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积累与运用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自贡市2024年六校联考中考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数据

学段

时间

不及格率

小学生

截止到2020年

约6.5%

初中生

截止到2019年

<10%

初中生

2020年(疫情影响)

14.5%

高中生

截止到2020年

约11.8%

【材料二】

运动者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请想象一下,当这种压力转换成一种愉悦,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当运动者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会是怎样的情景……

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获胜的意志以及强身健体的乐趣,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材料三】

①1941年元旦,毛泽东给延安保育院的小朋友题词:又学习,又玩耍。1941年秋,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

②蔡元培先生早有藏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种子,使他们成为健康快乐的一代,他们才会成长为祖国建设的坚实栋梁。

③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王宗平院长认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需要强度。如果体育课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就无法磨炼学生意志品质。

④全国人大代表叶仁苏建议:各地学校要开齐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的衔接和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

(1)、从“材料一”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数据中,写出你探究结论。
(2)、有人说:“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哪有时间锻炼身体?”请你针对此错误言论,合理使用三则材料予以反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南京大学教授、作家毕飞宇主张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读者,他说:“我的阅读是纸质和数 字兼顾的,但具体到读书的层面,我依然会选择纸质。我必须为数字阅读点赞,但还不能把数字化阅读捧上天。像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它们的书我就很有信 心。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出版精英保证了那些图书的质量,因为信任,许多图书早就带上了经典 性质。但是,对网络和数字阅读,我还有些怀疑,恐怕还需要时间和积淀。 ”

材料二:

我今天是想根据个人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 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 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现在这 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 口到,心到,手到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 ”, 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我们主张“博 ”有两个意思: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第二,为 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材料三:

读书能祛病养生。南宋诗人陆游,享寿 85 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就是以读书舒心养性。他曾 写有一诗:“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 ”清代秦子 忱患恶疮,“伏枕呻吟,不胜苦楚 ”,后来读了《红楼梦》,竟使他忘却病痛,“迎月读竣,而疾 亦赖是渐愈。 ”书读毕,恶疮痊愈,还写出了《秦续红楼梦》一书。

读书应当是一个人生命境界提升的需要。中国古代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 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说法,显然这是把读书视为功利性较强的活动。现在我国的读书现状 中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功利性阅读,比如为考试,为升学,为就业,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等。这 种阅读追求、阅读动力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阅读仅止于此,那阅读的价值层次就显得过低。全民 阅读应该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书也应该是一种全民自由选择、 自我把握的活 动。这样自由的、来源于精神需求的阅读才能够体现出现代人文精神,才能形成一种社会的人文素 养。真正的阅读不仅是知识性的读书,还需要素养性的读书。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一

①东风渐暖,百花渐开,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又到了放风筝的美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风筝有着不同的称呼,一般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此外,还有风琴、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称谓。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风筝是木制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唐代《渚宫旧事》也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汉代发明造纸术后,出现了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的风筝。隋唐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民间更多地使用纸来裱糊风筝,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称为“纸鸢”。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明清时期,人们热衷于在春天放风筝,当时的文人还喜欢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清代高鼎那首《村居》,为我们描绘了春天放风筝的场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成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现如今,放风筝仍然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娱乐活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4年3月26日8版)

资料二 

①北京风筝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造型丰富、图案吉祥的艺术面貌,各种元素组合成具有形式美和吉祥寓意的风筝。其中,沙燕风筝(图1)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风筝。

②沙燕又称“扎燕”或“京燕”,其形状源于北京城中一种名为“麻燕”的鸟。这类风筝的造型被设计成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并夸张强调了它舒展的双翅和剪形尾翼,整体呈“大”字形。风筝的描绘着重刻画沙燕的眉眼,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沙燕造型具有样式化的特点,可以细分为雏燕、肥燕、瘦燕和比翼燕等。其中,肥燕象征成年男子,头近似肥燕但结构不同,其比例短而胖,表现出儿童圆润憨态可掬的样子;比翼燕又称夫妻燕,其造型的特点是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的是夫妻恩爱的情形。北京沙燕风筝以拟人化的处理,使沙燕变成了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族,更大程度上寄托并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图2)的造型,就提取于中国传统风筝元素,灵感来自北京的沙燕风筝。

(摘编自《北京观察》2023年第3期)

资料三 

风筝从唐宋时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风筝制作技术及风筝文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娱乐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1752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放线成功引入雷电;1794年,英国天文学家阿莱克斯·威尔逊用风筝运载天文仪器,成功测量空中温度、湿度和风力;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受风筝飞行原理启示制作的飞机试飞成功。1907年,美国电话发明家贝尔制作的巨型载人风筝成功升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大英博物馆也将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幅名为《制作风筝》的绘画印刷品,描绘了一位欧洲的男孩正在屋内制作一只风筝,可见中国风筝的制作工艺也随着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传入了欧洲。

(摘编自《中国艺术》2023年04期)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年作为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群体,肩负着传播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维护新型国际秩序的时代重任,是助推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强大后备军,是推动世界实现和平安全发展的新生力量。

——《青年工作何以称之为“战略性工作”》

【材料二】

拥有水花消失术的“跳水精灵”

起跳、转体、入水……10分!7个10分!在本届亚运会赛场上,这位年仅16岁的“天才少女”王者归来,斩获双金,不仅在单人10米跳台和双人10米跳台比赛中取得胜利,还同时获得了7个10分的满分,在亚运舞台上创下惊人的纪录。她就是来自广东湛江的“跳水精灵”全红婵。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全红婵的天才故事绝非顺风顺水的“爽文”,她极致完美表现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是夜以继日坚持不懈的训练备战。她的教练陈华明坦言,湛江体校可以说是广东省条件最差的跳水训练基地。然而,全红婵并未将艰苦的环境视为阻碍,反倒在吃苦中磨炼意志。炎炎夏日,铁制的跳板被晒得滚烫,她就用毛巾挤水给跳板降温。日常训练时,她以男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一个动作都全力以赴地做到标准。哪怕面对质疑,她依然一往无前,做好自己,而这,也许就是“水花消失术”的秘密。

一对开创纪录的“神射手”

单眼皮,高马尾,白皙皮肤,浅浅的微笑——这个赛场上眼神专注、面带青涩的女孩,是来自浙江台州的17岁小将黄玉婷。在这次杭州亚运会中,她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首个“三冠王”。然而,这次杭州亚运会的赛前准备,黄玉婷也有过情绪波动,状态不好的时候,但她能做到迅速与自己和解,保持一颗平常心参加比赛。黄玉婷的搭档盛李豪同样是一位“00后”,2004年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的他,是中国射击队亚运会阵容中年龄最小的男队员。9月25日,在杭州亚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盛李豪以253.3环的成绩夺得金牌,同时打破了世界纪录、亚洲纪录、赛会纪录。硕果离不开耕耘。13岁时,盛李豪第一次扛起了“枪”,不曾想到射击竟有如此的魅力和魔力。在这之后的假期里,他几乎每一天都要到射击俱乐部“报到”练习。他靠着一招——“稳”,一步步实现自我提升。

赛后,两位年轻选手谈到比赛收获时不约而同地说道:“做好自己。”

【材料三】

“摆烂”一词,近来风靡网络,甚至成为时下一些青年人的惯用语。它泛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管了,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当下的青年人在学习、生活、就业诸多方面,面临着不少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一些人用“摆烂”来进行自嘲调侃,以化解压力,本就属于“亚健康”。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摆烂”竟渐有蔓延趋势:有的学生对学习“摆烂”、一些青年对就业“摆烂”、部分上班族对工作“摆烂”……其实,从“佛系”到“躺平”再到“摆烂”,无论网络流行语如何更迭,归根结底都是在炒作“无为而为论”“奋斗无用论”“破罐破摔论”等陈词滥调,其实质都是宣扬逃避责任的思想。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只有志存高远、信念坚定,才能使青春岁月避免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进而激发奋进潜力,最终发出自己独有的光芒。《龟兔赛跑》中敏捷的兔子因为躺平“睡一会再说”,面对唾手可得的胜利只能在梦里兴叹;而“龟速”的乌龟,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终究收获自己的荣誉。事实告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绝对不会在“摆烂”中产生,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斗创造出来。

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以奋斗之行动终结“摆烂”之态,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奋斗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小永和小嘉来到了家乡的瓯忆文化博物馆,意外发现瓯窑作为我国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名窑,人气、名气远不如龙泉青窑与景德镇瓷窑,为此他们开始查阅资料,分析原因,为打开瓯窑知名度出谋划策。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资料一】瓯窑发展历程年代尺

【资料二】瓯窑小镇旅游开发现状

瓯窑小镇,距温州鹿城区10千米,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小镇由三江街道坦头村改造而成,是用千年古窑遗址的概念建成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现用地3.5平方千米, 规划面积9平方千米。2006年,该村发现唐代瓯窑旧址。2011年,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成立,新瓯窑第一窑瓯瓷重燃点火;2015 年,龙下坦头唐瓯窑窑址文物保护碑树立,建立瓯窑文化广场、中国瓯瓷学院。同年, 坦头“瓯窑文化村”被评为永嘉县第一批十大特色文化村。2017 年7月成为全国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0月被评为3A 级旅游景区,12月被列为省第四批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小镇。坦头村古窑遗址于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瓯窑小镇入选浙江省侨联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

廖国一针对温州永嘉瓯窑小镇旅游产品开发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采访的人群里,只有27.6%听说过瓯窑小镇。以下是听说过瓯窑小镇的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与旅途最关注的服务要素的调查统计。

瓯窑小镇游客获得信息渠道调查统计图

【资料三】与瓯窑小镇类似的龙泉青瓷小镇、台湾莺歌陶瓷小镇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体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