞台,自己不能浮躁。老一辈的艺术家清一色德艺双馨,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至于真正打动Z世代观众的,我觉得是真材实料。观众们乍看越剧演员有颜值,再看不止漂亮,还有情感表达、有艺术表现力,就被深深吸引了。

记者: (B)____

陈丽君:作为一线演员,我将力所能及地去推广越剧。出圈后,我更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希望先低头做事,再抬头学习,至于以后能走到什么高度,要看机缘。未来,我希望在不耽误自己专业的情况下,多开展跨界学习,但要时刻谨记“走得出去,更要走得回来”。

(选自《24 小时青年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